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引导语:陶渊明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自然、清新,富有韵味,历来被人赞颂。下文就是有关他的诗歌艺术成就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学习。
陶渊明诗歌,从内容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他因此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梁启超《陶渊明》),是一位“半农半读”(朱光潜《陶渊明》)的劳动者。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弹琴、赋诗,感到乐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游鱼、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平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耕田与*、田园与*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梁启超说:“‘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两句话,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画‘行乐图’……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又说:“渊明是'农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写农村生活,真是入妙。”(《陶渊明》)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更多了。
(二)、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同时,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诗人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质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陶渊明》)。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八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钟嵘《诗品》),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明人许学夷讲自己学陶的体会时说:“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诗源辨体》)至于陶诗不易学的原因,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
(三)、平淡自然中的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诗歌重在写心境,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写田园、写禾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描写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谢灵运那样重在客观的描绘,只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倾耳无希音,在目皓已洁”二句,从声、色两方面勾勒了雪落无声、满目皓洁的景象,诗人似乎是用心与自然交流。《归园田居》其五中“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六句,写诗人从山涧归来,杀鸡备酒,邀请邻居一起通宵宴饮,很有田家风味。《饮酒》其九中“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二句,写诗人清晨听到有人敲门,因急着开门,把上衣下裳都穿颠倒了,形神毕肖,心情可知。陶渊明是“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人陈绎曾《诗谱》)。他以真情真意对待世间一切。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他的诗拥有了理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上)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也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陶渊明是诗人,也是思想家,又是个很重视涵养的诗人与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头脑思考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以“平民诗人”(胡适《学史》)的身份来作诗。
(四)、平淡自然中的隐曲与豪放
如果说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是从源头缓缓溢出的泉水,又汇成缓缓而进的主流,那么隐曲与豪放则是分支和涡旋。其诗隐曲与豪放的情调,出现在晋宋易代及此之后。《饮酒》、《述酒》、《咏贫士》、《拟古》等诗中的不少篇章,就有隐曲的情调。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乍一看并不奇奥,鸟、竹、木等意象均为平常之物,以物喻人的意向也很分明,但它的主题曾引发了研究者的多种猜疑。如赵泉山说:“此诗讥切殷景仁、颜延之辈附丽于宋。”(元人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清人温汝能则说:“通首俱是比体,靖节矢志不肯附宋,饮酒托兴,聊借物以自况。至讥切殷、颜辈,似非正旨。”(《陶诗汇评》卷三)同一首诗,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得出“附丽于宋”与“不肯附宋”相反的结论,其隐曲的情调是显而易见的。《读山海经》、《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诗,则表现出豪放的情调。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首诗借古喻今,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迹,表现了诗人对强暴者的反抗精神和愤恨感情。这种“金刚怒目”式的慷慨激越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飘然,形成鲜明对比(见鲁迅《〈题未定〉草(六)》)。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朱熹肯定了陶诗豪放的一面,又注意到了“豪放得来不觉”。这“不觉”,其实也是“平淡自然”的体现。
(五)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陶渊明诗歌虽然运用的是质朴无华的田家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写出”,但这并不表明诗人对语言没有经过锤炼,其实这正是锤炼的结果,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让人不易看出。这也是陶诗“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的原因之一。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如果换上“请”、“邀”等,就逊色了不少。《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中的“拙”字,表现了诗人向人乞食时笨嘴拙舌、难以启齿的情景。诗人特别喜欢写松、菊、云、鸟,又都能体现其思想性格。如写鸟,除有《归鸟》诗表现归隐的旨趣外,还有“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是以鸟喻出仕和济世怀抱的;“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是以鸟喻向往自由生活的;“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是以鸟寄思归的;“众鸟欣有托”(《读山海经》其一),这是以鸟喻隐居欣慰之情的。鸟的出林、遭际、归林,与诗人出仕、受挫、归隐相比附,鸟的形象成了诗人的艺术化身。不经精心锤炼,如何能将鸟的行止与人的性情描摹得这样充分和贴切?明人王圻《稗史》说:“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这就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与苏辙书》)关于陶诗艺术,朱光潜在吸收前人论点的基础上,评价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对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陶渊明》)这可视为陶诗艺术特征和成就的的论。
认识发展:小时候,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他有四次出仕,最后一次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至此,他的认识思想完全转变为安贫乐道,寄意田园,恬静自然。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文章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拓展阅读
1、菊的诗句陶渊明汇集200句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下文是有关陶渊明描写与赞美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字,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对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和郭主簿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1)和郭主簿其二
和泽周三春 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 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 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 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 厌厌竟良月
3)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 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 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 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 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 聊复得此生
4)九日闲居
余闲爱重九之名 秋菊盈园
而持醪靡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 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 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 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 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 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 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垒 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 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 淹留岂无成
2、饮酒其八陶渊明赏析
【www.llysc.cn--古诗】
青松在东园,野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
1、青松:青松:青翠的松树,因松树四季常青,喻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2、东园:陶渊明居所之东的园圃,陶渊明《停云》:“东园之树,枝条载荣。”亦泛指园圃。
3、凝霜:凝结成霜。南朝 齐 谢朓 《校猎曲》:“凝霜冬十月,杀盛凉飇开。”
4、殄(tiān):尽,绝。如殄灭,殄歼,暴殄天物(任意糟蹋东西)。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武殄暴逆。”
5、异类:本意是指不同种类,有时也可作杰出的才能。同时,它也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指松树之外的其他草木。
6、卓然:卓越貌,汉 刘向 《说苑·建本》:“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
7、连林:连着的林子,意树木相连。
8、乃:文言虚词,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9、提壶:壶:指酒壶。提壶,提壶芦,提葫芦挂。此谓提来酒壶。 欧阳修 《啼鸟》诗:“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醉。”
10、寒柯:树枝。寒柯,指冬天树木或树干。《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梁元帝 《纂要》:“冬曰玄英……木曰寒木、寒柯、素木、寒条。”
11、远望时复为:此句倒装,谓时复为远望,即时时向远处眺望。
12、梦幻:梦中幻境,多喻空妄。唐 黄滔《祭宋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
13、绁(xiè)尘:绳索,系牲口的缰绳。如,大绁(粗大的绳索),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羁绁(马辔,喻束缚)。绁尘,束缚,犹言尘网。
14、羁:束缚,拘束。如,羁押,羁绊,**不羁。
《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本诗《 饮酒(其八)》是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
全诗分两个诗,前半诗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
开头的“青松在东园,野草没其姿”,写青松与野草比,它不凋零。 “野草”指众多的草和树。野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这两句系诗人“言志之词”, 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野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
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野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之极。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
第五、六两句“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 连着的林子,意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这样青松并不特出。“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侍人在这里进一步表现了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表现了诗人对毡炎附势的群小的憎恶,和对高洁正直的君子的赞美。
后半诗从“提壶抚寒柯”到结尾,表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想到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第七、八两句“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时时远望。“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 的倒装。诗人在离开青松之后,还时时再远望它。这正是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是他高尚的人格写照。诗中的“饮材”、“提壶”都写的与酒有关,诗、把酒壶挂于孤松的寒枝上,并时时对青松远望回顾,表现了他对青松的痴爱和留恋,极写对青松的喜爱。如果说,以上诗句是对孤松的客观的赞美,其时则渗透了诗人浓厚的主观情愫了。
最后两句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指自己*的生活,真如梦幻一般。绁,绳索,系牲口的缰绳,这里名词活用着动词,当用绳索捆住。绁尘,被世俗所羁绊。在陶渊明看来,青松经霜不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这是说他自已归隐之后,穷了,被歧视了,而更能显示他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又感叹自己的出仕像在梦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梦幻间”,即生活在没有真实的价值观时代,所以会为世俗所束缚。诗人这时如梦初醒,说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高洁挺拔,卓然独立,而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
本诗运用了比喻与联想。诗人用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比喻人在特定环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喻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诗人又通过联想,感叹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发出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的箴言。
3、菊的诗句陶渊明汇集200句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孟浩然《过故人庄》
2、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元稹《菊花》
4、槛菊愁烟兰泣露。 ——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 黄巢《题菊花》
7、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8、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 陶渊明《饮酒·其四》
9、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其五》
10、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 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11、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12、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3、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14、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 刘彻《秋风辞》
15、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 韩琦《九日水阁》
16、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17、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8、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 苏轼《赵昌寒菊》
19、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 曹雪芹《咏菊》
20、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2、*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23、*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开时伤聚散》
2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2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2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2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2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3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3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33、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3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3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3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37、昔看*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3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39、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40、蒂有*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41、问篱边*,知为谁开。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2、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 李白《九日》
4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 杜甫《九日寄岑参》
44、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45、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 —— 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46、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7、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
48、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 ——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49、兰佩紫,菊簪黄。 —— 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0、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 —— 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