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咏梅诗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宋代咏梅诗词是咏梅文学的创作顶峰,表现了梅花审美文化的多样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宋代咏梅诗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
宋代由于社会、审美、*、经济、领导因素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文人们形成了恋梅、赏梅、咏梅之风。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1991-1996年,第一版)约4000卷,60册,共收诗约二十五万四千首,梅花题材之作(含梅画及梅花林亭题咏等相关题材)占1.85%,计四千七百首。《全宋诗》11万余位诗人中有六百多人都作梅花诗,令人称奇。《全宋词》(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1年第一版)收词计两万零四百首,其中咏梅词1120首,占5.6%[1]。宋人文学创作中咏梅风气是一种特殊并且重要的文学现象。它对后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物质层面的影响
(一)咏梅诗词作品数量可观
宋代所形成的这种咏梅风气,为后代留下了许多的咏梅篇章。据今人程杰调查;现存宋代咏梅诗词是宋代以前咏梅诗词的50倍[2]。宋代咏梅作品数量之多,十分罕见。在宋代,咏梅诗词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咏梅专题联章组诗多。如宋初林逋“孤山八梅”,梅尧臣《京师逢卖梅花五首》,首开七绝联章咏梅之方式。苏轼以文坛盟主, 有《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都是十首以上的组咏,对宋咏梅之风盛行影响较大[3]。后人在咏梅时,总是或多或少的有宋代咏梅诗词的影子。黑格尔说:“每一门艺术都有它在艺术上达到了完满发展的繁荣期,前此有一个准备期,后此有一个衰落期” [4]。在宋代以后,虽然也不乏写梅的高手,如元代的王冕,它的《墨梅》就是一首咏梅佳作。但是从整个时代来看,宋代的咏梅篇章数量之多、质量之好,无与伦比,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精美的一笔,给我们的诗词宝库里留下了吟咏不断的千古绝唱。
(二)咏梅题材的繁复繁衍
除了大量的咏梅诗词以外,咏梅创作的繁荣更是赏梅情趣内涵的拓展及创作活动的外延。宋代是历史上赏梅、品梅的兴盛时期,不仅有大量的咏梅之作,还出现了许多的栽种梅花的专门著作。南宋范成大为“中兴四大诗人”著有《梅谱》,记所居范村之梅十二种“江梅、早梅、官城梅、古梅、重叶梅、绿萼梅、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梅、蜡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艺梅的著作,它的地位不言而喻。北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周师厚著有《洛阳花木记》,记载“杂花八十二品”:“黄香梅、红香梅、(千叶)、腊梅(黄千叶)、紫梅(千叶)。”“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5]。品梅专家南宋张俊曾孙张功甫著有《梅品》一书;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分上、下两册,收录 100幅图,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情态的木刻画谱,也是中国最早的木刻图籍。因宋时画像俗称为喜神,故名。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南宋初黄大兴,字载万, 号岷山耦耕, 蜀(今四川)人。其选录唐五代至南北宋之交的咏梅词410多首,编10卷《梅苑》, 为现存最早的专题咏物词选, 也是现存保存较完整的宋人选宋词的最早选本[6]。这些著作都为后代留下了不少植梅、赏梅、画梅、写梅的趣闻佳话。为后代留下了许多关于梅独特的历史。
(三)咏梅诗词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
入宋后的咏梅文学首先表现出物色征逐、追求赏心悦目的主动意态和情趣。如林逋在《孤山八梅》中描写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幽雅形姿,体现出闲静淡泊的隐者意趣,奠定了梅花作为人格写意的审美发展方向。至宋咏梅丰盛时期,梅花不仅是一个清新芳菲的审美对象、更逐步被赋予君子“比德”品格的意义和思想价值,从而上升为崇高的文化象征。宋咏梅作品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它们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内涵和表现手法。文人们想尽妙法,从各种各样角度写梅,运用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写梅。宋人大量发展起以物类聚、渲染烘托、旁敲侧击、横斜取势的手法,林逋首开此例。宋著名画家杨无咎(字补之,号清夷长者)的《御街行》:“破寒迎腊吐幽姿,占断一番清绝。照溪印月,带烟和雨,傍竹仍藏雪。”即为咏梅侧面烘托描写一例。宋人咏梅有白描、设问、比兴、象征、比较、比喻,写了千姿百态的梅花,塑造了梅花这一崇高的形象。又用了亦物亦人、人花一体、追新求异、侧面烘托、以物寓情、造境铺色、以宾衬主,将自己和梅花融为一体。用精炼的语言将梅临寒傲雪的高洁品格写了出来,同时将自己对梅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
二、精神层面的影响
在上古人们的心目中,梅即被视作和羹,意谓梅是上等的调味品。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对梅的审美态度不断改变、审美意趣不断拓展。到了宋代,梅的外观、标格逐渐凝定了下来。中国文人向来重神不重形,宋代所形成的咏梅风气,使梅花的自然品格和人文品格得到了高度赞扬。梅花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赞咏的植物,它最终上升为重要的文化象征,更重要的是从而成为了中国民族性格的一个象征符号。
(一)赞扬梅花凌寒独放、传递春信的品格
梅的美在于它成为了中国民族的精神美的象征。它奇特的自然属性,符合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理想追求。梅花丰富的内涵――报春而不媚春,自傲而不狂妄,高尚而不俗气,有追求而不霸道,更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体现,文人爱梅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如陆游《梅花》一诗:“玄冥行令肃冰霜,墙角疏梅特地芳。屑玉定烦修月户,堆金难买破天荒。了知一气环无尽,坐笑千林冻欲僵。力量世间谁得似,挽回岁律放春阳。”梅花凌雪吐艳,寒冬飘香,更送来春的生机和希望 。这与君子所推崇的高洁品性、兼济天下的气节相符合。
(二)讴歌梅花孤高亮节的清姿神韵, 寄托君子的“比德“理想
张先,字子野,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梅苑》收录其《汉宫春. 蜡梅》中赞扬梅花“更孤标俊格, 非雪凌霜“,”应为是、*正色, 东君别与清香”[7]。从以上咏梅词盛赞梅花傲雪抗寒的*精神看, 就体现出中国古代君子“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志向抱负和感时伤乱、救济时艰的社会责任感, 表达作者梅品即人品,物人同一的气节操守。
(三)借咏梅寄寓词人的身世家国之感或身世飘零之悲与爱情友谊之象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借孤单落寂的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表达其郁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苦闷,通过梅花自然代谢描写梅花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用人格化的梅花抒发自己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如表达情思的词作,洪适《临江仙》:“相思凭过雁,飞送一枝梅”。
宋代咏梅文学影响深远,不仅体现了梅文化繁荣昌盛的生动图景,而且主导了梅花审美的基本方式和理念,代表了这一领域文化意识发展的高度。
拓展阅读
1、《觉醒年代》观后感诗词
让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在新时代闪耀
每年的5月5日,是我们纪念马克思的日子。我们缅怀马克思,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马克思主义真理始终是我们**人的精神之信仰。正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的: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翻开《**宣言》,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幽灵,*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上游荡。”如今,这个幽灵已经不再是那个发着微光的在欧洲大地游荡的幽灵了。它更像是一粒火种,经过一代代**人的砥砺和传播,照亮了旧社会的蒙昧和黑暗,点亮了世界人民对自由的希望。在新时代,它将闪耀着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科学,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下苦功夫,不断创新。人类本身和社会,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就产生了阶级和阶级*。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阶级的不平等和剥削,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呼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还存在空想社会主义,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没有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而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飞跃向自由王国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代又一代的**人经过不懈的*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起来,创立了我们*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新时代我们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且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指导实践,要注重调查和分析,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形势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们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时刻保持学习和思考,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今天成为我们精神思想的源头活水。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武器,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主真理就是历史长河中在阶级*中处于弱势的人们反对剥削、实现自由的有力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是马克思对他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他对当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观察各种现象、分析各种问题的有力武器。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不能简单以背诵几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结论为满足,而要学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深刻洞察我们所处时代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方法去分析原因、处理问题。用这些创始人们英勇的**精神和伟大人格来要求自己,武装自己的头脑,修养自己的品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我们今天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将实践的总结融会贯通,将理论的观点指导实践。新时代,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并心存敬畏,要学会在工作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是我们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最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信仰,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真学真信,入脑入心。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的执着精神和无私的品质值得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员学习,这种精神已超过其理论本身是我们理想信念养成的源泉。在马克思给恩格斯写的信中可以看到这位全世界著名理论家生活的潦倒,他写道:“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快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我不能去请医生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几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问题。”但饥饿和贫困并不能将他打倒,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精神力量让他在完成了他的著作后“即使明天走向刑场也将没有任何遗憾”。这种精神的力量就是信仰。中国**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新时代我们需要涌现更多像郑德荣、宋书声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一辈子的践行诠释着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和对*主义的信仰。**多次告诫我们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永远把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自己修养*性的最主要内容。每一位**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真理,进行不断的修养,真学真信,入脑入心,并积极思考和践行,把这些思想和精神化做自己精神上的信仰,作为自己行为上的准则、工作上的指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树高千尺总有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学习和追求是依然我们的责任,是历史和现实赋予我们肩上的重担,马克思主义真理要在一辈辈**人的传承和创新中,璀璨如新,闪耀于世。
2、遇见最美古诗词小学生作文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
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平,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3、遇见最美古诗词小学生作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唐诗、宋词、元曲……古诗词是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多少人为其倾倒。李白的浪漫、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马致远的思乡情怀……多少诗人,多少词人,多少作曲家,闻名或隐逸,富足或落魄,都为古诗词的发展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让我沉醉其中。古诗词中的一些词句,可以让人明白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感情。不少的送别词仍让人记亿犹新,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真心朋友的真正定义,真正的朋友即使分隔两地友情也不会改变,描写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人看清世上酒肉之交,小人之交的丑恶。还有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又描写了为友人饯行时因即将分别心情不快而与友人畅饮,隐含着朋友离别的思念与无奈。
同送别诗一般,诗人也喜欢以乡愁为主题,
李白的《静夜思》即写了景又写了思,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老树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黄沙漫天的小小古道,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行走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写尽了在外漂泊的人辛酸与无奈和浓浓的乡愁,让人不由得融进诗中那个荒凉萧瑟,令人心中觉得凄凉的场景,在外游子,哪有不思乡者?思乡的诗词,随口都可以吟诵出来。还有亲情和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我最熟知的诗词。这首词传诵至今,中秋佳节,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的人都会想起它,可见它流传之广。
送别、思乡、团圆,围绕这它们的'古诗词都带着那么一丝淡淡忧愁,却又包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江山美景几多爱,在景色的描写上,也可以在诗词中找到不少。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用一个"肥"字突出了绿叶的饱满,开创了诗词中的先河。烟雨迷蒙的江南,楼台、行人都在雨幕之中被模糊了,《江南春》一句"多少楼台烟雨中"令人身临其境。泰山的高大雄伟,险峻绮丽,在杜甫表达自己志向的同时被展现出来。江山美景、在古人笔下是如此多娇!
古诗词中也有许多启示人的句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新旧总会交替,新事物总将取代旧事物,一昧守旧,是无法得到成功。这些句子被传为千古名句,其中的意义需要像品茶般细细品味。
世上优秀的古诗词灿若繁星 ,星罗棋布,让我们追寻古人的足迹,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4、父爱对孩子的影响作文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那是说正常情况下,很多时候父亲的表现很让子女失望,尤其是儿子,他们在父亲面前得不到鼓励支持,更感受不到来自父亲的爱。
前几天接待了一位来访者,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比较爽朗自信,办事果断。但在后来个人情况介绍中发现:他的表现正是内在有这方面缺失,而想要掩饰的结果。
他自述自幼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父亲的教育方式是非打即骂,且不论对与错,使他形成了压抑不自信的性格。后来通过考大学离开了家,并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自卑与不自信一直影响着他的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领导老师或比他年龄大的男性面前,常会紧张不安,不知该怎么和他们交往和交流。和同龄人交往也因此而让人误以为是他清高、傲慢,很为自己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苦恼。
这是一个从小由于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内心受到重创的男孩。父亲的打骂严重地打击了其自信心,即使他做的再好,父亲依然会用打骂的方式来表现他的*。表面上看,来访者不自信和自卑的原因是怕别人笑话自己,不接受自己,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所导致,但深层原因是从小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只感受到伤害有关。
在咨询中,咨询师问来访者:“每次父亲打你时,你是什么感受?”,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恨。”,咨询师说:“这与你父亲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他立刻说:“哦,对,我爷爷对他也是这样的方式。”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我们的父辈们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家长制男权社会里,所遵循的就是棍棒底下出*的教育理念,他们没有更人性化的'教育模式,认为父辈这样教育自己,自己也理应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虽然这样做在不同程度上伤害了孩子,但这也是父辈们所能采取的自认为是的方法了。
后来,来访者也表示理解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也是这么过来的,而且中国的大部分父母都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来访者对父亲的理解,心底里其实是希望维持表面的和平,对父亲的服从。他不能也不敢面对父亲曾经给他造成的伤害,同时还要为父亲自圆其说。在中国的道德观里,子女反对或违抗父母是大逆不道的事,这也是他不愿面对父亲的过错的原因。但这种怨恨的情绪压抑在心灵深处得不到释放,转而内化成为一种习性反应,即面对年长男性和时紧张害怕,进一步则演变成与陌生人不能自如交流。同时由于这种负面的经验,使他很容易投射,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笑话自己。
但是,如果想要解决深层的自卑,必须要让过去父亲伤害自己的怨恨情绪得到宣泄,只有这样才能与心底里对父亲的爱重新保持联结,当儿子与父亲之间的爱的能量开始流动时,他就能从生命之源的父亲那里获得力量,重新自信起来。咨询中运用空椅法很好地宣泄了情绪,与父亲的能量联结。同时也可以找父亲谈话,说出内心对他过去打骂自己的感受。通过这种方法释放来访者内心压抑多年的情绪,才能真正与父亲和解。因为没有人可以藏着心底的怨恨而去爱一个人。
父亲的角色,意味着他是男性力量的源泉,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动力。如果儿子和父亲之间的爱被阻塞,那么,即使儿子再有成就也不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因为他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同时,由于父子之间能量的流动被切断,给孩子造成伤害后,孩子的自信心与尊严都会受到重挫。因此,来自父亲的支持和鼓励对儿子来说是成为重要的。
另外,对女儿来说,如果她童年时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爱,那么在她未来的恋爱婚姻生活中,会不满足于丈夫正常的爱,她的夫妻关系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成年男人的模式,她的内心会停滞在童年。同时她可能会不自觉地插足别人的家庭,以期获得更多的爱,来填补她童年缺失的父爱。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3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