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2 17:53:09

《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

《龙山会·石径幽云冷》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石径幽云冷,步障深深,艳锦青红亚。小桥和梦过,仙佩杳、烟水茫茫城下。何处不秋阴,问谁借、东风艳冶。最娇娆,愁侵醉颊,泪绡红洒。

摇落翠莽平沙,竞挽斜阳,驻短亭车马。晓妆羞未堕。沈恨起、金谷魂飞深夜。惊雁落清歌,酹花倩、觥船快泻。去未舍。待月向井梧梢上挂。

【前言】

《龙山会·石径幽云冷》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从远眺、近看不同角度突出描述了作者对荷叶、荷花的观感;下片主要描写“载酒双清赏芙蓉”的场景。

【注释】

⑴龙山会: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三字,上片十句四仄韵,下片九句五仄韵。

⑵毗陵:今江苏武进县,宋时为常州毗陵郡。幕府:即幕僚。名胜:即名士。双清:这里指风景,如李祁“风月双清摇镜秋”诗句,即是。另词人《丑奴儿慢·双清楼》词,在题下自注:在钱塘门外。那末也有可能是实指临安“双清楼”。芙蓉:即是荷花。

⑶冷一作罅,

⑷障一作帐。

⑸桥一作乔过一作醒,

⑹仙一作环杳一作香。

⑺颊一作霜

⑻泪绡红洒一作泪洒红绡,一作红绡泪洒。

⑼竞一无竞字,一作欲

⑽晓一作晚

⑾花一无花字倩一无倩字,一作底。

⑿去未舍一作去来舍,一作后归来。

⒀待一无待字梧梢上挂一作井梧上有,玉蟾遥挂。

“石径”三句,山上眺望荷花。此言词人与毗陵幕府中几位朋友一起登上一条曲折幽深的山间小路。峰回路转处,突见远处有荷叶田田如步障般遮住了水面,且红花绿叶相互挤压,煞是好看。“亚”,通压,如杜甫《上巳宴集》诗:“花蕊亚枝低”即是;“步障”,古代显贵出行所设的屏蔽风寒尘土的行幕。《晋书·石崇传》:“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小桥”两句,近观荷花。“仙佩”,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遗余佩兮醴浦”。注“佩,琼琚之属。”这里是以佩喻玉白色的莲子。词人说:我们从景色优美似梦境般的一条小桥上经过,见桥下“接天莲叶”一直连绵到烟水迷茫的护城河中。可是仔细寻找,还不见莲蓬的踪迹。“何处”五句,状荷花。“秋阴”即秋季。此处是说:现在整个天地都笼罩在初秋天的阴雨连绵之中,这儿的水面又是从什么人手中借来了似春天般艳红的丛丛荷花?最使人感到娇美妖娆的是这荷花色如醉酒人的脸颊,水滴在花瓣上简直就是泪珠洒在了红色的绡帕上一样美。

“摇落”三句,说明荷叶“众志成城”的气势。“摇落”,即凋残也,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此言秋风萧瑟草木凋零,但水中的荷叶却是例外,它们却竞相显示出勃勃生机,好像希望留住西坠的夕阳,使得停留在短亭边的车马中人(即词人与幕府诸友)为这美妙的水上风景而陶醉忘归。“晓妆”两句,再赞荷花之美。“金谷”,即“金谷酒数”,语出石崇的《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此言荷花的形色好像经过妇女们精心保护的“晓妆”,至晚也没有毁损;其颜色又好像在金谷园的宴席中喝酒连连直至深夜的酒徒们的脸色一般酡红。“惊雁落”两句,状酒宴中热闹场面,扣题中“载酒”。此言与幕府中诸名士一起临流设宴,宴中有人清唱一曲助兴,其歌声震遏行云,似乎还惊落了空中的飞雁;又有人用酒祭酹水中荷花;还有的连连碰杯痛饮。“去未舍”两句,写赏荷花的酒宴散后恋恋不舍之情。言在赏荷酒宴上,大家一直豪饮到月亮西坠而已经挂在梧桐树的树梢上时,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拓展阅读

1、《居寺高顶·王褒》

中峰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与王褒同被羁留北朝的庾信也作有《奉和赵王游居寺》诗,此赵王系北周宗室,可知居寺当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长安附近的峰,以终南最为雄峻。王褒、庾信写居寺,极言其高,此寺或许就在终南上?

这首诗是在《艺类聚》中保存下来的。类书收录古诗,常删取片断,因此,也不知它来就是一首绝句,还是一篇长诗中的一节。就诗本身来看,写得很完整,似以前一种可能性为大。

诗写居寺所在的,即题中所谓“高顶”,与寺无关。前二句写之高,但并不是静观的描摹,而是登过程中的实际感受。“中峰已合”,说是攀登到半腰,已是雾迷漫,不辨东西。这已经写出了之高峻。便在这雾中继续上登,历尽艰难,到得绝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俯视来路,自然是“溶溶而在下”,群峰环立如婢妾之恭。于此方知居寺所在绝顶之高出尘寰、突拔天外。

这两句如作为一个过程来体味,诗意由塞到开,由雾四合到天宇朗朗,一层翻进一层,可以得到比之“柳暗花明又一村”更为强烈的欢愉之感;如作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来看,身在日之间,恰似登临仙境,心旷神怡。诗人确是抓住了、并且简洁地表现出高景观的特征,把强烈的感受传达给读者。没有登过大的人,绝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后二句写在高顶放眼所见。这里又牵涉到登的经验:所谓“中峰已合”,未必是整个区都被雾密密笼罩,而仅是行程中的一段如此,只不过身在雾中的人,无法知道外界的情状罢了。而在顶上,视野广阔,仍可看到团所未能遮及的地域。那些在脚下无法看到的遥远的村落城镇,此时尽收眼底,历历可数,似乎近了许多;那些变幻不定的烟,就在眼前或聚或散,时起时灭。——这也是未登过大的人无法体的。在高上,你可以看到烟一缕一缕地从谷中涌出,也可以看到团从远处飘来,倏忽间将你完全淹没在其中。

这二句不仅是美妙的景象,而且包涵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意味。登临高之顶,那是换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视察自己日常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往常蠢蠢然忙碌不停的那一片天地,竟是渺小得毫不足道,而广大无比的自然,又是如此神奇莫测、变幻无穷。“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隐然有一种比较,有一种领悟和感慨深蕴其中。你由此感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似显得浅露了。

这诗总共二十字,景象壮丽,气魄雄伟,大开大阖,却又描摹准确,实是不易得的佳作。

2、《程垓·水吟》翻译 评点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借月,也须拼醉。

【鉴】 本词写作者思念故园、嗟叹时暮的深情。这不仅仅是因为作者长年客居他乡且年近迟暮之故,其中还暗寓着忧时叹世的成分。

上阕由故园之思写到怨春之情。起二句作者由眼前风雨,联想到故园花落。一夜风雨,来势匆匆,想必故园里的鲜花也落得所剩无几了。“愁多怨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这里,“等闲孤负” 指轻易地辜负。这几句的意思是我愁苦满腹,无心体这一年中大好的春日。接着 “柳困花慵” 三句继续伤时感怀:柳絮、桃花已纷纷开过,杏子和青梅也结出小果,春光就这样在人们的面前匆匆地飞逝。末句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的意思是,就算是好春年年有,好花年年见,但人是衰老的,生命有限,人的心情已经转变不同往年。词人在这里静心思量,因 “人憔悴”、人心的憔悴,才无法欣长在之好春,长见之好花,这种伤春自省,颇有哲理意蕴。

下阕由往事之忆写到伤老之感。“回首池南旧事” 三句,意思是可恨两鬓已经斑白,人已老,故园的旧事,不敢回首重忆。这里,“池南” 指蜀地,作者的故乡。“星星” 指头生白发,喻人之已老。“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 如今只有一双观花的老眼,常常因人世的伤感、春光的易逝而流下清泪。“不怕逢花瘦” 三句作者进一步以花儿“观照” 自己,意思是: 我如今并不怕花儿谢去,只发愁自己的衰老。花谢还可开,人老无再少。作者想到这儿,无奈之中产生新的想法,“待繁红乱处,留借月,也须拼醉。” 唉,我还不如趁着这美丽春日时刻,留下和月相伴陪,来个尽情大醉。

全词表现感时伤事而又嗟叹年老漂泊的感受,抒情深沉委婉,内涵极为丰厚,有很强的人情味,在南宋年间具有典型意义。

3、王安《》宋诗 注释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释】 ①毡(zhan)车:古代游牧民族所用的以毡为车厢的马车。②黄金杆拨:弹奏琵琶的工具。《旧唐书·音乐志》:“旧琵琶皆以木拨弹之。太宗贞观,始有手弹之法。”《礼乐志》:“*伎琵琶以蛇皮为糟,厚寸余,有鳞甲。楸木为面,而象牙为杆拨。” 春风手:形容明妃的手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③青冢(zhong肿):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北冬天草白,独其墓草色青青。

【译】 明妃远嫁匈奴去,单于派了大队胡姬前来迎娶。百辆毡车,浩浩荡荡,排场盛大无比。明妃含情欲语,愁心不舒,纤手缓拨琵琶的黄金拨杆,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她一边劝胡人畅饮,一边目送飞鸿南去,满面悲戚。跟随明妃陪嫁的汉宫女,也懂得琵琶弦上的心事,暗自泪落如雨。沙漠上的行人也感动得回转头来,妙言宽慰:“汉宫对你的恩义太浅呵,胡人对你的情意深挚。人生的欢乐,不就是能够寻觅得一个知己?”可怜呵,明妃埋骨塞外,而今她的青冢已经荒废,但见一片丛生的野草,还有一声声哀怨的弦乐曲,仿佛至今还在天地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集评】 宋·魏庆之:“余观介甫明妃曲二首,辞格超逸,诚不下永叔,不可遗也。”(《诗人玉屑》卷十七)

清·贺裳:“王介甫《明妃曲》二篇,诗犹可观,然意在翻案。如‘家人万里……人生失意无南北。’其后篇益甚,故遭人弹射不已。”(《载酒园诗话》卷一)

近·陈衍:“‘汉恩’二句即‘与我善者为善人’意;本普通公理,说得太露耳。二诗荆公自己写照之最显者。”(《宋诗精华录》卷二)

今·朱自清:“(三、四句)此作联似断,用笔甚健。”(《宋五家诗钞》第71页)

今·朱自清:“李璧注引范仲对高宗:‘诗人多作明妃曲,以失身胡虏为无穷之恨;安则曰:“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然则刘豫不是罪过,汉恩浅而虏恩深也。……孟子曰:“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以胡虏有恩而遂忘君父,非禽兽而何!’这以诗中明妃与汉奸刘豫相比,骂她是禽兽,其实范冲真要骂的是王安。骂王安,与诗无甚关系,且不必论。就诗论诗,全篇只是以琵琶的悲怨见出明妃的悲怨,初嫁时不用说,含情无处诉,只借琵琶自写心曲。后来虽然弹琵琶劝酒,可是眼看飞鸿,心不在胡而在汉。飞鸿有三义:句子从嵇康《赠秀才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来,意思却牵涉到《孟子》的‘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又带着盼飞鸿捎来消息,这心事‘汉宫侍女’知道,只不便明言安慰,惟有暗地垂泪。‘沙上行人’听着琵琶的哀响,却不禁回首,自语道:‘汉朝对你恩浅,胡人对你恩深,古语说得好,“乐莫乐兮新相知。”你何必老惦着汉朝呢?’在胡言胡,这也是恰如其分的安慰语。这次不是明妃的嘀咕,也不是王安自己的议论,已有人说过,只是沙上行人自言自语罢了。但是青冢芜没之后,哀弦流传不绝,可见后世人所见的还只是个悲哀可怜的明妃;明妃并未变心可知。王深父、范仲之说,都只是断章取义,不顾全局,最是解诗大病。”(《语续拾》)

今·程千帆:“偏见比无知距真理更远。像王、范之流,对王安的为人抱有偏见,对他的诗又无知,两者兼而有之,那就难怪其议论一无是处了。”(《古诗今选》第474页)

今·吴孟复:“王安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这两首《明妃曲》中,可以看到:王安注意刻画人物,从描绘人物‘意态’,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细节描写,简直是把写小说的一些手法用入诗中。而在‘用笔布置逆顺’及‘章法疏密伸缩裁剪’等方面,则又是把韩、柳等古家的技法用来写诗。这样,就使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加多样化,诗歌的表现能力更强。由于两者结合得较好,故虽以为诗,而形象性并不因之减弱,此诗末四句以形象来进行议论,即其明证。还有值得一说的:王安(欧、苏也常常如此)既以小说手法与古笔法来写诗,读者也就应以读小说读古之法来读它,才能读懂。读欧、苏(特别是其五、七言古诗)等人诗,亦当如此。”(《宋诗鉴辞典》第233—234页)

【总案】 今人朱自清、程千帆、吴孟复对此诗的思想倾向及艺术特色的分甚中肯。王、范之流心存偏见,断章取义,闭眼不看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深明大义、身在胡地而心怀汉室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对她的同情和颂扬,而只抓住诗中作为烘托、反衬主人公的“沙上行人”的两句话大作章,并硬栽在诗人头上,实在可鄙可笑。读诗者当以此为戒。两篇诗,都是带有浓厚叙事性的抒情诗杰作,因而诗中有简单的故事情节,有精选的典型细节,有人物的意态、心理的刻画,有在这一系列形象描绘基础上的抒情、议论。前篇在构思上是“纵”的写法,后篇则选取弹琵琶的一个细节作“横断面”的描写,都能细致入微地揭示出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两篇互相补充、毫不重复。

4、张可久《人月圆·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是元代极负盛名的作家,有很高的才情,但一生仕宦却极不得意,在七十多岁时尚为昆县(今属江苏)幕僚,故每纵情声色。晚年久居西湖,以水自娱。这首小令即写他看透红尘,退隐林生活的闲情逸致。

上片抒写往事如过眼烟的感慨,表现他退居村的因。“兴亡千古繁华梦”,开篇突兀而起,囊括了时间和空间的全局。千古兴亡,只不过犹如瞬间的繁华一梦。数千年的历史尽含于七字中,极为概括。兴亡之叹,古往今来不知牵动了多少**人墨客的情思。“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对历史兴亡悠远难追的感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坡羊》“潼关怀古”),是对历史兴亡之中人民苦难的悲愤。这里则是看透世事的辛酸,一种万事不关心的峻,虽伤感却不消沉。下句“诗眼倦天涯”,正是这种心绪下的自白。“诗眼”,指诗人的观察力。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此处用意近之,说自己所具有的诗人的高超的观察力早已厌倦了这天涯奔波的宦游生涯。以下更列举三事,分别具写早已破灭了的历史繁华之梦。一是“孔林乔木”。“孔林”,孔子墓地,在今东曲阜城北二里。相传孔子弟子各以其故乡的树木植于孔墓之侧,后因称孔林。孔子聚徒讲学,左右聚集弟子三千人,是何等的兴盛业绩!可如今只留下一片乔木森森的墓地。二是“吴宫蔓草”。“吴宫”,指春秋吴王夫差所造的馆娃宫,乃为西施而扩建的宫殿,极侈靡之能事。可如今富丽豪华的宫殿却久已被蔓草所湮没。三是“楚庙寒鸦”。楚人信神,巫风特盛,民间淫祀,庙宇尤众,可如今娱神的钟鼓,祀神的乐歌却早被一阵阵聒噪的鸦鸣所取代。这种兴亡之感,在张可久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其《人月圆·吴门怀古》即有“白家池馆,吴宫花草,可似当年”之句。他生当宋元易代之际,宋亡时已十岁左右,所以他在仕途失意之时厌于尘世,产生弃绝功名利禄的想法并感怀兴亡,表现潜在的民族意识,乃是很自然的。

过片“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三句,气陡转,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消除了上片辛酸伤感的气氛,使人顿生“柳暗花明”之感。词人在人世间的纷扰喧嚣中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海经》之一)式的隐居生活。茅屋村舍,诗书自娱,这是何等的悠闲自在!又是何等的潇洒高雅!接下去以“中何事”设问提唱,落到词题,点明“中”。“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二句作答。既切于中情事,又进一步表达了自己林隐居生活的闲适高雅,与上片之“繁华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词人颇企慕陶渊明式的生活,但他最终却并未能真正忘情世事,以至七十多岁仍居幕府。因此,本词以及他的其它一些村居生活的作品在超脱悠闲中总含有一种淡淡的忧愁,终不似陶渊明的飘逸和静穆。

点击查看更多《龙山会·石径幽云冷》原文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7337.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我心目中的班主任作文
  2. 2016年新学期开学励志祝福语
  3. 企业主要负责人工作要求承诺书
  4. 12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
  5. 有时间就有奇迹随笔
  6. 201年元旦贺词大全
  7.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设计
  8. 世界糖尿病日的活动总结
  9. 2018公司春节短信祝福语
  10. 过零丁洋优秀教案设计
  11. 欢送支教大学生发言稿
  12. 《珍珠鸟》的优秀教案范文
  13. 元旦结婚对联
  14. 201年小满快乐微信祝福语
  15. 安离别爱情诗歌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