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翻译鉴赏原文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解: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
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
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
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
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
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
请你们侧耳仔细听: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
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
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
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
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
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
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赏析一:
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许多诗都与酒有关,咏酒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请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将进酒》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由愤懑而转化为狂放的情绪。该诗写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李白一入长安之后,它与二入长安后的情调是不同的。李白与友人岑勋在蒿山友人元丹邱处饮酒而作,是三人对酒时所歌。诗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闷,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莫使金樽空对月”。抒写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适逢知音的快乐。
前四句怀着深慨写年华流逝的疾速。妙在诗人能给它找到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论语》中记载孔子曾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后来常以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君不见”是汉乐府开头常用的办法。如杜甫诗“君不见汉家三百川”。李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也沿用了乐府的表现形式。头两句说你不见黄河滔滔之水仿佛从高天涌出,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再回返。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下句写大河之去不可回。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同时又是起兴,以 “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这种写法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常见,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这种写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是由水的流逝,想到时间的流逝。由时间的流逝,想到历史人物如何如何。这里选用了一个非凡的雄浑博大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艺术个性。滔滔黄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嵩山为五岳中的中岳,挺立中原,距黄河不算太远,居高远望,也许能看到黄河的一点形迹,但顶多也不过是“黄河如丝天际来”,不会感受到那种浊浪排空的滚滚奔流之势。诗人完全是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 下面用黄河水又长又大来兴起下文,很自然地过渡到人生的翕忽易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你不见高堂明镜中照见白发而生悲,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变成了雪白。“堂”,堂屋。在堂屋明镜之前,在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白发而生悲。如果前两句是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人生由少到老的过程被说成是朝暮间之事,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人的头发朝黑而夕白是不可能的,然而这艺术的夸张却最真切地传达出青春的倏忽易逝,也与上文黄水奔流的形象和谐一致。这两句与上两句组成对称句,各以“君不见”三字喝起,不仅增加了慷慨放歌的气势,内容也因相互鲜明对照而其情愈显。开篇这四句中还有—种反衬作用,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这一开端可谓悲感之极,是—种巨人式的感伤。 志士是惜阴的,最怕年华虚度。李白于天宝三年出离长安,如今已经八年消磨在漫游中。这无从改变、无可奈何的现实激使诗人唱出“人生”以下六句“人生得志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是说人生得意之时,应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明月。“莫使”“空”双重否定句代直陈,语气更加强调。“金樽”,酒杯,名贵的酒杯。“对月”,古人讲究对月饮酒。赏花对月饮酒是古人一种习惯。既然无法改变客观形势,朋友聚首,总算人生一大畅意之事,就应该痛饮极欢。后一句自然是说饮酒,但点染上“对月”二字,便有莫负佳景良辰之意。至于那个惹人愁烦的未来呢?且将它抛过一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天既生材,必然会派个用场,不必为它烦扰不安了,金钱是流通的,散尽还会再聚,更不必顾惜。这反映出李白的极度自信,豁达。诗人用象征的诗句写出了一个大写的“我”。天生我于世间,必是有用之材,正所谓“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了这样乐观自信的未来,与朋友欢饮,即使是千金散尽了,也在所不惜。趋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奴役,又一次反映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因此“烹中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写痛饮豪饮的盛宴。“且”,姑且,暂且。“会”是当的意思,“会须”,应当。酣饮大嚼一通的意思。在无可奈何中有开朗乐观,在前程渺茫中有坚定自信,有似拨云见月,将愁绪一扫而空。诗人的感情由开篇的抑郁深慨一变而为恣肆狂放。
拓展阅读
1、戴叔伦《夜发袁江寄李颍川刘侍御》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半夜回舟入梦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孤猿更叫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
此诗题下原注“时二公留贬在此”。诗题一作“夜发乌江作”。袁江源于江西萍乡罗霄山,东北流经宜春,至清江入赣江。这首诗写夜发袁江见闻,表现袁江秋夜景色,抒发行旅哀愁与思友之情。
诗的第一句点题,叙述夜发袁江的时间及行程去向。夜半时分,诗人乘一叶扁舟,掉头向楚地驶去。起句十分平淡,但离情别绪暗含其中。诗人是夜半动身,只身远行,比不得白天热闹的送行场面,诗人自然会感到孤独寂寞,也会更思念他的朋友们。
第二句写袁江月夜景色。这句承上句描写诗人所见山水景色,明月照耀着袁江与两岸的山峦,苍苍茫茫。虽然诗人在袁江中愈行愈远,用一“共”字将自己与李颍川刘侍御距离拉近了,正所谓“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既扣合题面,又表达了诗人思友之情,且将情与景融为一体。
第三句通过写夜航所闻,抒写他内心的孤独之感。“孤猿更叫”写失群的猿在岸上夜幕中悲哀啼叫,借以自比,表达诗人孤独客愁。再加上秋风萧萧更为撩人哀愁。
结句直接抒发客愁之情。前三句着重描写夜幕中的袁江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情寓景中,而这句直接抒情。“不是愁人亦断肠”言在此凄清之景中谁都会愁肠寸断的。言外之意,愁人就更不堪言了。而诗人与李刘二人却都是愁人,都有失侣之愁,况且李刘二人都是谪居于此的,因而其愁不言而喻。结句即道出诗的主旨,又回扣题意。
此诗写景意境凄清幽邃,景中含情,客愁与友情融人景中,更能打动人心。
2、《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键词:上都;扈从诗;饮食民俗;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13-02
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唯一来源,没有社会生活就不可能有文学。而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这一时代的作品中。上都(上都,又称为上京、滦京、滦阳,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扈从诗也称上京(都)纪行诗,是元代边塞诗的主要形式。它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触及了上都地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明清时期到当代,学者们虽然不大看好上京纪行诗,认为它艺术价值不高,但却众口一词地肯定了它的史料价值。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学者包根弟出版的专著《元诗研究》中,第二章为《元诗之特色》,其中第四个特色为“多塞外景色及风物之描写”,书中写到:“每当元帝北巡上都之时,大批文人学士皆扈从而往,是以沿途的塞外风光,上都的风土人情,遂尽入吟咏。……诸诗描写塞外风土景物,或自然真切,或气势雄伟,不但在诗坛上特立一格,更兼有文献史料上的价值。”[1]
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通过对上都扈从诗中反映的滦阳饮食民俗特征进行掘微与阐释,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上都地区民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也可以加深对上都扈从诗的认识和把握。
一、滦阳饮食民俗的民族特色明显
元代漠北、漠南的“原隰之地,无复寸木,四望惟白云黄草”,“其产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至八月又枯,草之外咸无焉”[2]。因而上都的蒙古民族是以富有特色的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方式的。正如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所言:“塞边羝牧长儿孙,水草全枯乳酪存。不识江南有阡陌,一犁烟雨自黄昏。”[3]诗中用对比的手法来描绘上京与南方在生产方式上的差异,上京人民以羝牧为生,即使是水草全枯的季节仍然以留存的乳酪为食物,而不像南方人以耕种阡陌为生。牧民们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牲畜的种类也很多,有牛羊:“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之一)“连天暗丰草,不复见林木。行人烟际来,牛羊雨中牧。”(黄《子》)也有马:“朔方戎马最,刍牧万群肥。”(周伯琦《纪行诗》之一)”还有骆驼:“遥见马驼知牧地,时逢水草似鱼村。”(吴师道《闻危太朴王叔善除宣文阁检讨三首》其一)“阴森晚色晦,寒沙聚群驼”。(袁桷《登候台》)所以元代上都地区虽是蒙古、汉、回、畏兀儿、西域色目人等多民族聚居,但扈从诗中关注最多的是蒙古族的饮食民俗。
首先就是肉食风俗。上都地区以畜牧为主,蒙古人民过着游牧的生活,他们的食品,以家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马等)肉和奶制品为主,而以打猎所得的野生动物肉为补充。蒙古人习惯吃羊肉,因而羊肉在肉食结构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宫廷饮食以羊肉为主,许有壬是元代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多次扈从上京,他的《上京十咏》主要刻画了蒙古草原的物产和风光,其二为《秋羊》描写秋高气爽的季节,庖人供肥羊,皇帝以之颁赐重臣。其中“肉净燕支透,膏凝琥珀浓”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秋日肥羊的肉质和庖人烹饪的高超。张昱的《辇下曲》中有“大官羊膳两厨供”,《塞上谣》中也有“野帐吹烟煮羊肉”的诗句。元代时期,蒙古统治者到上都巡幸,与各路亲王举办大型的国宴也是重要的内容,其名为诈马宴,因为赴宴者都着皇帝钦赐的衣饰,也称为质孙(一色服)宴。周伯琦在《诈马行》序言中说:“其佩服日一易,大官用羊两千嗷马三匹,他费称是,名之曰‘只孙宴’。‘只孙’,华言一色衣也。俗呼曰‘诈马筵’。”在诗中也说:“大宴三日酣群,万羊脔灸万。”除了羊肉,牛马的肉也是主要的食品。到元代时,蒙古族还有生食的习俗。陈伯通《海青马生肝》其二“催荐厨中语未阑,控拳豪客簇雕盘。翠翻云叶并刀乱,冰透霜花楚玉寒。一吮味甘牙齿滑,十分香彻鼻头酸。梦魂不到鲈鱼脍,醉眼江湖特地宽。”诗中描写生吃马肝的情景,马肝不仅可以生吃,而且味道堪比鲈鱼脍。
除了家禽肉,野生动物肉是重要的补充,这些多靠打猎获得。骑射之长技是蒙古族传统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牧民们除了从事牧业生产以外,还经常进行狩猎活动。狩猎既具有经济意义,猎获物可以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又具有军事意义,通过大型围猎活动训练战士,使牧民熟悉弓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元朝统治者巡狩上都,除了举行忽里台与朝觐活动以外,还要在这里避暑狩猎。陈高华、史为民在《元上都》第四章里专门谈了上都宫廷生活,主要是宴会、佛事、狩猎、祭祀和其他娱乐活动。上都扈从诗中多有关于这方面的描绘,杨允孚《上京杂咏》中有“北陲异品是黄羊”的诗句,提到了上都地区的一种野味――黄羊。许有壬《上京十咏》其三为《黄羊》:“草美秋先,沙平夜不藏。解文豹健,脔炙宰夫忙。有肉须供世,无魂亦似。少年非好杀,假尔试穿杨。”诗中作者把饮食与狩猎结合起来,描写了狩猎之后,宰杀黄羊的情景。
3、《马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诗歌翻译
一、前言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所开创的文化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的继承和发扬,在其著名的《文化语言学理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1996)一书中,帕尔默指出“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根本上都是大脑意象理论”。在研究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波厄斯派语言学、人类语义学及言语人类学的三个传统分支过程中,帕尔默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新途径。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意象、语言、文化。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意象包括人们从各种感觉器官所获取来的具体意象,包含相关于具体意象但更为抽象的认知概念;语言是语言符号基于意象的排列;而意象则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意象的理论是文化语言学的根本所在,它试图通过各种相关意象来研究人们是如何使用并理解语言的。
本文主要以杜甫诗作《房兵曹胡马》的两个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化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诗歌翻译方法,以实现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二、《房兵曹胡马》英译文本中的文化解析
(一)音律与韵律
黑格尔曾说过:“诗则*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说赋予意象的词藻还重要。”(黑格尔, 1981:68)黑格尔把诗的声律置于意象的词藻之上,还是从诗的美学特征着眼的。
比较本诗的两个译文,不难看出,许译非常注重诗歌的音律和韵。许译采用了英诗中常用的四音步抑扬格(tetrameter),将这个五言律诗译成了具有目的语读者比较熟悉的音律的英诗,按照四音步抑扬格的规律,可以将译诗划分为:The steed/ from the /barba/ric west, Has an/gular /frame and /strong chest. Like poin/ted bam/boo its/ sharp ear, As swift /wind its/ fleet hoofs/, O hear!The way /it runs /will ne/ver end; Life or /death on /it may /depend.When you /have such/ a fie/ry steed, You can /ride where/ you will /indeed. 每个音步都呈现了轻重格律,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如音乐般朗朗上口,凸现了诗的美学特征。
同时,许译还注重了诗的韵律。原诗是一首五言律诗,讲究在二、四、六、八(即偶数句)的尾字上押韵,还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中间也不许换韵。从本诗的两个译文来看,许译注重了译诗的韵律问题。许译采用压尾韵,形成了AABBCC的押韵方式。当然,为了能够押韵,许译还故意增加了一些词汇,如,O hear 和indeed,这些词不会影响整诗的风格和意义,反而却增加了诗的气势和乐感。
相比来说,任译的译文读起来没有许译的朗朗上口,也没有故意要符合英诗的某音步格律,也没有明显的押韵。
(二)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
本诗中的文化意象有:房兵曹、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竹批双耳、四蹄轻、骁腾、横行等等。
诗的题目“房兵曹胡马”中,房是兵曹的姓,兵曹是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许译和任译中:“general”指“将军”,“sergeant”指“中士、士官、军士”,这些称呼是目的语的文化意象,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胡马”是指西域的马。许译为“steed”,意思是“a strong fast horse”强壮善于奔跑的马;任译为“tartar horse”,“tartar”意思是“someone who has a violent temper”,脾气暴躁的马。显然,这两种翻译在目的语文化中是不同的意象。根据原诗的文化意象,大宛马应是善于奔跑、体魄强健的良驹,用“steed”要好于“tartar horse”。
原诗的首联“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表现了大宛马出身不凡,傲骨铮铮。大宛是指汉代西域,盛产良马。在两个译文中,许译将“大宛”译成“barbaric west”,其中“barbaric”意思是“very cruel and violent”非常粗鲁暴力的西部地区。任译则直接译成汉语拼音“Dawan”段。对比这两个译文,在目的语读者的脑中会对许译产生出头插羽毛,身体,脸上涂鸦,手持长矛的野蛮部落的意象,而对任译则没有任何意象。笔者认为,汉代西域的确是一个没有被文明化的地区,西域人是游牧民族,生性刚烈,但是,与西方人头脑中的意象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若译成“barbaric west”只能表现原诗中所表现的西域人的性情,却不能帮助目的语读者形成真实的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意象。然而,任译直接译成“Dawan”, 没有屈就目的语文化意象,符合了中国文化意象,其好处是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并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更多的异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翻译方法
对于文化意象的英译应考虑在用词、句式、韵律上的对等,当然,根据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意象是由文化决定的”,因此,文化因素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意象形成的特点,考虑直译、意译等方法。
(一)直译法
在意象转换中,当源语文化(source language culture)和目的语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想象,此时,可采用直译法。
(二)目的语意象取代源语意象
如马致远的 “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一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痛苦可以用“心碎”、“断肠”等词;但是在目的语文化中,并没有“断肠”来表现心里痛苦的,如若将“断肠”翻译成 “intestine-wrenching pains”,那么会使目的语读者形成“肠断血流”的恐怖意象,根本体会不到中国诗词的优美和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翻译此句时,只能用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法“broken heart(心碎)”来替代源语“断肠”了。
(三)意象省译法
省译主要是由于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不具有相似或相同的意象,源语文化的意象不能使目的语读者产生和源语读者相似或相同的想象,像词牌名。如《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词牌名《清平乐》对于译者是比较难于转换成目的语文化意象的,因为词牌名蕴含着中国深远的传统文化,目的语读者是要经过更多的学习才能理解的文化现象。因此,对于译者一般会采用省译的方法。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比杜甫的诗作《房兵曹胡马》的两个英译文本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处理,意在表明诗歌翻译中要了解中、英诗的特点以及源语文化意象和目的语文化意象,这样才能准确的运用翻译策略,以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艾治平。 古典诗词艺术探幽[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丛滋杭。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3]黑格尔。 美学第三卷下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4]任治稷,余正。 从诗到诗[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4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