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途中》唐诗鉴赏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动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呢?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
“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本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拓展阅读
1、形容中秋月亮的唯美句子 中秋赏月的诗句
1、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2、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王建《十五夜望月》
6、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7、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8、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9、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10、煮一壶月光,醉了欢喜也醉了忧伤!
1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2、斜月半窗还少睡。——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1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月》
14、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15、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无名氏《明月何皎皎》
16、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17、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18、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
19、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1、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欧阳修《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22、白凝虚晓,香吹轻烬,倚窗小瓶疏桂。——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3、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谢薖《鹊桥仙·月胧星淡》
24、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5、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26、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27、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
28、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9、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0、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31、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月。
32、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33、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项鸿祚《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34、望断行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浦。——司马槱《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35、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6、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3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8、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39、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40、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41、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42、成不了朱砂痣,做不得白月光。
43、夜半留连寻旧忆,三更辗转坐通宵。
44、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45、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46、月光要来温酒,山色殷勤劝杯,酒可以不饮,醉岂能不醉。
47、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48、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49、梅边人醉,南柯梦惊。风倾夜,云破月,疏影淡妆梅沁,曳曳暗生香。
50、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齐已《中秋月》
51、此际闲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52、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53、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54、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55、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
56、与卿隔千里,犹如鱼和漠。千言万语别,日远情更怯。
57、月下前,流萤漫天,飞入了谁家妆奁。
58、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59、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柳永《望汉月》
60、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苏轼《西江月》
61、望断明月泪,秋思尽染尘,在万家灯火的欢乐中,我却孤苦伶仃,无处栖息明月之身。
62、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63、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64、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5、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66、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6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68、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69、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70、雁边风讯小,飞琼望杳,碧云先晚。——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71、无人与你重影,一夜无梦,深秋微寒,我守在月光打散的竹林,形单影只的落寞你却看不到。
72、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
73、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74、奏月初上,寂寥寒江深。——权德舆《月夜江行》
75、月上溪边柳梢头,万户千家秉烛游。明珠高悬千百夜,人间又过几世秋。古城宫墙今又在,何处见昔日兰舟。心随明月到天涯,不负江河万古流。
76、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
77、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78、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0、但有好酒明月,此身永是少年。
81、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2、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3、百年不遇今年幸,腊月偏逢满月娇。
84、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85、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86、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8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88、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89、因为月光的爱,那些个朦胧的影子,才渐渐明朗起来。
90、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91、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
92、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
93、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9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95、月亮躲在云里,我想躲在你怀里。
9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词鉴赏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韵译】
秋天傍晚枫树随风飒飒作响,夜宿潼关驿楼自有瓢酒飘香。
几朵残云聚集在高耸的华山,稀疏的秋雨洒落到中条山上。
遥看树色随着潼关山势延伸,黄河奔流入海涛声回旋激荡。
明天就可到达繁华京城长安,我仍自在逍遥做着渔樵梦想!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是颇显出自己身分的。(刘逸生)
3、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以其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中的璀璨明珠。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的一个教学问题。本文从把握诗歌背景、诵读、意境、意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鉴赏古典诗歌教学,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服务。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从新课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古典诗歌鉴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方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又有不同,诵读与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
在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诗歌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要找到每篇诗歌的妙句之所在,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在学习时,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具体学习诗词中,我讲过柳永的词,我这样介绍柳永: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的铁哥,**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
形象生动而又诙谐的价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有兴趣的学习已经解决了学习上的一大困境。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体味情感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 ,七分读”的说法。要注重诗歌的关键因素,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阅读要采用朗读的形式,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人把感情高度凝结在诗歌之中,学生要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唯有让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在朗读中才能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神情并存是诗歌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入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想象力。读,有情有色,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诗是如此的美,如此让人留恋忘返。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朗读是解决学诗困境的必然一途。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朗读之后,学生已经有所悟,教师可以采用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
然后教师还要点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体味意境,领会意象
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那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读诗体验最美,最让学生感动,如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凄清的秋景。那生动的意境,让人体味无穷,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气和环境,渲染了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的浓郁的秋意。诗中蕴含的情义真是无限,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诗不同意味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不同的意境。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领会诗词营造的意象,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情”。李清照的词婉转凄测,《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诗词都是形象的,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
学生对诗产生了感情,教师然后要积极鼓励学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
四、运用媒体,优化教学
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诗歌欣赏的难点所在正是这个地方,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除了朗诵之外,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运用多媒体能将诗描写的意象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总之,强化高中学生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水平,已经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注意的教学问题,诗歌鉴赏能力能够提高不仅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而且对学生语文人文性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应受到各位教师足够的关注。
4、中秋节作文:赏月光吃月饼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在这天,人们坐在月亮下赏月光、吃月饼。这不,趁着今天是中秋节,我们一家也开始赏月光、吃月饼了。
我们全家人围站在阳台上,把大团圆月饼分成几块,分着吃。这时,我望向了远处的月亮。虽然说“月到中秋分外美”,可今天的月亮似乎周身围绕这一股叫做“思念”的愁云。这时,我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好朋友——苗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描述了我此时的心情,不知她现在是否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我呢?只是月亮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那股愁云已经消失了,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太悲伤。现在的月亮特别明亮,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地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的、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月光洒满了我的衣服,温暖着我的心。我觉得太阳的温暖过于热烈奔放;星光又孤寂清冷了些;只有这温柔恬静的月光,才能这般地恰到好处。我的周围被月光照得雪亮。月光透过斑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挂下来,在地面上铺了一层碎银。月光照得树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婀娜多姿的柳树的稀疏的倩影,别提有多美了。
爸爸告诉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那天,相传,如果你仔细看,就会发现那里面有黑色的影子,那就是广寒宫里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我凝神望着月儿,口里嚼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着月亮的传说,我又想起家乡的好朋友,直到很晚很晚……
5、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名言诗句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小编收集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名言,**。
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4.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5.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6.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7.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9.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光辉增。
10. 庆国庆,齐欢乐,家要和,国要兴,普天同庆。
11. 以真诚为半径,以感激为圆心,画中秋圆圆的祝福,赠与家人。
12. 月饼合家团圆,月兔送吉祥,月圆人团圆事事圆满。
13. 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只愿今日千里共婵娟。
14.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5. 思念,化作一阵香,躲进月饼里。咀嚼着,咀嚼着,便在口中散开了,而心里,满满的',都是亲人的祝福。
16. 品香甜的月饼,聊琐碎的家常。望皎洁的明月,这便是中秋。
17. 小时候,中秋是一个月饼,我咬一口,你咬一口;长大后,中秋是一杯浊酒,我泯一点,你泯一点;而现在,中秋是一轮圆月,我看一眼,你却不在。
18.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9.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2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1.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22.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23.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24.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25.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6.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27.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8. 赏中秋佳月,月下不褪铅华,人团圆月下。
29. 唯到中秋节,人月两团圆。
30. 数十年过去,就如夜间一声叹息,唯有每年中秋夜晚,我会静心思考……
3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2.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3.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3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60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