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7-17 16:16:55

《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壮丽落日依着绵延高山庄严退去,滔滔黄河奔着无垠东海浩荡疾流,想放眼千里万里的天外天吗?走,朋友,再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

【作品简介】

《登鹳雀楼》由王之涣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 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 (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雀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其中王之涣《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初,中国人重建鹳鹊楼。有关方面报道,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73.9米,总投资为5500万元,截至2001年,主体工程已完成封顶,预计2002年底,这座九层高楼将在永济市黄河岸边落成。

鹳雀楼与同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人文风景胜地的普救寺相隔不远,这两大著名人文景观成为当地的旅游支柱。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讲解】

这是一个自信的诗人、在一个民族的自信时期写下的一首自信的诗,貌似简单却博大,它必定产生于中华民族的上升时期与个人的上升时期,二者缺一不可。“白日、山、黄河、海、千里目、楼”,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首壮丽的诗,壮丽的风光与壮丽的哲理(登高才望远)融为一体。此诗属于中国盛唐,怕是也只能属于盛唐。

唐朝的三大名楼,最传奇的当数湖北黄鹤楼,传说有仙人从此飞升;最风华的当数江西滕王阁,因才子王勃一文而名飞;而最生态自然的当数山西鹳雀楼,它以鸟类命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遥想唐朝,(那时的山西可不是污染大省)山西的黄河两岸草木繁盛,鹳雀翔集,常常成群栖于楼上,与黄河与落日交相而映,不知哪一天哪一位才子睹实景抒实情,灵感一闪脱口而出:“鹳雀楼!”

鹳雀是黄河滩里常见的大型涉禽,形似鹤亦似鹭,嘴长而直,翼长大而尾圆短,飞翔轻快,主食鱼、蛙、蛇和甲壳类,常常一动不动地立于水中等鱼到来。韩振远先生说:“唐朝的那群鹳雀好像格外幸运,它们在轻快的飞翔中看到了黄河岸边的那座高楼,从此不再栖息在风雨飘摇的高树上,好像一开始就是为它们修建的。它们还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见诗人,更没想到因为诗人,它们会成为一种充满了灵性的水鸟。”

鹳雀楼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北周时(公元557—581年)将军宇文护筑此楼作军事之用以镇河外之地,登此楼可观北国河山的磅礴壮丽。

鹳雀楼经隋唐历宋朝到金章宗年间尚存,元初才毁。(中国古建筑为砖木结构,能坚持这么久,很不容易了,*不是豆*渣工程)永济市于1997年重建鹳雀楼,总高73.9米,景区占地面积1640亩。

可是,我们永远无法登上真正意义上的鹳雀楼,不是因为它新建,而是由于罪恶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就是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强烈反对的那个三门峡工程,不幸而言中。他同时反长江三峡工程——也许百年之后,三峡又是第二个黄河三门峡)一位作家悲凉地写道:“新鹳雀楼移位到了蒲津渡西边几千米处的庄稼地上,高高大大,绝无依傍地屹立在青青麦田之中。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构不成任何与黄河、古渡、沙洲有关的景观意境。门票不菲,游人寥落。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

没有了高山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壮丽;

没有了黄河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厚重;

没有了百鸟的衬托,鹳雀楼就少了灵性;

今天的鹳雀楼至少已少了后两者。

岂只是少了后两者,社会更少了一种“登楼精神”,所以我们再也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岂只写不出,还剩有多少人敢自信大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问你,你用“千里目”想看什么呢,如果你只想看工资奖金、房子车子、领导青睐,你何必需要“千里目”呢,“一里目、一米目”就足够用了。

没有精神的自由与高飞,一个民族永远不需要“千里目”!!甚至百里目、十里目都不需要,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眼睛,因为你可能没有“前方”只有“眼下当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我再问你,你怎么才能“再上一层”?你能上到这一层楼可能就很不容易了,你能保证自己在这一层安全就该谢天谢地了,你再住上登楼就不怕有人或明或暗把你扯下去并嘲笑“爬得高才摔得狠”吗。你是很想“更上一层楼”,可是,到时候,人家一定让你上楼吗?人家早占住楼不让你上你怎么办呢?你能买到门票吗?人家让你买门票吗?

当年的王之涣必定是自信可以成功并且已经看到了许多人成功才如此高呼一声“更上一层楼”的,“他不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人战斗!”(2006年黄健翔世界杯语)他的身后有着一个庞大的成功群体。

唐朝诗星灿烂,那不是凭空而来的,你要明白。

【点评】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文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又字季真,祖籍晋阳并州(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他是盛唐时期有名诗人之一。墓志中记:“歌《从军》,吟《出塞》,缴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曾经名动一时。

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

【英汉对照】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AT HERON LODGE

Wang Zhihuan

Mountains cover the white sun,

And oceans drain the golden river;

But you widen your view three hundred miles

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格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拓展阅读

1、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朝代:宋代

作者:晏几道

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

几时花里闲,看得花枝足。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①“日过”句:南朝乐府《西洲曲》:“望郎上青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此句化用以表怀人情。

②“几时”二句:花里、花枝花,都是喻人。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春日思家词。叙述上,曲折穿插,错落有致!所抒情感,强烈真挚,而且呈现出起伏跌宕的变化。

开头两句写春景:梅花初落,庭榭间*犹存;芳草已长,池塘岸边一片新绿。这一派园林春景是怎样被主人公关注的呢?说到这里,此词叙述方法上的特点就显示出来了。“春恨最关情,日过阑干曲”,这两句看似平易,其实它所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当深入,相当曲折的。首先说“关情”,情所钟,倾心关注。为什么关情于春景?对于游子来说,春景引**恨,春景越鲜明、越绚丽,春恨也随越浓烈、越深沉。这春恨,就是离别相思恨,而此词的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这春恨由萌生恨到发展的时间进程。“日过阑干曲”,每日每时的行经园中曲阑的时候,主人公都在留心地观察春天的消息,梅花的开落、景色的种种变化,都时随地地收录在了他的记忆中。也就是说,主人公是眼看看暮春天这个引人恨事的季节一步一步来到了人间。如今刚刚到早春的时候,梅香未散,芳草乍绿,已经让他“春恨最关情”了——不待言者,接踵而至的“春老”、“春归",亦即草长莺飞、落红狼藉的景象,又将使我们的主人公更何以堪呢?上片四句,暗中交代了春来春去的时间流程,同时也说明了春恨滋生与蔓延的轨迹,从而把这个“春”字写活了,引人沉思遐想,而且情不自禁地发出“元应叹息”的无限感慨,这种写法,当然是生动、深刻而且是传神的。下片则放言夸张,极力宣泄主人公的春恨。由于种种羁绊,尽管他对春光及其关情,却连看花的闲暇都没有。于是“看得花枝足”就成了他的急切要求。当然,词里所写只是喻指,及至点出“思家”二字。才算把全词的题旨挑明,实际是他要说的。

2、陈子昂《泽州城北宴》的

泽州城北宴》作者为学家陈子昂。其古如下: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衔酒舞熏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陈子昂曾两度参加中国军队对北方游牧部族的战争。第一次战争发生于西北,从公元686年(垂拱二年)持续至公元687年(垂拱三年);第二次是十年后,即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对北方及东北地区契丹族WwW.slKj.Org的战争。陈子昂的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契丹战役后,陈子昂返回洛阳,在途中写下这首《泽州城北宴》。此是陈子昂最优秀的怀古一。中提到秦国大将武安侯白起,他曾在长平大败赵国军队。在陈子昂后一百年,李贺也访问了这一战场,写下著名的《长平箭头歌》。

这首的时事背景增加了的复杂性。在篇开头,陈子昂采取了“观化者”的超然物外的哲学视点。这种立场在陈子昂的应景中不常见,而在他著名的《感遇三十八首》中却十分突出。从这一超脱的视点,陈子昂看到了武攸宜当时的军事惨败与赵军长平败的历史相似。而基于同一视点,他还看到了在事物的短暂性里,失败毫无意义。面对这一切,人的反应是劝告同伴唱两首歌:中第九句提到的《玄云》是汉代的一首仪式乐歌,庆贺皇帝选择贤明的辅佐臣;第十句提到的《熏风》相传为圣君舜所作,“南风熏兮,可以解吾民愠兮。南风时兮,可以阜吾民财兮。”

这两首歌提出了希望:皇帝(在此处或是皇后)将任用贤才,国家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他们不应该作为失败者而被怜悯,而是向下一代*——“青衿子”显示出儒家的英雄主义。变化带来了失败,又以其永恒性使失败失去意义,并承诺了较好的时代。与《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二无竞》一样,这是一首复杂的、起安慰作用的社交应景,不仅是表示歌颂或同情。不过,与那首受谢灵运哲理山水影响的早期篇不同,这首是以怀古的悲壮风格产生慰藉作用的。

3、《黄鹤

满江红·黄鹤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遥望中,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作者:佚名

远望中,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然后归来,重游黄鹤,以续今日游兴。

注释

⑴黄鹤:旧址在黄鹤山(武昌西)西北的黄鹤矶上。陆游《入蜀记》:“黄鹤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锋:兵器的尖端。锷:剑刃。《庄子·说剑》:“天子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受长缨,必羁南越而致阙下。“河洛:黄河、洛水。这里泛指中。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征明等人的跋。

作者:佚名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在鄂州,岳飞到黄鹤高,北望中,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风月繁荣。万岁山亦名艮岳。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皇室游玩。“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导“当共戮力室,克复神州”猛志。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黄鹤,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这首《满江红》即由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4、《黄鹤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注释

黄鹤: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

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乡关:故乡家园。

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分联详

首联

人满怀对黄鹤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美好憧憬与寻常江的落差,在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转而写人眼前黄鹤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临黄鹤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创作背景

这首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仙驾鹤于此,这首就是从由来写起的。临黄鹤,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兴大作,创作了这首

这首是吊古怀乡佳作。临古迹黄鹤,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目睹此,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严沧浪也说人七言律,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贵自然,纵使格律也无不如此。历代黄鹤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憾;仙去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慨。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黄鹤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的近景,隐含着此枕山临江,峥嵘缥缈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的远景,表现了此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下江上朦胧的晚景。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作、传世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三百首》是后人对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列为七律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的器重。元人辛房《才子传》记李白黄鹤本欲赋,因见崔颢此作,为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送孟浩然广陵》:“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树何青青”与崔句法何其相似。其《金陵凤凰台》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两句非李白言,承认崔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话》(严羽)说:“人七言律,当以崔颢《黄鹤》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高》为古今七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人七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作。当他上黄鹤时,被下的美景引得兴大发,正想题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上崔颢的题

这首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仙”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

黄鹤因其所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即从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憾;仙去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慨。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黄鹤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以气为主”说,此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格律上大忌,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而不顾,如《红梦》中林黛玉教人做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句。沈德潜评此,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奇”(《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中所见所感,写从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前后似成两截,其实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法家数》论律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珠,抱而不脱。”此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转”说:“与前联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法度的。

正由于此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时,也兴大发,当他在中发现崔颢一,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一脚踢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让黄鹤仙人重归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黄鹤”。山川人,相互倚重,黄鹤名更加显赫。

点击查看更多《登鹳雀楼》王之涣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1359.html

热门阅读

  1. 全民国防教育日宣传的标语
  2. 发给老师的劳动节祝福短信
  3. 《试一试》教案设计范文
  4. 关于课文雪被子第2教时的教案设计
  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6. 深圳市软件销售合同范本
  7. 一年级班主任教学工作计划
  8. 2016年关于冬天天冷问候语大全
  9. 消防安全的培训心得体会
  10. 二年级学生数学日记
  11. 大学生工地的实践报告
  12. 关于2016搞笑过年祝福语集锦
  13. 尴尬旅途散文
  14. 新年贺词祝福语短信
  15. 秋天表达思念的诗句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