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近几年,山东高考英语卷第二卷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阅读表达,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一篇短文,并根据文章后的题目要求进行简答。
简答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大意、标题,或指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2、补全文章中空缺的句子。
3、根据语境翻译句子。
4、同义语句替换。
5、回答问题(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6、陈述个人观点。
阅读表达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应该说这个题型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学生在应试中相对较难的题型。学生需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一些应对策略。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保证知识的充足储备。就像阅读理解题型所要求的词汇量,阅读表达题同样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词汇贮备。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构词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词汇量大可以使学生轻松阅读。
2、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限时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要快读,还要会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有利于于后面的表达。
3、具有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及生活常识。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平时教学中,在阅读文章的选择上,题材、体裁尽量广泛。
4、对各类题型的问答有精心的准备。阅读表达题一般设计五个问题,比较固定。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or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2)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words/phrases or a sentence.
(3)Translate the under lined sentence.
(4)Give your ideas on…
(5)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6)Find a sentence from the passage to replac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问题的设计会根据所给的文章来调整,但一般题型都是平时训练中常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形成正确的应试习惯。
1、关于title/main idea的训练,在平时的阅读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main idea来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
2、关于“替代句”,老师可培养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
3、关于“英译汉”,在翻译前学生需把握该句的句式结构:如含有sothat、notonly…butalso、强调句、定语从句等特殊结构的翻译时,把结构特点翻译出来,并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重点词汇是做好翻译题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破解长难句,把握句式结构,找准关键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关于“补全句子”。做题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句式结构和意义。通过分析空缺部分在句中的功能,判定其所需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非谓语结构,还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短语等。然后,根据上下文确定此处的意义,两方面结合才能做到正确答题。这个题型不仅要求学生结构准确、意义完整,还要求学生表达自然。
5、封闭性问题相对简单,根据文章来回答就可以了。至于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一定要积极回答,切记发牢**。
总之,阅读表达题虽然是这几年刚出现的新题型,对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策略的培养,解决它是很轻松的。
拓展阅读
1、谈谈我的表达欲作文600字高中高三作文
那天看到一个小红书博主说,要是想做好自媒体表达欲是第一位的,你必须要有东西想要去输出才能够有这个保证和资本。听完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内心是认同的,因为不同的人,不同性格,他的表达欲望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了解到,有一些性格内向的小伙伴,可能在熟悉的人面前能滔滔不绝说很多话,但是在陌生人面前或者是人多的场合就一言不发活,像一个社恐。
而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没有人看到或者是注意到我的地方,我的表达欲是可以爆棚的,他们没有观众去倾听那么日记本和手机记录表,全都是我的观众,我可以把它们倾注到笔端,写下来,可以把它们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未必是以口头表现的形式。
尤其是我高中的时候,我的表达欲简直要满了,快要溢出来了,我高中三年积累了五六个厚厚的日记本,那些日记本都是我一张一叶认认真真写满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我当时的小心事,也全都是我的心情。我总是习惯于去表达,如果说有什么想法,非要憋在心里,那可能就会过不去,这一天,如果说能够表达出来了,不管开心还是烦恼,都能够顺利翻篇。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表达欲望再逐渐下滑,当然并不是说完全消失不见了,只是相对于那个时候来讲,有一些简单的小心情可能就不愿意说出来了。
或许是觉得没有必要,或许是觉得讲再多也没有意义,而且成年人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再做一些无效表达的同时,时间也都给浪费掉了,所以后来我就紧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表达,其他时间可以进行简单的记录。
我想在没有人陪伴的孤独日子里,表达欲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2、浅析农用燃油补贴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论文
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耒阳市的农机保有量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用柴油消耗量也迅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25台,789438kW,机耕、机收、机插机械化程度分别为96%、85%、22%。耒阳市农用柴油消耗已占到农业生产总燃油消耗的95%以上,机耕、机收等农田作业是主要的耗油环节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用柴油实耗总量达3万余吨。
1.以税代费农民得不到实惠为扶持农业发展,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对农用柴油采取低价优惠政策;到70年代,又对农用柴油给予定额补贴;直到1994年才取消农用平价柴油政策。现在的成品油价税费是通过提高汽油和柴油消费税,将现有养路费转换成燃油税,从而把养路费“整合”到油价上。因为农用机械主要在田间作业,并不需要交纳养路费,以税代费后,农民不但不能享受到养路费减免,反而要为机耕、机收等农机作业支付一笔额外的燃油消费税。农民不仅不会从取消养路费中获益,反而会因燃油消费税提高而受损。
2综合直补并非长效机制目前对农用柴油的补贴主要是以农资综合补贴的形式发放给农民,农用柴油补贴是按土地承包而积发放给农民,特点是最简单、运行成本最低,但并不是一种公平、有效率的方式。综合直补资金实行“综合算账、突出重点;一次发放、直补粮农”的政策,粮农综合直补实行“普惠制”,补贴对象为全市范围内所有种粮农民。补贴目的是为了补偿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综合直补对农民增加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农资综合补贴是国家采取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暂时性措施,并非长效机制。
3.“普惠制”有失公正柴油补贴不能搞“*平均”,不能实行“普惠制”,那样有失公正。一是农用燃油补贴是针对从事农田作业的农业机械,目的在于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因此补贴对象应以农业机械为主;二是少数农户将土地闲置或抛荒,对其实施补贴根本就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未将柴油补贴直接支付给柴油成本的直接负担者,未达到补贴的目的.;三是没有充分考虑耕作习惯,未按实际耕种而积计算补贴,各地的耕作习惯和复种指数因地域、作物品种的不同而不同,田间用油量差别很大,综合直补的方式缺乏针对性,没有科学性。
4挫伤农民*经营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农机作业是低利润和享受国家免税优惠的经营项目,油价补贴不合理使经营农机效益低下,显然会影响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农民养机用机积极性下降,先进的农机具及耕作技术得不到推广应用。
5。起不到对农机化和农业生产发展应有的作用国家实行农机燃油补贴是推动生产发展的,然而农机用油以水稻面积直补到农户,农户因作业价格提高用不起农机,牛犁重新出现在田间地头,生产力严重倒退;而农机户因效益低而不愿从事农机作业,大量农机具闲置,有效资源得不到利用,必然形成农户无机可用,农机户农机闲置的不良态势,最终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1依法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28条规定:“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补贴。燃油补贴应当向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放”。按法律规定,享受燃油补贴的两个关键条件,一是有农业机械,二是有农机作业而积。燃油补贴的对象应该是拥有农业机械的并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通过补贴,降低直接从事农业机械作业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的作业成本,提高种粮农户的积极。
2.严格规范农用燃油补贴办法在具体实施中可借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发放办法,由县级农机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农机保有量、动力机械功率大小、新旧程度,设备有效证明、农机作业量、作业环节和油品使用量,报省、市农机主管部门核准后,划分补贴额度,确定补贴标准。由农机管理部门办理补贴手续。农机部门按机具从事农田作业量,测算出所用柴油量,按一定比例补贴。
3.突出重点、突出*监控*通过柴油补贴,采取相应措施调控农机农田作业价格,可出台农机作业“指导价”“最高限价”,使作业价格更加合理,真正达到“耕者有其机,机者有其耕”的目的。同时,*应调控农忙时节的燃油供应,保证农机正常作业。
4.加快更新现代农机装备的步伐农机更新换代步伐要加快,尽快淘汰耗油量大的老式农机,替之以省油、省力、省时的新型农机。
5.积极开展便民服务措施确保成品油市场有序、稳定,加大农用柴油供应,杜绝柴油季节性短缺现象,建立符合农村经济需求、促进农业良好发展的农用油价格形成机制,切实保障“三农”需要,平抑柴油价格波动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6探讨新的燃油补贴政策如实行燃油税返还,将燃油补贴从国家种粮综合直补中单列出来,另立农机用油补贴项目等。.
3、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阅读浸润我的青春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只要阅读,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许你见过斜红叠翠,也许你赏过耀阳鎏金,也许你行过南水北山。也许你经历过了太多的浮华,太多奇幻……在我看来,这些都不过是一本书的厚度,不过是沉淀了一本书的灵台清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沉淀了多少喧闹与浮华,化为了我青春最好的陪伴。
有人问我:“整天捧着一本书,不觉得很枯燥吗?”我想说:我喜欢读书,我喜欢经历书中不一样的人生,我可以在《红楼梦》中和金陵十二钗一起吟诗作对;可以在《水浒传》中和梁山好汉一起劫富济贫,感悟快意人生;可以在《飘》中与乐观、坚强、美丽的郝思嘉一起度过艰难的南北战争……读书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小的时候,我觉得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捧着一本书,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相处。到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脑,它们让我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我与阅读的距离更近了。全家去旅游时,我再也不用烦恼带着我最爱的书行李太重的问题,只要我想,我可以随时随地开始我的阅读之旅。不仅如此,手机上还有一些可以听书的应用软件,以前读书久了,眼睛会不舒服,现在好了,我可以听一些我喜欢的书,既阅读了喜欢的书,也不用担心视力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在手机中,我阅读了种类多样、更加丰富多彩的书籍。我觉得手机阅读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这里,我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阅读任何我喜欢的书,从中外名著到名人传记,从网络优秀小说到名家散文,这里应有尽有。虽然我感谢手机阅读带给我们的便利,但我同样喜欢纸质图书阅读时的幽幽墨香。
坚信,每一个腹有诗书的人,抬头不仅可望星空浩渺,俯首也能依旧脚踏实地。他们能用素养来处理万事的纷扰,能用走名山大川的毅力与勇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也许以后,人们的阅读方式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但我相信,不变的是我们对阅读的热爱。感谢阅读,浸润了我的青春,我的青春因阅读的相伴而如此精彩。阅读?悦读!
? ?有书香陪伴的青春,才不算辜负。(www.**)
4、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阅读的三重境界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热点新闻,搜集几件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阅读有相当的比重也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托,这总比无所事事、无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战,快速扫描,从中筛选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近视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www.**)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5、高三学生看过来高考作文十大问题十大对策作文3000字
十类问题,不可忽视
作文命题宽泛,开放性增强,但又有所限制。从历年高考作文来看,作文存在以下10类不足。
审题不当,忽略命题限制
仔细审题不难发现,命题中仍然暗含限制,这成为区分考生作文质量高下的一个标尺。限制有两处,一是“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产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二是“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出,区分考生作文高下的度就是“文章要隐含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可不少考生忽略命题条件限制,仍停留在话题作文要求阶段,将其当作话题作文来写。
表现1:有考生以“团结就是力量”为话题来作文,从开篇到结尾只字不提“三”字,虽然阅卷老师猜测这句话可能是从“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感悟得来,可是作者就是不提及,仅当作话题作文来写,这就属于扣题不准。
表现2:有考生写“三叔的高考故事”。虽然从形式上来看,文中有了“三”,可是在内容上仍扣题不紧。按照命题要求,“三”要有意味,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个数字。
1.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
话题作文和供料作文有很大的区别。话题作***调文章和话题有相关性,材料可用可不用,文体选择的灵活性较大,有利于考生思维发散,而供料作文必须使用所供材料,行文主旨必须与所供材料吻合,文体上一般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考生的思维呈线性特点。总之,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供料作文显示限制性。
正因为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很多考生没有意识到开放不是没有边际,忽略了近年来话题作文增加的限制性。如果我们忽视限制,盲目“开放”,就有可能偏离命题的指向。那么,怎样做才*呢?话题作文一般提供了背景材料,我们可以把话题作文当作供料作文来看待。作文由供料引发联想、想象,如写记叙文,确定和供料内容相同的主旨;如写议论文,则由供料联系社会现实,找准相似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分析推论。如果是多则材料构成的话题背景,则注意各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以这个联系点作由头生发开去。做到这一点,作文肯定不会偏离题意。
求异性文章,忽略前提条件
表现:有考生对“三思而后行”给予否定,认为这是优柔寡断的表现。这样的求异文章可以写,表现了创新意识,但是作者忽略了前提条件,即在什么条件下“三思而后行”才是优柔寡断的表现,盲目否定不能服人。
对策:避免说理*化,加强说理的深刻性。这要求考生的认识全面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在思维方法上要运用辩证法分析。另外,这类求异性文章多是议论文,而衡量一篇议论文章的好坏,有“三看”值得考生注意:
一是看了这面想那面。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考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有说服力,逻辑思维严密,在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的同时要想一想事物的另一面,通俗地说,就是看了这面想那面。文章能够写出两面内容,就很不错了。
二是看到表面求实质。写议论文章必然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实。有不少同学以为在文章中列举的事实越多越好,有了这些事实就有了说服力,其实不然。作者在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注意将这一件事和周围的事情,或者说和它有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论述的深刻性就在这里。
三是看到前面推后面。为了显示问题的性质,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当考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后,还可以“瞻前顾后”,依据已知判断未来。
抄袭试卷材料,犯了大错误
表现:有考生偷懒,在作文中抄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导致低分。
对策:其实作文材料到处都有。如果非要用试卷上的材料,也要用自己的语言灵活转述出来,或者摘录某些语句,千万不能原文照抄,以此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堆砌诗词华赋,文章华而不实
表现:整篇文章都是华丽的辞藻,但是内容空洞,这说明考生平时积累不够,只是将考前背诵的词语堆砌在自己的作文中。
对策: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分析,在增强文采的同时,加强思维深度训练,扩展知识面。
形式上的不协调
表现:有些作文前面看上去是议论文,后面却是大段描述性文字;前面是世界**,后面是“我”的经历,缺乏过渡,造成形式上的不协调。
对策:善于运用过渡句,学会大和小、点和面之间的过渡。议论文中引例一般应用陈述句。
表达不规范
表现:高考作文都是经扫描后才开始阅卷,有些考生行文不规范,书写潦草,到处涂黑圈圈等,造成扫描后的文章模糊不清,或者色彩暗淡,看不清字。
对策: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考生除了写字规范外,还要使用规范的笔,并且写错后要轻轻涂改。
如何写就一篇高考佳作
高考作文总体要求是:追求一点文化色彩,显示哲理思辨,注意文体特点互补。写记叙性文章,多一点细节,多一点情感,多一点理性;写议论文章,多一点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感性。考生一般写的是议论文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要求:
1.大处起笔,小处落笔,注意过渡。
大处起笔,显得大气,站得高;小处落笔,切口小,容易驾驭,又容易深化。大处起笔,全面扣合命题材料意旨;小处落笔,突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只是由大到小时要注意过渡。
2.切分论点,各个击破,落脚要稳。
文章论点一经确定,可以对论点的内涵和外延作一个准确切分,或并列,或递进,逐一论述。分解层次,全方位立体地表述自己的感悟,理性色彩会更浓厚,有时还有一种铺排的效果,对读者的冲击力度很大。
3.材料要明,分析要准,注意辩证。
衡量一篇议论文章是否优秀,首先是看作者是否揭示了命题的意旨,论据是否典型,分析问题是否充满辩证法。论据角度明确,分析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注意了辩证法,内容就有了深度,语言的分寸感就会很准确。对那些内容复杂的现象,为避免片面,最好是肯定一点,顾及其他。
4.追求诗意,加强感性,表意归根。
文章紧紧扣住立意关键词,语句追求一种诗意,将诗意融于自我人生感悟之中,给读者以回味和唯美感受。具体操作方法是:①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议论文字避免抽象说教。②运用大量对偶句、排比句,骈散交错。③将感性体验浓缩为形象性语言。语句具有浓厚的感性色彩,即使是复述现成的论据材料,也尽可能用诗化的感性语言,让语言灵动起来。
5.语意含蓄,说故论今,文化味浓。
优秀议论文要求语意含蓄,说故论今,追求文化底蕴。办法有:①压缩语言,增加文句容量;②顾及历史,寻找文化渊源;③思考辩证,显示哲理情趣;④留下空白,不要把话说满;⑤注重修饰,追求文学色彩。材料引经据典,分析古今勾连,叙事灵活呈现,语言修辞精炼。
6.将命题关键词语扩展为观点判断。
半命题作文也有关键词,作文无疑要紧扣命题。怎样扣合才*呢?最好的办法是将命题关键词扩展为一个观点式的判断句,以这个判断句(可以是一个单句,也可以是一个复句作记叙文的主旨或议论文的观点或其他文体作文的中心。
7.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
为什么要在作文中反复呈现有关话题内容的关键词?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醒自己,不要写着写着节外生枝,离题万里;一是提醒阅卷老师,我的作文始终紧扣了话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强调反复呈现,主要是指抒情性文章和议论性文章而言,不是要求在所有的文章中都要这样做。文贵含蓄,文学性很强的作文,不管有无必要,反复呈现话题内容关键词语,就面目可憎了。
时代感不强
考生对题目理解正确,但是没有与时代联系起来
表现:有考生写“三寸金莲”,大谈古代妇女如何受压迫,但就是不和实际联系起来,以古论今的语言丝毫不见。
对策: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要有时代感是无疑的。如何体现时代感?若写记叙文,文中的人物、事件、背景要显示时代气息,反映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写议论文,要考虑命题主旨与当今时代在哪一点上契合,对目前社会问题,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什么认识。考生可做到:审题看时代,找到命题与当今时代扣合点;选择新材料,文中材料内容是最近发生的事;引用流行语,给文章打上时代的印记。
对词语理解有误
表现:有考生将“三顾茅庐”理解成“礼貌待人”,“三人成虎”理解为“人多力量大”,显然不妥,以此立意难以服人。
对策:如果对命题供选择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理解没有充足的把握,建议回避。
另类形式,不合规范
表现:采用证明、符号、辩论等另类形式写作,但因为掌握不好,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作文用荒诞法、意识流手法,表面看内容含蓄,实际上是含混不清,影响得分。
对策:平常作文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另类形式,自由表述。但是考场作文要求尽量规范,所以一旦把握不好,就全盘皆输。因此,在考场上,考生还是应在审题、立意、文采上多下功夫,谨慎采用特殊表达方式。
思想不够健康
有少部分考生在文章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表现:有考生大谈“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鲜明的批判观点。
对策: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但要求思想健康,*不是不允许写社会的阴暗面。学生披露社会阴暗面,不应否定社会,使人泄气,而应针砭时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头脑清醒的人才有的认识,是有思想的表现。这样的文章与那些一味歌功颂德,肤浅地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文章相比,不是有见地的表现吗?
写这样一类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地看问题。记叙文立意,议论文确定观点,既要揭开社会的疮疤,又要让人看到希望;实事求是看问题,不任意夸大事实,不随意编造,耸人听闻;有真情实感,不要玩世不恭;要有正确的引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6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