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500字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红楼梦读后感500字范文,我们来看看下文。
正是长相思芳华茂盛,淡紫悠然的日子。无垠的雪地,红衣女子纤弱的背影横置于地,毫无生机;青丝乱散,却掩不住点点殷红,犹如傲雪之梅,似乎是极为熟悉的场景,却又陌生如在天边 …… 泪是她诠释心情的唯一方式,伤心了哭,害怕了哭,生气了哭,高兴了也哭,感动了还是哭。说女人是水做的就是指她吧!母丧父病,家道中落,不得不投靠于贾。纵然是受姥姥的百般疼爱,在*的背景下也算是寄人篱下。那个时代的女子有才有思想却更受束缚,她爱上了贾宝玉,从此总算有了精神寄托。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之地。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种种黑暗和*,进一步指出了*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在父亲的帮助下,有幸我拜读了《红楼梦》。虽然不甚了解,但依然感到了震撼。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国人对它的熟知度很高,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句红楼中的词句和故事章节,甚至还有不少的学者专门去研究它,称之为“红学”。然而,除了那些“红学”专家,认真读完红楼的,又有几人?多少人又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对红楼趋之若鹜?
最近关于《红楼梦》的消息很多,从翻拍经典到刘心武续写红楼,漫天的新闻铺天盖地,我们不禁要问,红楼惹谁了?曹雪芹惨淡经营数十年的红楼,一时间变成了大众娱乐闲谈点,这样对待一个文化经典之作,是不是对它的一种践踏?
八七版《红楼梦》是大家比较认同的一个影视作品,但是对于如今翻拍的红楼,却充满非议。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外形,红楼中是如此描写“面如中秋之月”。何为中秋之月?洁白而圆润,老版中饰演宝玉的欧阳奋强还是很符合的。但在翻拍版中,贾宝玉的饰演者有着一张帅气的瓜子脸,虽然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但是对原着的忠实度却是大大降低了。
除了《红楼梦》被翻拍,还有各种文学名着被拿出来不断地翻拍,但是效果甚微。为什么那些导演们都乐此不疲的来翻拍各种经典?因为经典不愁收视率,因为经典不用再去大力宣传,因为经典是经典。导演们摆着一副“我是经典我怕谁”的面孔,将我们心中圣神的各种文学经典改来改去,我们不禁再问一次,“经典惹谁了?”
对于这种对经典的不负责状态,我们应该竭力制止。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这种文化爆炸,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经典的生存到了一种尴尬的状态。厚厚的经典着作,晦涩的语言,让现代人失去了兴趣。而那些由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却深受大众欢迎。这似乎还给经典带来一丝希望。但,这始终不能代替那些散发着墨香的古典书籍带来的震撼。
对于这种文化的丧失,我们应该觉得可悲。不过,好在现在社上引起了“国学热”,无论是*还是幼儿园,都在进行国学教育。被国人遗忘的《三字经》《弟子规》又进入了校园。希望这不是仅仅做个样子而已。
对于《红楼梦》来说,还有一个其他名着不能比拟的地方,就是它是半壁江山。
对于各种专家学者来说,她贵就贵在她是残的。于是乎,各种猜想,各种结论,各种版本,各种续集接踵而来。这个说香菱与宝玉在一起才是正解;那个说宝钗才是神瑛侍者。一本红楼,竟然让后人绞尽脑汁,我想说,曹公,真有你的!
对于红楼的研究,层出不穷。红楼之中处处都是伏笔,没有一个人物是闲人,没有一句话是废话。也许,也只有曹公在世,才可说清这红楼中的种种事情。
《红楼梦》的魅力是任何着作都无法比拟的。许多伟大的人都对红楼有着不一般的情愫。伟大领袖*就曾说过,他读红楼不是当故事读,而是当作历史读。并且说,没有读过五遍红楼,没必要发表评论。可见,毛**对红楼的喜爱。鲁迅也在《中国小说略史》中提到“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红楼梦》堪称清小说的巅峰之作。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可望不可即,似乎也是一种姻缘,她给人留下的印象真可谓“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
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外在之凄美: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
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内在之凄美: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
一方面,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地为人处事,形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难道我们不应该向她学习吗?用宽容、善良的心对待每一个人。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是以诚相待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美丽的人儿,最后竟泪尽而死,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当然了,像晴雯、袭人这样的人物,虽然在文中几笔不到,却也是风格迥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王熙凤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为它感动啊!
拓展阅读
1、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800字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2、《山洞里的大师》读后感800字
简介: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罕见的股灾,美国人进入了令人恐慌的大萧条时代。本书作者,当时全美国最知名的新思想大师和领袖,《*科学》、《心理科学》杂志的创始人拉尔森的事业也同样受到重创。他远离城市,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山洞里隐居达两年之久,在这两年里,他不断思索生命的真相和人类的命运,写下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著作。他的书出版以后,在本来十分萧条的图书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很多人在读了他的书之后大受鼓舞。山洞里的大师初看到这个书名以为要写什么以前的古寺禅院什么之列的。但是看了以后感觉不是我当初想的那样,这本书的却有些新的东西很值得我们去细读。
对我们自己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们都迫切地想知道,来自我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力量究竟有多少、有多大?我们也想知道,我们到底该如何用最成功的方式来运用我们的这些力量?”作者也提出了我们应该去做的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应该解决“我们是什么”之后。因为只有在知道“我们是什么”之后,我们才能知道并运用我们身上所固有的力量而书中也提出了探索人类本质的方法。“第一种方法认为,人是由自我、意识和形态构成的,虽然这种分析是最完整的,却也是最抽象的,因此不容易被人所理解。第二种方法比较而言,比第一种简单些,也是唯一一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方法,它认为人是由身体、思维和灵魂组成的,虽然这种观点常常被提及和谈论,但实际上却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它。实际上,人是由身体、思维和灵魂组成的这种最普遍的观念被彻底地推翻后,人们才会相信它是真的。第三种分析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最有用的方法,认为人是由个体和个性组成,也是这种关于人的本质的观念才组成了我们这项工作的研究的各个阶段。”。
事实上我们本来就不知道我们本身拥有什么样的力量,也根本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我们自己的能量,要探索我们的本质,就必须去寻找探索的方法。
3、《活法》读后感500字
《活法》这本书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教你怎样去生活,选择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什么样的人生。人的一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是一成不变的。有一句话说的好,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运气,运气决定机会,机会决定成功,成功决定未来,未来决定命运。所以说你的命运几何,不是靠*先生给你安排的,也不是靠父母给你的,而是靠你的心态+努力而造就的。
正如稻盛先生所说,当下这个社会“物质是富裕的,精神却很空虚;衣食是丰足的;礼仪却很欠缺;行动是自由的,感觉却很闭塞”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真是感触颇多,它很好的诠释了现在年轻人的状态。当我们一味地在抱怨现在80后创业比60后有多么难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自己都付出些什么,读后感.是不是尽了最大努力,有没有做到问心无愧,为什么90后成功的也比比皆是。所以说成功不是在某个地方等你,一下碰到它你就成功了,成功是在你放下手机,多看看书的时候,是在你放下冷漠,笑脸迎人的时候,是在你抛开安逸的现状,努力出去拼搏的.时候,也许它就会不期而至的来到你身边。
在读《活法》这本书的时候,似乎里面的很多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改变,改掉你的一些陋习,尝试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他人,不急不燥,不卑不亢,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损人利己断不可取,忘我利他势在必行。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海润大家庭!
4、《东往东来》读后感1000字
《东往东来》是一本由陈力卫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5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往东来》精选点评:
●守成之作,研究的内容较少溢出过去的热点。把日人对马礼逊、罗存德等的几本字典还有《万国公法》对近代日本语成型作用的研究成果引介了一下挺好,毕竟之前国内了解不多。功力多在几篇有版本研究和史料考据的文章上,如发现梁启超《和文汉读法》增订与《言海》之间的关系,研究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流日的细节,《博物新论》概念对译由荷兰语转英语。欧化一篇的角度新鲜值当,《雪中梅》一篇注意到*小说译本,研究方法上让我联想到佛典语言的路子,看来两次大规模翻译的研究确实应该互相借鉴,其中关于韩国的汉语词昙花一现,颇为遗憾,不然三国语词交流就更错综。分析严复的失败倒没什么意思,其实孔慧怡给的启发可以把严复跟玄奘两个中国人放一块儿比较。其余一些以旧材料和热门材料和热门概念为主,可以为不熟悉的读者提供一个便利。
●推荐这套书中孙江的《重审中国的“近代” : 在思想与社会之间》、沈国威的《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 : 严复译词研究》和陈力卫的《东往东来 :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想起去年在饭局上,陈老师满头白发,滴酒不沾,言语甚少……
●通览。
●有点结论先行
●陈力卫
●词句的变迁背后,是社会思潮的东渐又东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东亚文化汇集。(可搭配孙江的《重审中国的“近代” : 在思想与社会之间》一起看)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9/%e4%b8%9c%e5%be%80%e4%b8%9c%e6%9d%a5/
●细致清晰,追根溯源。太好看了!!!而且有资料文献索引什么的,一本书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文献体系了。
●4。作者强调了过去中日学界主流都忽视的近代汉语对日语的输出。通过对20世纪以来的各种中日词典的大量考察,发现了日本在近代化概念更新的过程中,大量参考了现成的英华、华英词典,也即借用了很多华语新词。而因为甲午战争和中日两国近代化脚步的不同,同时也有日本在“造词”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汉语“对译”的因素(明治时期汉字在日语词汇中占比居然有七成),这个文化传输的通道彻底颠倒,变为从日本输往中国,形成了近代汉语更新中蔚为壮观的“日语借词”——更是导致了中日同形词的数量爆炸。但这个从1895到1915的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却因为历史原因被长期漠视。 词汇在文明变革中无疑是最敏感和最明显的符号,虽然早有预期,但每每了解近代的历史,还是被不同面向的细节所震惊。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以往有关西学东渐的研究,多把日本视作中国学习西方的中转站,陈力卫的研究对此进行了修正,指出“近代以来,用中文写成的西学新书和英华字典成为日本加快对西洋理解的一个便捷手段,一直到明治10年(1877)左右,日本通过大量引进中文书刊,系统地建立了一条由中国吸收西洋文明的渠道”。陈氏的切入点是汉语西书及相关语词,繁琐却扎实,但仍有不足,如《传入日本的江南制造局西学新书》一章,显然作者对某部重要书目史料尚未涉及,希望有机会把这个漏洞补上。
《东往东来》读后感(一):(调查)真心求问各位网友、读者、想读这本书的人
豆瓣网友,你们好。想问下,为什么你们想要阅读这本《东往东来》?你们也是关注近代史中的和制汉语的吗?你们从哪里知道这本书的?
看了下页面,这本书有一千三百多人想读,很是吃惊。想不到有这么多人关注、想要了解中日同形词、汉日词汇交流、和制汉语、汉语外来语中的日语。
然后,我说下我的吧。以前在网上看过这样的言论,现代汉语里有70%来自日语,后附一堆词语、说明,比如人民、服务、共和、政策等等。这时,会有人反驳说这些是来自当年的传教士和国人编译的,然后甩出一堆词语、及其出处、说明。当时我就很好奇这些,陆陆续续看了不少这方面的。
想问下各位网友读者,你们也是这样的吗?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7/09/%e4%b8%9c%e5%be%80%e4%b8%9c%e6%9d%a5/
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陈力卫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9-6
子扉我 2019年夏 季风一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19年7月9日
《东往东来》读后感(三):日语“借词”知多少
关于外来词的研究,很遗憾,还没有一本很全面的书来讲述,只找到了《汉语外来词词典》。汉语外来词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10000余条,其中包括某些外来词的异体或略体。词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词条一般包括外来词的汉语书写形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的读音,释文、词源及进一步考证等4项内容。书前设“汉语拼音音节表”。书末附“词目首字笔画索引”。作者是高名凯、刘正埮。
再来说说本书。日本近代新词分为三类:
(1)中文进入日语新词。如:电气、电报、铁道、工业、银行、*、医学、滑雪、直径、风琴等。
(2)用中文古典词对译外来概念。如:经查、主义、经济、社会、文化、思想、观察、**、实验、流行等等。
(3)日本独创汉语词:电话、商业、情报。气象、科学、美术、主观、可观、现象等等。
第一部分日本吸收中国的书籍也分为三类,一是传教士马礼逊、麦都思等人编撰的《英华字典》,为日本对英文翻译提供很大便利;二是《博物新编》《万国公法》(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64)等汉译书籍,尤其是万国公法,对日本形成近代*秩序影响很大;三是从江南制造局采购的科技类读物。
第二部分则是甲午战败之后,对于日本的学习和研究,源源不断从日本传回国内并造成较大影响。譬如梁启超、*小说《雪中梅》、以及我们熟知的《**宣言》,原版虽是德文,翻译成英文后日本翻译,国内则是根据日文版引进。
第三部分有点类似番外篇,讲了几个课题。比较推荐的是严复部分,作者肯定了严复翻译给当时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对“雅驯”的追求,虽然极力避免使用日本“借词”并造了很多新词,无奈难挡时代的洪流,或因严复的翻译过于古典民众普遍难接受,或日本新词通过媒体报刊已大规模引入并被主流所接受。还有讲“主义”的部分也不错,被中国学来之后变成了中国特色,胡适先生早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可谓高屋建瓴,早早发现了这种势头,现在也没变,譬如“精致的**者”“本本主义”等。
最后再说说《**宣言》。
1848德文版—1888英文版—1906日文版—1920中文版
陈望道1920(日文)——上海华兴数据1930(德文?)——成仿吾、徐冰1938(日文?)——博古1943(俄文)——百周年纪念1949(德文)——注音版1958(俄文)——最新版1995(德文)
其中作者评价49年前影响最大的版本是博古的,综合来看49年百周年版本质量最高。从版本的演变过程,译词逐渐尖锐化。
(1)名词,突出“民族、国家”,抵消“国民、国家”
(2)动词:”消灭“出现频次递增
(3)形容词:变“复古的”“保守的”为“*的”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的历史”为了证实《**宣言》的这一命题,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要千方百计地讲历史事实都视为压迫阶级反抗和*的历史,以此证明人民对压迫的勇敢*是推动历史的动力。
国内**史家何尝不是?
中文版把阶级分为有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译词的尖锐化来突出阶级矛盾,使**与暴力的选择变得更为合理。
回到开头,目前日本和国内学界普遍看中日语词的第二和第三部分而忽视了中国传入部分的作用,本书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考证梳理,肯定了部分汉语词汇对于日本的流入及传播,同时日本的回流和传播共同作用,在东亚形成了很重要的近代概念,这种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博大精深的汉语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金字塔”这个名称就是中外文化多次交流的结果。语言学家沈国威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四次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乃至汉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大规模翻译活动,分别是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 16世纪的来华*会教士的翻译,晚清传教士的翻译,民国本土学者的翻译。 ”汉语“金字塔”名称的由来与几次翻译活动存在一定联系。
金字塔的英文名是“Pyramid” ,是19世纪英国殖民埃及时所起,本义是尖瓣体的建筑。金字塔的中文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据旅日语言学家陈力卫考证,金字塔这种建筑最早出现在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图说》中,利玛窦是以“尖形高台”来描述金字塔的,他还草创图示说明这一砖制高台建筑。19世纪中叶的晚清,普鲁士传教士郭实烈用“巨塔御陵”来指代“金字塔” ,再之后,同样来自普鲁士的传教士罗存德在1866 - 1869年编纂的《英华词典》中,第一次使用了“金字塔”这一指称。关于罗存德为什么使用这一概念,他自己并没有给出解释,但是他的《英华词典》中还使用过“金字架”“金字房”“金字墙”“金字山”等一系列的名称,多是指称中国传统建筑样式或者地方名物。
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贵族迷恋铜光闪耀的青铜祭祀礼器,将之称为“金” ,赋予吉祥含义的青铜器被称为“吉金” ,刻于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 。东汉时期,佛教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梁武帝授意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陆倕写就名篇《新漏刻铭》一文,刻漏是古代的计时器,该铭表达重定时间标准与王朝正统身份。文中说“宁可使多谢曾水,有陋昆吾,金字不传,银书未勒者哉! ”梁武帝是中国古代崇尚佛教的皇帝,“金字”原是指铭刻于碑石、器物上的文字,这里指佛经。自此“金字”这个词与*有了关联。汉译佛典也多用金字书写,陈朝的慧思大师便有手书的金字《大品般若经》 。这种金字后来从中国传到日本,奈良王朝有“金字科”部门,专门负责抄写官方经文刻本。
“金字”与贵族祭祀有关后,又有了*意味,其含义自此齐备,而“塔”字也要从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建筑进入中国说起。当时高僧去世后一般会归葬舍利塔,塔内还会存放佛经和法器。如果以“金字”指代佛经,金字塔不就是佛塔吗?舍利塔最初是阁楼状的佛教特有建筑,之后变成了石砖堆积的尖状建筑,代表精神的虔诚,塔越高则归葬的高僧佛学修为越高,佛教徒们也通过辛勤修塔来表达一种虔诚。
反观金字塔建筑,是古埃及人的信仰寄托,包含*祭祀与皇权崇拜的意涵,它的形状像中文“金”字,建筑结构也和佛塔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利玛窦等*教士曾使用许多佛教词汇来类比*教教义,后来的传教士沿用了这种方法。综合以上原因,晚清时罗存德会想到使用“金字塔”这个词恐怕是有根据的。
在罗存德给金字塔命名之后,中国人并没有将这一名称普及开来,反倒是日本人率先使用“金字塔”指称了埃及的国宝建筑。日本明治时代,教育学家福泽谕吉率代表团到埃及参观,见识到了金字塔的真容,对巨大工程赞叹不已。此时的日本主动吸收西方科技文化,急需合适的词汇普及知识,恰好从中国传到了日本许多传教士词典,福泽谕吉便是从罗存德版本的《英华词典》中第一次借用了“金字塔”这个名称。此后,随着日本普及读物世界史读本《万国史记》热销,让“金字塔”一词家喻户晓。后来日本学者将“金字塔”一词实意虚化,常常用来比喻项目工程量巨大,或者是可以让人生走上巅峰的不朽业绩。梁启超也深受《万国史记》的知识熏陶,他后来在《少年中国说》中借题发挥写道: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梁启超将老人比喻为金字塔,是在金字塔得名之后,对东方文明源头之一的象征建筑进行了一次重新定义。
本文是关于陈力卫先生所著《东往东来: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一书的第十八章 《“金字塔”的认识及其意象形成: 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的读书札记一篇,发表于《中国艺术报》 第2223期第8版,2019年9月13日发行,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于本人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