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少年*立志的原因,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对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立志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一、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3、通读全文,思考:
*为什么立下这样的誓言?
4、总结板书:
1、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课文:
⑴ 默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⑵ 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⑶ 在学习小组里面交流。
⑴ 探究学习1~6段:
(学生找到哪里,老师相机处理。)
① 品读词句,初步感受中华不振: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从洋人欺侮中国人后趾高气扬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体会这是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紧握着”这个词语体会国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通过对比句子体会反问句的语气更为强烈,进一步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嘿!这一带
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
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段话主要让孩子体会“闯进”,在中国人自己的地盘还要闯进来,说明这也是中华不振,这段话略处理。
(老师相机处理回勾1~6段。)
导语:其实当*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抓住“打破沙锅问到底”体会*对此事的关注,读出语气来就可以。
② 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 ,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③ 通过资料补充升华学生情感,深入感受中华不振。
⑵ 导读9~15段,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① 思考问题:
从租界地回来以后*他在想些什么呢?
② 导读课文9~15段,思考:你从这个呼声听出了什么?
(*的远大理想。)
③ 重点体会:
*站了起来,清晰而又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
2、作业布置:
⑴ 课下读关于*的故事。
⑵ 在*开放的今天,想想为什么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拓展阅读
1、《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件: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读,一人一句。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词语。(出示课件)
传(chuán)统(tǒnɡ)贴(tiē)窗花大街(jiē)小巷(xiànɡ)祭(jì)扫(sǎo)赛龙舟(zhōu)艾(ài)香满堂(tánɡ)
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织女月饼(bǐnɡ)赏(shǎnɡ)菊(jú)转(zhuǎn)眼团(tuán)圆热(rè)闹(nao)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的具体时间吗?(出示练习做一做)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号)
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
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做“重阳”节?
2.重阳节有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接下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个节日来讲)?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贴对联扫墓大街小巷龙舟团圆艾草转眼热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音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描红,教师**指导。
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1、认识“传、统”等14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新字,会写“节日、春节、花灯、清明节、先人、龙舟、中秋、圆月、转眼、全家、团圆、热闹”等词语。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听关键词,猜节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就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师:上课前,老师请大家去收集中国传统的节日,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
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下了《清明》这一首诗(引:清明时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将生字读熟。
(2)圈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把课文读熟,不重读,不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读课文。
3、汇报自学情况。
(1)同桌互读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认识的生字,重点指导。
(3)指导识字:
翘舌音:传、舟、赏
后鼻韵:统、巷、堂、郎、饼、赏
乞:它与哪个字相似,它可以组哪些词?
4、开火车读生字。
三、送生字进课文,初识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
2、师生对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分小组对读课文。
4、男女生对读课文。
5、找出文中所讲到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存在问题,给大家提示一下。
2、重点指导:贴、街、转、闹
(1)街字是左中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把握结构。
(2)贴字的偏旁最后一笔是点。
(3)转字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4)闹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市”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熟读课文。
1、熟读并背诵课文。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3、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一、畅谈春节,导入新课。
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2、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你能说说春节有哪些主要活动吗?
3、文中介绍了春节的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研读课文,了解各种传统节日。
1、汇报文中讲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勾出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
三、品读课文,学习汇报。
1、了解春节。
(1)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2)观看春节的喜庆场面。
(3)说说春节还有哪些活动?
吃年夜饭、贴倒福、给压岁钱、看春节联欢晚会、贴春联、走亲戚。
(4)闯年关活动?
第一关:年的故事?谁来闯关?
第二关:背一幅春联或一首春节的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的祝福语
2、元宵节
(1)元宵节:看花灯
(2)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会“大街小巷人如潮”。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导朗读。
3、清明节
(1)清明节:扫墓。
(2)介绍扫墓这个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学们参加过扫墓吗?主要准备些什么?怎么做?
4、端午节
(1)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2)观看赛龙舟的场面。
(3)指导朗读,读出喜庆的语气
5、乞巧节
(1)讲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
(2)指导朗读。
6、中秋节
(1)说说家里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2)吃月饼、赏月亮,欢度中秋
7、重阳节
(1)讲解重阳节的习俗。
(2)教育学生学会尊敬长辈。
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
1、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读。
3、男女生对读。
五、拓展延伸。
1、说说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2、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主要的庆祝活动?
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哪些节日是有民族之分的?
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的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能珍视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七、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3、《传统节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
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6)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ɡ yuán xiāo mǎn tánɡ qǐ qiǎo
传 统 元 宵 满 堂 乞 巧
niú lánɡ yuè bǐnɡ shǎnɡ jú xiǎo xiànɡ
牛 郎 月 饼 赏 菊 小 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传统 、元 宵 、满 堂 、 乞巧、 牛郎、 月饼、赏菊、 小巷
3、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齐读。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 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 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4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