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计算方法的回顾、评价与建议论文
摘要:文章回顾了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在我国税法中的运用概况,分析了该政策的经济后果,进而指出该政策在计算方法方面存在模糊不清(甚至缺失)、动荡不定、不统一、不规范的缺陷。文章根据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的立法本意和相关税法文件的表述设计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指出现有计算公式的不足。最后强调指出:现有的计算方法方面的缺陷导致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形成了无认知的税法漏洞,削弱了税法的指引作用和实施效果,应予以弥补。
增值税即征即退是指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增值税税款,由税务*在征税时把部分或全部已征的增值税税款退还给纳税人的一种税收征管方式。超税负即征即退是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方式之一,是指对某个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某个数值时,税务*将超过这个数值的那部分增值税税款即征即退给纳税人,是国家对特定的纳税人进行扶持的重要手段。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方式出现在我国税法中已有近20年的时间,最近一次是出现在《*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中。近20年来,我国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的计算方法总体上显现出模糊不清(甚至缺失)、动荡不定、不统一、不规范的缺陷,既有违税法的统一性、严肃性和可预测性,又不利于征纳双方的实际运用,有必要予以改进和完善。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研究对象开展历史考察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也不例外。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方式在我国税法中主要运用于扶持以下几类特定的产品、劳务和服务。
(一)软件产品。
《财税字[1999]273号》文件首次规定了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该文件规定:自1999年10月1日起,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按法定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此后的《财税[2000]25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6月24日至2010年12月31日,把上述6%税率降为3%,其他条件不变。
《财税[2008]92号》文件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随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硬件和机器设备等一并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嵌入式软件,如果能按《财税字[1999]273号》文件的规定分别核算嵌入式软件与计算机硬件、机器设备等的销售额,则可以享受软件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该文件自《财税字[1999]273号》文件发布以来首次规定了计算嵌入式软件即征即退的增值税额的公式。
《财税[2009]65号》文件规定: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在2010年12月31日前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并规定了计算退税款的公式。该文件自《财税字[1999]273号》文件发布以来首次明示了对于单独的软件产品如何计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的公式。《财税[2011]119号》文件延续了《财税[2009]65号》文件的上述规定。
《财税[2011]100号》文件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或将进口软件产品进行本地化改造后对外销售,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该文件列示了单独的软件产品和嵌入式软件产品如何计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额的公式。
(二)集成电路产品。
《财税[2000]25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6月24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财税[2002]70号》文件只是自2002年1月1日起把《财税[2000]25号》文件规定的6%税率降为3%,其他条件不变。
(三)飞机维修劳务。
《财税[2000]102号》文件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对飞机维修劳务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由税务*即征即退的政策。
(四)电力产品。
《财税[2002]24号》《财税[2002]168号》《国税函[2004]52号》《财税[2006]2号》这四个文件分别规定:对三峡电站、葛洲坝电站、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浪底水利工程生产销售的电力产品,按适用的增值税税率征收增值税,增值税税收负担超过8%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需要注意的是,这四个文件中使用的术语是“增值税税收负担”而不是“增值税实际税负”。
《财税[2014]10号》文件取代了上述四个关于电力产品适用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政策的文件,把该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大型水电
企业,具体规定如下: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含抽水蓄能电站)销售自产的电力产品,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8%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12%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五)管道运输服务。
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来,《财税[2011]111号》《财税[2013]37号》《财税[2013]106号》《财税[2016]36号》文件都规定: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管道运输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六)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
自2012年1月1日起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来,《财税[2011]111号》《财税[2013]37号》《财税[2013]106号》《财税[2016]36号》文件都规定:经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含有形动产融资性售后回租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拓展阅读
1、图书馆绩效评估方法剖析论文
[摘要]构建了图书馆的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中各部分及各指标的权重。介绍了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方法,结合某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绩效评估;层次分析法;权重;实证
图书馆绩效评估即:“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效能,以及拨款和资源利用在提供服务中的效率”,就是对图书馆的各项资源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进行评价和测度。
根据2001年的《国家图书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图书馆的绩效评估(P)体系分为资源(Z)、基础业务工作(J)、业务研究(Y)、管理(G)、读者服务(D)五大部分。本文在参考可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列出了如图所示由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的阶梯结构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步骤如下:通过调查,对各个方面及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以九级分制对矩阵进行赋值,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max和对应的特征向量W,在满足一致性比率CR<0.1的情况下,特征向量W所对应的即是所求权重,否则需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至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
1.权重确定
根据图书馆绩效评估体系可以构造出两两判断矩阵,即将准则层与目标层、指标层与其对应准则层的重要性进行两两判断。以某一高校图书馆为例,通过专家进行打分法,构造出如表1、表2的判断矩阵。
表1中可以得出图书馆绩效评估中各部分的权重依次是:资源(Z)占48%,读者服务(D)占25%,基础业务(J)占18%,业务研究(Y)占7%,管理(G)占4%,这也与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相符。
对于具体指标对基础业务(J)、具体指标对业务研究(Y)、具体指标对管理(G),以及具体指标对读者服务(D)的判断矩阵的结构形式与表2类似,其计算结果在表3中能够反应出来,在此略之。
表3是图书馆绩效评估总表。每一指标对图书馆绩效评估的合成权重(即根据权系数合成原理),是将每一指标对准则层的权重乘以所属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专家打分是请相关专家对当年图书馆每一具体指标以五分制进行的评价打分;每一指标的绩效分值就是该指标的专家打分乘以合成权重;最后将所有指标的绩效分值加总得到该图书馆当年绩效评估的综合得分。
由表3可知该图书馆当年绩效评估的综合得分是4.096。说明该图书馆各项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较好。但该图书馆绩效还有一些有待提高的地方,例如该馆权重排名第二、三位的指标,以及基础业务(J)的各项,专家打分均不高,说明该馆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三、结语
介绍了图书馆的绩效评估体系及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估的方法并结合某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着重于绩效评估的示范研究,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绩效评估工作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余胜:关于图书馆绩效评估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图书馆学报[J],2006(4):101-104
[2]富平:确立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图书馆科学管理.国家图书馆学刊[J],2002(2):6-12
[3]肖蔚:图书馆绩效评价研究处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J],2005(1):41-43
[4]沈玉兰:图书馆绩效管理的研究和探讨.情报理论与实践[J],2007(2):213-216
[5]陈义华:数学模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117-124
2、浅谈作文评语的方式与效果教育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语写作又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它通常却只被看作是语文教学评价工作中极小的环节,而被自然地认为是每一个走上语文教师工作岗位的人都能够自通的事情。当然,自通的渠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的认识加上学生时代语文教师在习作本上所给予的“范本”的影响。所以,“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语句流畅”等也就成为了作文评语中的高频词。这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僵化冷漠的低信度评语模式湮灭了学生的热情,也钳制着教师的个性。相反,近年来“赞赏”式评语、“要表现人文关怀”等提法科学积极、灵活而有人情味。所选事例不够典型,你可以说他书写认真;书写也不认真,你就赞他某些词语用的好,倘若词语也无甚光彩之处,那就说他叙述的角度新颖……可是,当这种评语认识和写作成为一种风气,其不足与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拿了放大镜寻找优点”,一味地鼓励是不是就等于关注“人”的发展,正确注解新的评价理念?这样做是不是有利于学生作文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在实践中,笔者就如何写好作文评语有几点自己的看法。
1、内容上要有针对性。
写作作文评语的目的就是要成就学生的写作。但是,“要有效力,必先要有意义”。其意义就在于让学生知道自己写作中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有些教师评语泛泛而谈,不深不透,没有指出文章的缺陷在哪里,根源是什么,该如何避免,只是空洞的褒贬,缺少细致的分析。比如“文章中心明确,只是有些语句显得啰嗦,还有一些错别字。”看了这样的评语,学生就如隔靴搔痒,除了知道自己习作有错别字和语句罗唆的问题外,得不到更多具体的指导,当然不利于他的提高。当然学生的作文毛病可能很多,语言方面、结构方面、内容方面……但是评语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应该抓大头,放小头,找出症结所在,牵一发而制全身。此外,给有训练重点的习作写评语.要关注文章在训练重点方面做得如何。 如“写人要凸现个性”这个专题的作文,评语就要注意习作写人是否凸现个性,凸现什么个性,如何凸现。
2、方法上要有启发性
给学生批改作文,那种大刀阔斧的削减,越俎代庖的润饰是不可取的。不妨多就少改或明知不改,故意留一些空间,通过加批点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探究,自我修改的机会,从传统的学生作,老师改的被动局面中自我解救出来。再有,作文的总批,老师切莫断言只能怎么写,不能怎么写,一定要做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以商讨语气指引一个大方向,开拓学生思维天地,让学生主动寻找泼墨的机会,使学生有文可作。如果运用“假如以……开头会不会产生……的作用?”“倘若将……自然段调换位置,结构将发生……变化?”“除了以……结尾,试想能否以……结尾?”“……情节是否在情理之中?”等等,这样有价值的评语不仅能指出习作的得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评语中受到启发:即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启发他们对一些作文技法问题的深入思考,培养他们驾驭写作技巧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
3、情感上要有激励性
激励实际上就是对学生成功的期待,让学生提前领略到成功的快乐。现代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非常脆弱,教师的评语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学生的写作热情,甚至会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能发现作文中的优点,给以赏识和鼓励。比如一位学生仿写了一篇优秀柞文,老师评道:“春蚕吃下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而你吃的是桑叶!吐出的还是桑叶!”这看似冷峻的评价,实为难听的讽言。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当然在意料之中。而著名作家茅盾的老师的做法却值得我们深思。他曾经这样评价茅盾的文章:“慷慨而谈,旁若无人,气势宏伟,笔锋锐利,正有王郎拨剑祈地之慨,笔意得宋唐文胎息,词旨近欧苏两家,非致力于古文辞者不办”。又评“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我们不能说茅盾的文学能力完全是教师鼓励的结果,但谁能否认这评语对少年茅盾文学兴趣的产生所起的激发作用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好作文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一定是老师鼓励出来的。激励性评语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树立学生的自信。
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恰如其分的、富有启发性的、能表达出对学生的期望的评语能让学生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从中获得进步的方法与信心。
3、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论文摘要:实习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科学、公正、综合的实习教学全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激发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实践技能,及时反馈实习效果,规范实习成绩,实现实习教学评价的科学化、目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化成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实习教学质量控制,以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人文社会科学,对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主要以获得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能力为目标,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充分重视实习教学环节。旅游管理的实习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管理教育界对实习教学的逐步探索和*,各方对于实习教学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识。但在对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上,我国传统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质量而轻实习教学质量的现象,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教学实践环节质量的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原来的评价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过作业、实习报告、学生座谈会、实习指导教师的评分等来评定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通过实习教学环节是否真正训练或提高了专业水平,对于实习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准确的把握。合理、科学的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成为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形成良好的质量监控机制.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效果评估,而是旨在建立整个实习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以完善实习教学模式。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在实习质量方面评价、控制和提高的体系,应关注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两个;以过程控制为关键,以此保证实习教学环节过程的有效性,使实习教学质量切实得到改进,提高学生自身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能力的满意度。建立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实习教学环节的实际状态,并通过对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的评定,把实习教学环节隐藏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暴露出来。第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有全面、学和有效,以不断提高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为最终目标。
1.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对实习教学整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实习教学质量是通过多方面、程序性情况来综合体现的,对实习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评定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涵盖实习教学的各环节和教与学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统的设计、确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以及评定标准,指标体系要全面、系统,要体现结果与过程结合。
2.目标性原则。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所有的实习教学课程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现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从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质能力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对素质的评价,关注专业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
3.可实施性原则。在设定各项评价指标时,必须要充分考虑指标的可实施性,指标定义要明确,一、二级指标与主要观测点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评审标准应客观、全面,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总体目标。制订评价指标体系应既能对实习质量进行度量,又要简单易行,便于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旅游管理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因具体实践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属校内模拟实习教学环节,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授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对于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活动,还应包括实习教学领导小组和实习单位。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共同参与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鉴定、改进、调控以及服务等功能。
通过建立实习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定评价标准,并进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对实习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指导水平,也直接促进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重点是实习教学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于包括课堂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各种形式在内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应当包括实习规范、可行的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计划、学生实习指导手册、对实习教学情况的综合考察指标、对实习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标和学生对实习教学收获的评价等内容,所以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是一个综合性、总体性的质量评估体系。该体系应具体涵盖7项一级指标、l9项(毕业综合实习22项)二级指标和相应的观测点及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一)实习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实习教学形式的不同有所区别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和标准,只是一个总体性、综合性的'评估标准。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有对应于专业课程的课堂内实习环节,又有综合性的毕业实习;既有校内实训,又有校外实践。所以,在应用本质量评价体系于具体实习环节时,必须及时调整评估的各项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如在评估旅游小组调查实习教学质量时,评估指标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小组内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具体实践任务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与结论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得出的结果,不论是数据还是信息,不能简单地加以统计、公布了事,需要做具体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问题,也要分析问题的原因,尽量使实习教学最大可能促进每个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发展。对于实习教学质量的评定,除依据评估指标等客观标准外,还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课时设置、实习项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得出结论。
(三)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
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不是静态评价,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加关注过程。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一定要有反馈机制,使评价结论由“评定分数等级”转变为教师诊断和改善实习过程、激励学生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使学生理解评价结果,从而吸纳对自己成长有指导意义的信息,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不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认知和教师改进,只有综合性的实习质量评价能将评价的教育功能渗透在整个实习评价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消除评价误差,并及时改进提高,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4、教学方法下的基础会计论文
首先,会计工作的开始: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其次,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然后,进一步的将会计账簿做成会计报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后,接下来开始按照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顺序逐步学习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这些资料很多与图表有关系,讲解时,如果只按采取黑板粉笔传统常规教学方法,就课本内容来说要求老师课上表达的板书太多,传统的粉笔教学不能够满足要求,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课件编辑后,效果就会显现出来,所以这一阶段,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常规教育为辅。
(一)从原始凭证到填制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形式有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这一过程需要学习第一章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二)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每张会计凭证有其局限性因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整理,得到最好的结果。
(三)为了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检查?,面对错误及时纠正。
(四)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更好地为其服务。
(一)基础会计的理论。把握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实际不完全同于理论,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下面给出一个案例,以便大家更好地明白。
(二)基础会计的示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一万元现金,这笔经济业务为例,详细阐述基础会计的相关理论。
1、原始凭证的不同: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一万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借出库存现金一万,贷出银行存款一万。
3、会计账簿的不同: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基础会计学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以后学习专业课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对这门可应较为重视,由于这门可理论性较强,知识点较为零散,而且偏向于实践,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何帮助学习较好的掌握这门可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总结了前辈老师的教学经验,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呢?特给出几种建议。
(一)生活入手。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引导学生应该从身边小事出发?,与学生密切话题来讲。生活是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最忠实的老师,他教会给我的是最朴实的道理和最绵长的回忆。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合理的把这些生活点滴放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到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这也是丰富课堂内容较好的方式方法。
(二)授课灵活,化抽象为具体。理论知识总是避免不了抽象,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简单的把抽象的概念直述一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那些较生涩的理论知识。如果把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灵活的讲授,把抽象的理论较具体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应多想有经验的老教师、老专家请教理论知识的具体化问题,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的提高自身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工作的理解,才能较好的把抽象的理论具体的讲授给学生,已达到传道的目的。
(三)趣味教学。课本的内容往往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如果念课本,学生上课就会跑神。枯燥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应该为老师所掌握的教学倾向。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应该去着重思考的问题,就基础会计教学来说,老师应该在掌握了基础会计的内在知识点的情况下,注意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可以使用一些较为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把较为枯燥的专业知识叙讲出来。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较深刻的理解生涩的理论知识。
(四)总结规律,灵活致用。基础会计学虽然在内容上较为繁杂,但也不是没有规律可寻,在逐步细致分析的后,可以从较为容易确定的账户开始,然后进行会计分录编制,这种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比较容易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经过分录编辑的教学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使用已有的模板,以此来提高编制分录的速度。这是因为在基础会计的学习中,能够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业务,但由于不少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变化、所运用的账户及其对应关系是固定的,由此我们可以较固定的编制会计分录格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固定的模版格式可以大大提高速度。
(五)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时能够积极的和学生探讨问题,不能以老师的身份过多的干预学生的自我思维方式,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逐步的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在课堂下应和学生做朋友,这时学生会信任你拥护你,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六)走出课堂,不断实践。课本上的东西不容易掌握,这时就需要我们走出去,在实践中学习。这样我们会形成深刻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从中获得快乐,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有重要意义。总之,在基础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入的了解基础会计的知识体系以及和实例的结合,在课堂上能够结合实例充分的讲解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能够较通俗的把较理论的知识系统的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和谐的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能够从一定方面提高教学的质量。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能够改变旧思路,才能真正较好基础会计这门课。
作者:何小妹单位:广西右江民族商业学校
5、基础会计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基础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是会计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好它非常重要。本文从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即其内在框架体系入手,研究比较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中记录经济业务的不同手段,使初学者易于把握其内在规律,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能抓住重点,做到提纲挈领,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34.
[2]张建平.会计实务[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3]吴娜娜.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3):3.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