毕淑敏《鲜花手术》读后感1500字
在紧张的复习之间,我断断续续地把毕淑敏的《鲜花手术》看完了。
结尾,真的令人非常震撼!那种感觉无法形容!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内心充满了疑惑,“鲜花手术”?什么意思呀?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开始一点一点的往下看,看到快结束了,内心的困惑依旧没能解开。因为前面的大片章节都在交叉地叙述故事,内容看似和书名并无什么联系,但直到最后几节,震撼和冲击感大片袭来,疑惑也慢慢解开。读到最后,我几乎是张着嘴巴看的,一边看,脑海中还一边想象着那种场景,着实无法让人合上嘴巴。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震撼往往蕴含在简单之中。读后让人百感交集,心中升腾起各种情愫,很复杂,很矛盾,但又无法去评判对与错,应该还是不应该。也许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无法说出对它的具体感情是怎样的,只知道,它就那样实实在在的发生了。这本书着力呈现的是上世纪70年代军队里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军队女实习医生柳子函和黄莺儿的友情以及黄莺儿与英雄营长宁智桐的爱情故事,故事纯情凄美且真实。黄莺儿与男友有了爱情结晶,这在当时是违反军纪的,她为了自己和男友的爱情和前途,不惜拿自己的生命作*注,竟然指导完全没有*经验的恋人为她实施人流手术这么一件可怕的事情,结果大出血,生命垂危。手术过程中险象环生,黄莺儿的脸色如同蜡像,但眼光依旧是那样的坚定,她仰卧着,一边给自己的胳膊打针止血,一边还安慰着恋人不要惊慌。宁智桐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胆大心细、临危不乱的女子,心中充满佩服。黄莺儿危在旦夕,她昏迷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香的花啊……”的确黄莺儿的房间里摆满了山野中采来的花,这个场景就像一场鲜花注视下的谋杀。
最后宁智桐在绝望中向黄莺儿的好友柳子函呼救,柳子函拼命劝说他赶快请求战友帮助将黄莺儿急送医院抢救。战友们赶到她宿舍的时候,黄莺儿睡在血泊之上,像蜡做的小白船……终于她被放在担架上,抬进了救护车……这是一个毕淑敏在心中藏了三十年的爱情故事,正如她所说“爱情是越陈越香的”,这个故事在她的心中埋藏了30年,30年来都不能忘怀,每次想起,震惊的程度都是相同的,30年后才真正体味出其中的爱情。生与死,鲜花与手术、鲜血与爱情这些动人心魄的元素组合在一起,注定了这是一个无法被人遗忘的爱情故事,不管过去多少年,它的强烈,以及它的色彩都撼人心魄。也许我们看完这本书,可能会更多地去批评这种为爱情牺牲自己的做法,或者纠缠于这里到底有多少对错的成分,也许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黄莺儿的选择和做法是正确的、是必须的。但正如我之前所说,许多事情有时候是没办法去评价对错的,我们只需看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一些坚定、勇敢,为了情感而不惜代价的人。其实,恋爱中的人有时候的决策是很奇怪的,我们可能理解不了,但那种为了爱情而牺牲自己的勇气却是值得我们钦佩和感动的。我一直对那种深沉而简单的爱深感敬畏。也许会有人疑问,在现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是否还能找到这样一种简单却刻骨铭心且真诚的爱恋?我一直坚信:会有的。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地方,都会有这样一批心中相信真爱、愿意付出真爱的人存在!后记:看完这本书,我赶紧到网上急忙搜索,想找找完整版,以为还没有写完,但找了一会之后,突然醒悟过来,就不再找了,因为它已经完结了。故事的结尾留了一个大悬念,以游蓝达的一句“我猜黄莺儿没有死”为终,引人无限遐想,让人迫切想知道故事发展的后续,想了解黄莺儿后来怎样了,宁智桐又是怎样了,这件事到底该怎样收场。然而作者并没有继续往下写,而是到此戛然而止,这不免让很多的读者深感遗憾。生活中,人们总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故事的结局究竟会怎样,其实,许多故事,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过程,我们大可不必特意的去追求结局,也许故事的过程本身才是最美丽的果实。
20**年6月17日中午后后记:《鲜花手术》是有结局的,今天下载了完整版,看后才知道,原来黄莺儿没有死,那个孩子也没有死,而游蓝达就是那个孩子。宁智桐受处分离开了军队,黄莺儿带着腹中的孩子消失了,别人都不知道她的下落。然而在几十年后的异国他乡,柳子函却震惊地遇到了她。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拓展阅读
1、《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毕淑敏的散文比较张晓风的散文更加通俗,她的笔风也许没有张晓风那么优美,可她用最朴质的话语谱写着人生的乐章。
《心境防割》一个多么令人深思的题目啊!在生活中,伤口,真的可以不存在吗?一个小小故事,却引出了令人叹服的道理:一双捻进了500根高弹钢丝的手套,却无法挡住小小的荆棘。所以,人的一生也是不可能是没有创伤的。其中,我最喜欢“更不消说,人是不能无时无刻都裹在钢丝里面的。那样我们将丧失对人间百态的灵敏触碰和对风花雪月赏心悦目的叹息。”人们,又有多少人,为自己的心穿上了防割“衣服”,可又有什么用呢?
不用长篇大论,一句淡淡的“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这是的真理。”引出下文,没有一丝困惑,任何人都能明白。《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一反常态,蚕在人们的眼中,是一种勤劳,无私奉献的动物。可文中的蚕,竟有一些自找麻烦的感觉,可你如果细细的、慢慢的去品这篇文章,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无道理。又有多少人为这俗世中的金钱、权势、地拉吐出的丝就那样,紧紧的裹住,直到你窒息。当生命结束时,他们才会恍然发觉,世界是一个茧,而他们从未为自己而活过。
《爱的回音壁》我们被深深的爱意茏盖着,可是我们又是否真正懂得爱呢?我喜欢“爱是一面辽阔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爱意反复回响着,折射着,变成巨大的轰鸣。”因为,已经迈入初中的我在这句话发现,父母真很爱我。时间无情,在他们的脸上已经满沧桑,每一根银丝,每一条皱纹都满是爱意和那对子女的担忧啊!我们已经12岁了,不说别的,从我们上学开始,6年啊!我们对父母说过一句“我爱你”这三个字吗?因为我们成天沉浸在爱里反而磨木了。父母不求别的,只求一句“我爱你,你辛苦了。”我们中有些人,可以将歌星的生日、爱好倒背如流,可又有多少人记得父母的生日,在那一天说一句“生日快乐!”让我们行动出来吧!让父母对我们的爱感到回音吧!
毕淑敏的一生,绚丽多彩,她总在平凡的事中发现不平凡的道理。人生,也许就需要和她一样活的有滋有味!
毕淑敏,让我品读人生!
2、《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在寒假中我读了《毕淑敏散文集》,其中有一篇散文《我很重要》,对我感触极大,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
对于今天这个宽广无穷的世界来说,一个人实在是太渺小,太脆弱了。而读了毕淑敏老师的《我很重要》之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对于我妈妈和我爸爸来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我对于我们家来说,我增添了许多的欢乐;对朋友来说,他们有了一个知己;对以后的社会来说,也许我们能够推动新时代的潮流,创造出更惊人的伟业可见,我们的意义是多么重要啊!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确,不管我们以后从事什么,我们对于整个世界都有价值,我们不应该自卑,总说:我不重要,读后感《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要自信地说:我很重要!我们对于亲人,朋友,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都是唯一的。
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不论我们身处何处,不论我们的地位多么卑微,不论我们的事业多么坎坷,不论我们的身份多么渺小,但这不等于我们不重要!
我们往往以对社会的贡献来作为自己是否重要的标准,但我不这么认为,只要别人因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们就是无比幸福,无比重要的。
3、《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封面给吸引了,乳白色的封皮上点缀着几朵淡紫色的小花,那么清新又充满诗意。揭开封皮,映入眼帘的淡淡的米黄和着一点深沉的橘色。几个着重墨色的《幸福的七种颜色》整齐地排列着,整个人好似身临其境地穿梭在春秋两季之间,来去自由。
这本书尽管有很多好的文章,但是我最钟爱的是《提醒幸福》。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毕淑敏对生活的感悟。她说:“我们要学会调节幸福,幸福就像是一个顽皮的羊羔,不知道在哪逗留,当你不留神时它却悄悄地来了,它也时常和你唱反调,你想要它来时它不来,不想要它来时它却来了。人生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它有时又像是一盘不小心粘到了芥末的寿司,你总是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有芥末。
作家朵拉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滴有自己声音的水。这句话启发了我,我觉得幸福也正如那一滴水,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因为我就是一个充满幸福的人。在学校我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学生,我有朋友,有同学,我和他们嬉戏、玩耍,虽然有时我会和他们吵架、拌嘴,但这让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让我忘记了学习的烦恼,这是友谊的幸福。
在家我是一个充满幸福的孩子,我有最爱我的爸爸、妈妈。有最疼我的爷爷、奶奶。有时我也会被妈妈骂,但是妈妈的骂声中也是充满着对我的爱,这是亲情的幸福。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的心很大很大,大的可以装下很多人,有老师,朋友,家人,同学,小动物,让他们一起感受我的幸福。我仰望天空告诉自己:“我很幸福!让我们一起发现幸福传递幸福,因为幸福就在你身边。”
4、《毕淑敏散文》读后感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鲜的选材,但她却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开屏一样的灿烂的生活美景。她总能抓住人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镜头,他(她)总能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充满遐想与佩服。
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向博览全书的愿望。
本文主要讲述了毕淑敏到儿子进入北图的过程和看书的过程。其中详写的是进入的过程。在过程中,运用了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子二人害怕被识破的心情,但儿子也急切想去看书的复杂心情。在好不容易进去后,儿子恨不得把全馆的书都看一遍,所以,他直到闭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毕淑敏的这篇文章中,充分的体现了儿子对读书的渴望,甚至把博览全书为理想。的确,在我们少年时代的是官(时光)是很宝贵的,我们在学习上,不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多多去闯闯,在丰富的经历和阅历下,就能够让你体会到世界是包罗万象的。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6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