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2 13:11:04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

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

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

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

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

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注释

玉瀣(xiè):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醉梅花》等。因郑嵎(唐朝诗人)有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鹧鸪天》也是曲牌名,分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之家。他出生第二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陷,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此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任宁德县主簿。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赐进士出身,任夔州通判,两年后投身军旅。官至宝章阁待制。

这是一首借物寄志的小词曲。作者过着非常优越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简直像*一样了。但是,这种生活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吗?作者提出这样的质问,是不是很奇怪,是太贪婪了呢!还是有他的苦衷?请听:

第一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我家住在一个环境非常优雅的地方。在夕阳下,青烟摇曳,微风送爽,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我可以对世俗的一切事务不闻不问,这样做丝毫不影响我的生活质量。

第二句: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我生活无忧,平日喜欢喝点小酒,《玉瀣》牌美酒是我爱好。喝过酒后,就在那片翠竹林里散散步。穿过竹林,看一会《黄庭》秘笈,然后就在大树下的石块躺下来,观赏山中的美景。

这是第一段,描写作者惬意的生活。据说“玉瀣”是一种酒的名称。“黄庭”是一本谈论养生之道的书。作者过着*般的生活,却不满足,为什么?是不是想知道原因?当然了。那就继续听下一段吧:

第一句: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其实我对这种优越的生活没有什么不满足,即使就这样直到残年,在此终老也不会有怨恨;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有什么不能随遇而安的呢?

第二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本来就知道这是造物者的安排!然而,我还是觉得上天太无情了?因为这不是我的志向啊!上天让一心成为英雄的人这样老去,太对不住那些在中原深受苦难的同胞了!

读着这首词,看看当下这个唯利是图的社会,真是心寒。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集权*后,两千多年间,经历汉唐宋明各朝,宋朝的历史最长,两宋加起来达三百多年。它靠什么支持呢?是物质金钱吗?是的。但物质是唯一的吗?不是。宋朝人的精神境界至高,可以使我们现代人无地自容。

拓展阅读

1、《鹊桥仙·一竿风月》参考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清早出去,笼一蓑霏微烟雨,傍晚归来,钓一竿迷蒙风月,家就居在富春江滨的子陵钓台西边。卖鱼的时候惟恐走近城门跟前,更不用说还会到闹市深处去了。

潮生时泛船出去打鱼,潮平时摆船靠岸系缆,潮落时高唱渔歌归家。当时的人们错把我比作披蓑垂钓的严光,然而,我更愿作一位无名的渔父。

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

蓑(suō):蓑衣。

钓台:汉代隐士严光隐居的地方,在今浙江省富春江畔的桐庐县。

况肯:更何况。

红尘:指俗世。

棹(zhào):指船桨。

潮平系缆:潮水满涨时停船捕鱼。

浩歌:指放声高歌,大声歌唱。

严光:即严子陵,汉代著名隐士。

渔父:渔翁,捕鱼的老人。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严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严光。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严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也是说严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因此觉得:“无名”的“渔父”比严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严光,下片结尾却把严光也否定了。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这首词,论思想内容,可以说在张志和等诸人之上。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读者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另有一首《鹊桥仙》词:“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也是写渔父的。它上片所写的大概是他四十八岁那一年在汉中的军旅生活。而这首词可能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山阴故乡时作的。两首词同调、同韵,都是写他自己晚年英雄失志的感慨,决不是张志和《渔父》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读这首词时,应该注意他这个创作背景和创作心情。

乾道七年(1171年)十月,朝廷否决北伐计划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府解散,出师北伐的计划也毁于一旦,词人感到无比的忧伤。随后词人骑驴入川,颇不得志。这首词是词人回到越州山阴故乡(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辛弃疾注释

·东陽道中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考察作者早年宦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

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这首词中的“东陽”,即今浙江 省东陽县。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陽途中所作的。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由此看来,此词是写景抒情之作,富有诗情画意,五彩缤纷:有碧绿的青山、娇艳的花朵、行人历历、征马萧萧、旌旗小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读完此作,就好象随同词人进行了一次春,令人耳目一新。

上阕头两句,点明了地点。交代了词人的行踪。

它描写了词人一行,离开京城临安,乘坐马车向东陽进发。“香篝”,是薰笼。“水沉”,是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是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前后两句,相辅相成,对应有致。三、四两句,以欢悦抒情的笔调,描写特别令人喜爱的碧绿的山峰,盛开的'花朵。这是词人举目所见的,并非是有意捕捉,却把城外初春的自然风光,逼真地描写出来。笔法自然,不假装点,颇有“清水出芙蓉,然去雕饰”之妙。

“山无重数周遭碧”,是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石头城》)的诗句脱化而来的。“山无重数”,是重重叠叠的山峰。第三句的意思是四周群山郁郁葱葱,绿得可爱。“花不知名分外娇”,谓野外不知名的野花格外娇娆。词人在另一首词里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代人赋》)可见,词人喜爱自然美,不喜爱矫揉造作之态。这里正显露出词人的审美和情趣。

上阕描写自然景色,下阕描写生活画面。它的笔调越发悠扬,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描写词人一行,催马加鞭,向东陽行进的画面。人历历,马萧萧“两句,由于使用了两对叠字,因而大大加强了词作的生动和韵味。

“人历历”写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马萧萧”,写骏马嘶叫之声 。“旌旗又过小红桥”一句,是描写动景。词人一行打着旗号,一路浩浩荡荡,颇为引人注目。最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词人由于极为兴奋和喜悦,便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陽进发。青山绿水之间,一路吟声鞭声,那情韵真令人神往。由此可想而知。词人此行,一定是很高兴的,否则,他怎么会如此呢?这里用“愁边”二字,与词人另一首《丑奴儿》里“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中的“愁边”二字不同。“愁边剩有相思句”,是说词人搜肠刮肚,构思吟诵的词句。很明显,这里所谓的“愁边”,并无愁苦之意,而是思索的意思。

“相思”,一般指对所钟爱的人的思念,这里是表示在构思美好的词句。“摇断吟鞭碧玉梢”,写得更是有声有色,把词人扬鞭吟哦、疾速前进的得意神情,逼真地再现出来。“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以增添字面的美感。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的画面优美,意境广阔,自然景色与生活画面紧密结合,静景与动景浑然一体,令人心悦目,玩味不已。

3、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原

【**--阅读答案】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公独引大体,略细故。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公独奋曰:“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下之大公也。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下心。”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速则济,缓则不,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疏三上,不报。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客至,辄置酒尽欢。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也。吾其如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恬于进取 恬:淡泊

B.章累上,不报 报:回复

C.落翰林学士 落:在……之后,落后

D.或劝公称疾杜门 杜:关闭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7.把中画线的句子翻成现代汉语。(10分)

(1)速则济,缓则不,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5分)

(2)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5分)

参***

4.C (C项中的“落”是免除的意思。)

5.A (④是范镇辞职的话;⑥是一般的认知,并非范镇独特的见解。)

6.C (范镇并未“获罪”,只是“待罪”,即在家等待获罪)

7.(1)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

【评分建议】5分。“济”“所以”“贵”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虽说是请求退休而离开朝廷,但怎敢忘了忧国的情怀(或:抛弃忧国之心)?

【评分建议】5分。“乞身”“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公姓范氏,名叫镇,字景仁。他四岁失去父亲,跟随两个哥哥学习。薛奎做益州知州,范公那时只有十八岁,薛奎和他交谈,感到很惊奇。薛奎任满还朝时,就带着范公一起回到京城。范公参加进士考试,考中礼部试的第一名,初*担任新安县的主簿。宰相庞籍说他有特殊才能,生性恬淡不急于进取,破格给他加官为直秘阁,又提拔为起居舍人。

仁宗性情宽容,奏事的*专靠揭发别人来使自己扬名,有的甚至以暴露别人的隐私来抬高自己。唯独范公只看人的大节,从不计较行为琐事。当时陈执中担任宰相,范公曾经批评他学问不高,不具备做宰相的才能。后来陈执中的宠妾打*一个婢女,御史弹劾他,想要把他赶下台。范公说:“如今地阴阳不和,国家*匮乏,人民贫困,盗贼嚣张,陈执中应当承担这些责任。但是家庭内部的私事,不是用来责备宰相的理由。”有见识的人都赞同他的说法。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没有继承人。嘉祐初年,仁宗得了病。朝廷内外都为继承人的事感到危急和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唯独范公激昂地说:“下还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立即上书说:“太祖舍弃自己儿子而立太宗为皇帝,这是下最大的公心。希望陛下选择宗族中贤德的人,给他们异于常人的礼仪待遇,让他们学习政事,以此来稳定人心。”奏章多次呈上,没有回音。于是范公就闭门请罪。执政大臣对范公说:“自从皇上身体不好,大臣们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如今有人先进行挑拨,再做这件事就很难了。”范公又写信给执政大臣说:“做事应当看它对与不对,不应当看它好做还是难做。赶紧办就能成事,再晚就来不了,这就是圣贤把机会看得很宝贵的缘故啊。你们说今此事难于以前,怎么知道以后再做不比今更难呢?”范公前后上了十九次奏章,在家等待获罪一百多,胡须头发都因此变白了。

4、马诗・其二十三原、翻注释

唐代:李贺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汉武帝祈求长生迷恋*,让方士烧炼金石药物却只得到一缕青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

御马棚里饲养的全是痴肥的凡马,这种马啊又怎能懂得驰上蓝

武帝爱*,烧金得紫烟。

武帝:汉武帝刘彻,汉景帝之子,《史记・孝武本纪》谓其“尤敬**之祀”,《汉武内传》称其“好*之道”。据《汉书・武帝纪》载,武帝又喜爱西域汗血马,使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得马甚众。烧金:谓烧炼金石药物以制丹,迷信者认为服之可以长生。

厩(jiù)中皆肉马,不解上青

厩:马棚。肉马:痴肥的马,凡庸的马。

诗人借古喻今,用诙谐、辛辣的笔墨表现严肃、深刻的主题。

前二句写汉武帝炼丹求仙的事。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命方士炼丹砂为黄金以服食,耗费了大量钱财。结果,所得的不过是一缕紫烟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却极有份量,对炼丹求仙的荒诞行径作了无情的鞭挞和辛辣的嘲讽,深得“一字褒贬”之妙。

后两句写马,紧扣诗题。“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迫切希望能飞升成仙的汉武帝,不豢养能够“拂云飞”、“捉飘风”的马,而让不中用的“肉马”充斥马厩。用“肉马”形容马平庸低劣,非常精当。由于是“御马”,吃住条件优越,一个个喂得肥大笨重。这样的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难,更不可能骑着它上。这两句寓意颇深,除了暗示汉武帝求马上青的'迷梦破灭之外,还隐喻当时有才有识之士被弃置不用,而平庸无能之辈,一个个受到拔擢,窃据高位,挤满朝廷。依靠这些人是不可能使国家蒸蒸日上,实现清明的*理想的。此诗集中地讽刺了当时最高统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颖锋内藏,含蕴丰富,而又用“嬉笑”的口吻说出来,读来使人感到轻松爽快,这在李贺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点击查看更多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2343.html

热门阅读

  1. 用假如写一段话摘抄
  2. 迎新年诗句
  3. 三只小猪的故事
  4. 婚宴祝福语 诗句
  5. 宝宝满月生日贺词大全
  6. 酒店客房部工作计划范文
  7. 关于苏东坡《寄周安儒茶》的全诗
  8. 有关十一国庆节祝福语
  9. 教师信息技术的实习报告
  10. 二年级《从现在开始》教学反思范文
  11. 鸡年春节短信祝福语大全201
  12. 《宿新市徐公店》优秀教学设计
  13. 王昭君的故事
  14. 2019除夕团圆饭祝福语
  15.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