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文化之旅中的语录也是很经典的。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希望你会喜欢!
1) 浅渚波云影,小桥流水江村。
2) 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
3) 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的。
4) 修善,总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损坏。
5)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
6) 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7) 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
8)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9) 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
10) 不在企望迁徙,听任蔓草湮路,这便是老。
1) 沧海滴水,何问其源?来自无限,归于无限。
2)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能构成自我嘲弄。
3) 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望,海阔天空。
4)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5)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6) 路,就是书。
7) 人生如戏,角色早定。
8) 我们,也有可能这样。
9) 它无痕无迹,却被天地铭记。
10) 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11) 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12) 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许,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13) 我对人类前途的展望是一种宏大而美丽的悲观。
14) 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
15) 我到过一个地方,抽象得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
16) 彼此太熟悉了,忘了他给世界带来的陌生和特殊。
17) 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比色彩斑斓的人生高尚的多。
18)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
19) 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20) 人类常常产生“高于自然”的艺术梦想,在这里必须放弃。
1) 虽然不是原来那颗,但种子在,静坐在,守护在,虔诚在。
2) 青菜大米粥,加上藿香正气丸,入口便回神,这就是中国人。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4)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把绳索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5) 也许有人说,都已经要灭亡了,还要什么格调?我说,正因为要灭亡了,只剩下了格调。
6) 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7)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的选择、探寻、猜测、想像都生气勃勃。
8) 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停的自我耗损,又不断的为自我耗损而再耗损。
9)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
10) 为了躲避苦、害怕苦、转嫁苦,人们不得不竞争、奋斗、挣扎、梦想、恐惧,结果总是苦上加苦。
11)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于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12) 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13) 我知道,越有声势的强力,越是性空;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放下。
14) 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谢恩。
15) 单向完满的理想状态,多是梦境。人类难以挣脱的一大悲哀,便在这里。
16) 漂移中的家最能展示家的本质,危难中的漂移最能让这种本质刻骨铭心。
17) 先不讲彼岸,只讲此岸。先不讲天堂,只讲*。先不讲星星,只讲乌云。
18) 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19) 不会对已逝的生活现象迷恋到执着的地步,总会酿出一种突破意识和先锋意识。
20) 在热闹的镜头中,你只需要平视和俯视,而对于孤独的云霞,你必须抬头仰望。
21) 在如此废墟面前,科场案的曲直,亲人们的屈死,只是变成了历史褶皱中的微尘。
22)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23)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24) 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一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
25) 一种庞大的文化如此轻慢一种与自己有关的庞大财富,以及它的庞大的创造群体,实在不可思议。
26) 干燥和湿润发生了摩擦,寒冷和温暖拔出了刀戟,马鞭和牛鞭甩在了一起,草场和庄稼展开了拉锯……
27) 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28)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29) 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
30)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拓展阅读
1、文化苦旅800字作文
漂泊旅程,莽苍大地,行过之后,是苦涩的回味。走走停停,华发早生,苦到极致,是甜美的升华。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我们所敬畏的,除了天上的星辰,就只有人类的内心意识。一个漂泊孤旅的行者走遍中国,用良知书写了一篇篇发人深省的感悟。人生百态,心之所在,处处是花开。——邂逅《文化苦旅》
一路上,余秋雨先生引领着我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再普通不过,细细探索,才知大有玄机。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是正用在阿谀奉承的*中的中国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加上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是一种耻辱。再乘船去三峡吧。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李白和刘备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急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它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也许人的良知会被浮华所扰,但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良知,静看世俗纷扰。它就是《白发苏州》。作者以凄美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将清闲婉约的江南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苏州的娴静,就像一位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吴侬软语,却可以与你小憩在郁郁葱葱的园林。然而历史待它不公,成王败寇,一夜之间,仿佛老去。如今的苏州,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无数小巷中,无数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千百年厚实的灵魂,使苏州保留了风韵的核心。
“它只是一个藏书阁,但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在《风雨天一阁》中,作者直接将笔触指向了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天下不乏爱书者,可是他们所钟爱的书,有的葬身火海,有的走私海外,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徒留一声叹惋。
总览全书,作者的文字无不在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这辛苦的游历,蕴含太多历史的厚重,我们蒙尘的心需要一声呐喊。或许多年后。浮沉在忙碌的生活中,许久未读此书,当日的感动已随青春逝去褪色。但我永远记得,它曾触动我,教会我忠于良知。
2、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
我家有个大书房,里面有成百上千本书,我没事就去里面找上几本看上几小时。有一次,我翻到了一本旧旧的绿色的老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翻开那泛*第一面,我就被文中描写莫高窟的神圣和道土塔的悲愤惊呆了,敦煌美丽景色给深深吸引了我,使我对敦煌的莫高窟更充满了向往。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仿佛追寻着余秋雨的足迹,想象来到敦煌的情景。直到今日,每当我想起敦煌,我仿佛在莫高窟里行走。
走进一个个洞窟,看着一面面精美的壁画,一尊尊庄严的雕像。虽说画面上人和事物历经上千年,却还保有着他们原有的颜色。画中的佛像神情悠然,似乎在微笑的看着我。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有的地方颜色不是很清楚,但画大部分都保存完整。大多数的雕像都有一千三百年以上的年纪,却都是栩栩如生,神情自若,令人神往。
可却有那么几幅壁画,他们面色惨白,有的却“满面黑灰”。更有甚者,连画都没了,只剩下空空的墙壁。雕像虽不易毁坏,可还是有几尊面目全非。这是何人所为?何人许之?
又来到一个叫藏经洞的地方,虽说是藏经洞,可哪来的经书。从藏经洞不到一平方来见方的门向内看去,只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是隐约可几张微不足道的"小纸卷”。
记忆中,我读着书,我继续跟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来到了道士塔。
藏有无数经书去哪里了?和余秋雨一样,这些个疑问跟随了我许多年。终于道士塔出现了。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站在王道土的墓前,一九零零年的一天,王道土王圆录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外国人陆续听说了藏经洞,因为中国当时很乱,王道土也不识货,居然就把这些国宝低价甩卖了出去,从此外国开始大肆毁坏藏经洞和各洞窟中的壁画经书,雕塑……
那些《文化苦旅》中有关道士塔的记忆,在时光的流转中,去不曾淡去。
我从《文化苦旅》书中看到莫高窟中不仅看到了美丽的壁画,雕塑我还看出了民族的兴衰,国人的迂腐,外国人的侵掠!历史上有人说王道土是罪人,可我却不认同,王道土只是一个不幸的发现者,当时国家混乱,没有人去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心却愚昧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是清末的官僚,他们才是能左右历史,左右国家兴衰的人!
3、文化苦旅学生读后感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当看到黄州突围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时的心情说给你听,说给大家听。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到: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去找他的麻烦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距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在起哄式的贬损,这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场上,也完全是一个莫须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当把苏东坡长途押解,犹如一路*,贫瘠而又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整个民族在丢人……
从“乌台诗案”来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压在被告台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中国的独特国情千年以来难道就这样一直存在着?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问,又有多少人借着正义和爱国的幌子去指责、污蔑、谩骂、诅咒那些我们中国人本应该尊重并感激的可爱的人。千年过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东西难道还没有去掉吗?
我想应该可以的……
乌台诗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端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8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