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7 23:57:46

李白《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庐山瀑布风景课件。草堂春景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释题

1、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导入新课:

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游览过庐山。结合介绍李白(你了解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诗吗?)

李白游览庐山后题写了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5、读题,解题:

读题,理解“望”的意思(远看)。再一次带感情地读题。

二、初读全诗,解字词,明诗意

1、学生自能读诗,自学生字,并结合课前预习自主释疑,就有疑惑的字词质疑问难。

2、正音:(紫、岭),字形:(瀑、庐、炉)

说说自己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些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

3、交流理解部分词句的意思,初步理解诗意:

遥:远,与题目中的“望”相呼应。银河:天河。 九天:天的最高层。

三、品字词,谈感受,诵诗句

1、引导学生分组品味诗中写得好、写得美的重点字词,并指导朗读。

⑴ 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

⑵ “挂前川”的“川”指的是什么?“三千尺”是不是准确的数字“三千尺”?

⑶ “疑”字我们在李白的哪一首诗中也学到过?(疑是地上霜)背背《静夜思》结合旧知理解“疑”。

2、学生吟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赞美庐山瀑布: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3、扣住重点字词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展开想象,谈谈感受,体会诗歌意蕴及诗人倾注的情感。

四、返读全诗,熟读成诵

1、再次播放课件,帮助背诵全诗。

2、指名背诵全诗,直至全体熟读成诵。

五、书写生字

炉、银、烟、窗、绝。

“炉、烟”的“火”在字左边,捺变点。“银”字有两个竖提,金字旁的竖提高,右边的竖提略向下。

“窗”字字形复杂,注意小撇不能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你知道本诗的作者吗?学生介绍,教师再根据学生所讲作补充。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小诗。

4、课件展示草堂外的春景。

二、自读自悟初步感受美

1、感受节奏美:

⑴ 引导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好节奏。

⑵ 指名读:

对有关字进行正音,识记字形后通过范读把握好诗句节奏。

2、感悟意境美:

⑴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图,边读古诗边想,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问题要和小组同学研究?

⑵ 引导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引导生质疑,梳理出重点问题。例如:诗人为什么用“含”?

三、自主探究 深入体验美

1、明确方法:

⑴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⑵ 引导学生小结归纳:查资料、讨论,合作画简笔画,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词句练习写话。

(这早春的景色真美啊!天空______。柳树______。黄鹂______,白鹭______。诗人觉得眼前的一切就像______。)

2、引导探究,初步体验美:

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继续深入学习这首诗,把合作作画的一个小组请到黑板旁,提示小组画前商量该怎样画?为什么这样画?

3、突破难点:

⑴ 你认为他们画得怎么样?

⑵ 引导理解“西岭”。

⑶ 理解“含”:

课件出示“雪山”图,后在此图上出现“窗框”。“窗框”逐渐变化到恰好成为“雪山图”的画框。看图,感悟雪山的壮丽。

⑷ 理解“万里船”实际上说明什么?

生看图,感悟作者的心情。

拓展阅读

1、古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我国名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区境内。
2、香炉:即香炉峰,在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3、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4、川:河流,这里指
5、三千尺:形容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6、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7、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8、遥:从远处看。

译文

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像匹练挂在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赏析

香炉,指香炉峰,“在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烟,缥缈于青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壁上的。“遥看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的第一眼形象,象是一条巨大的练高挂于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练飞,一条界破青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2、

本文是关于杨课文,仅供参考,希对您有所帮助,。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没有,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着这些*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着窗外闪过去的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3、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学重点:

通过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学难点:

1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边疆的情怀。 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者的资料:如屯垦 戍边的生产建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的其他人员等等。 2 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杨树的那一段话。二 剖析实质 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 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滩上高大的杨树,触景生情,以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 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

再现希 体会写法

1 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

(1)高大的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者。 (3) 这是爸爸的愿,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 体会写法

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杨的这个特点,明写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

感情朗读 收束全文

带着对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杨》一课时,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采取多种学手段,做到在学语言上花力气,在体会感情上下工夫,在课堂气氛上用心。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杨的生长环境(大*)有所了解。利用课文中孩子们的童真对话引入,归纳出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再通过父亲表情的变化引发学生质疑、讨论、汇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师商讨,向同伴汇报……总结出杨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边疆的建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整课的学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紧跟学生展开学。就把学生的“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全程调动起来,学生在整节课的求知欲很高,学得很投入。另外,让学生质疑时,老师要正确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成功的关键,这使我明到,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并不都需要全部展开研究,要找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比较浅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遇解决。

4、

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滩上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者扎根边疆,建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个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自己的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其中的含义,突破学的难点呢?

一、初读,体会杨树的特点

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杨什么精神

()()

a)()需要杨,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b)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杨().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杨().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杨().

c)你可以().

可以().

可以().

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杨的表

在体会到杨树的高尚品质后,我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a)爸爸在借杨表自己的心.

b)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学生读后,找出答:爸爸就象杨一样,*需要他,他就来到*,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爸爸决心扎根*,希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四、诵读,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学,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杨特点的啊、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我就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一个边疆建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

5、

一、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杨表的自己的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学重难点

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杨树吗?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着自己的心”。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如下:

1.查找西部建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者的了解;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五、板书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望庐山瀑布》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4349.html

热门阅读

  1. 最温馨的感恩节短信祝福精选
  2. 经销商合同范本
  3. 沙石中的宝石寓言故事
  4. 关于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
  5. 2016年感恩节送给女朋友的祝福语
  6. 手抄报教师节
  7. 自闭症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与管理策略教育论文
  8. 小学生老师您好我的好老师征文400字
  9. 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10. 课文《晚上的太阳》教案范文
  11. 人间太荒唐但总有人拼尽全力地活着的散文
  12. 写出和秋天有关的诗句
  13. 席慕蓉:《以诗之名》纪念爱情
  14. 《小鹰学飞》的教学反思范文
  15. 2016年教师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