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诗鉴赏
《望天门山》是一首山水诗。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包括东梁山与西梁山二山,两山夹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合称天门山。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成功地再现了长江中下游天门山磅礴奇诡鬼斧神工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豪放、傲岸的非凡个性,流露了其一腔爱国热情。
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以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反衬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因为天门天险的独特风姿是“夹据洪流”、扼江而立,因此诗人采用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渲染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进而反衬出天门山的壮丽奇观。在李白看来,“天门中断”是大自然的造化使然,是滔滔的长江之水猛烈冲击所致。
次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是指长江在天门山附近流向由东向转北,也暗示了天门山雄视一切、镇慑洪流的威力。“碧水”写出了长江流水之澄清,“东流”是写长江总的流向,“回”字力度很强,极富动态美,既写出了长江到天门山处江水曲折回荡、漩涡丛生的奇险和壮美,又突现了天门山一段江水流向的陡然转变。正是从一个“回”字中,我们才更加深刻地领会出天门山扼江回流的雄伟气势。
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是正面刻划天门山的山势。“两岸”指出了天门山与长江的关系。“相对”二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天门山隔江兀立、崖峭如削、对峙如门、巧夺天工的雄姿,给人以只可仰观的高峻感。一个“出”字,出神入化,化静为动,令人感到郁郁葱葱的天门山生机盎然,更增添了画面的动态美感。
末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诗人顺着天门山远眺一幅远景。“孤帆一片”是想以背景的单纯突现“孤帆”之高大。“日边”写出了长江远景浩瀚迷茫,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一个“来”字,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和血液,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
《望天门山》所展现的艺术画面,不仅以动显静具有动态美,而且用字也鲜亮明丽,熠熠生辉,从而给画面造成一种活泼新鲜、明亮清晰的色彩美。在这首诗中,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而这些色彩,与诗歌所表现的感情又都无比和谐,表现了这位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爱国诗人意气风发的豪放之情。
拓展阅读
1、李白诗句霜落荆门江树空的下
原句是: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意思是: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句话出自李白的《秋下荆门》,原文如下: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诗词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诗词翻译】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诗词赏析】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句中“自”字,与上一句中“不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颇有特色。全诗虽四句,但写景、叙事、议论各具形象,集中地抒发了诗人年轻时“仗剑去国”的热情,笔势变幻灵活,而又自然浑成。四句诗中连用了两个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迹,或反用而有新意,使读者读来没有凝滞堆砌之感,达到了推陈出新、语如己出、活泼自然的境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黄山天都峰作文
闻名世界的黄山,一个美丽的地方。山险、石奇、松秀、云美,这就是四个最美的景物。山险,最险的,就是天都峰。
在漫长的旅途中,有许许多多的考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爬天都峰了。
来到天都峰脚下,望着一级级直插云雾的石阶,我有些胆怯。可为了一睹鲫鱼背的险峻,我也顾不得了。
于是,我往上爬了起来。这可真是直上直下啊!一开始,我故作轻松,手脚并用,像一只机灵的猴子。渐渐地,我有些疲惫,抬头一看,一团团云雾笼罩在天都峰顶;再低头一看,地上的人好像一只只蚂蚁。我心想:这是对我的一次考验,我要加油!我又一步步地向顶峰靠近。大约十分钟后,我到了比较平缓的地方,穿过几个千奇百怪的洞窟,走过一片片茂密的松树林。又走了一会儿,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鲫鱼背!
一条窄窄的小径上,挂着几条碗口粗的铁链,两旁都是悬崖,好像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粉身碎骨。云雾缭绕在四周,脸上凉丝丝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太神奇了!”我赞叹道。
快到山顶了,我一定要加把劲!虽然早已精疲力竭,但我绝不能半途而废!我的脚早已酸了,手早已麻了,可我一定能爬上天都峰!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爬上了海拔1810米的天都峰。我对茫茫云海喊道:“我征服天都峰了!”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考验吧!我知道人生道路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考验在等着我,我一定要像征服天都峰一样征服所有的困难。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真让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喊我:“小朋友,你也是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上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的,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五一小长假里,我去了一趟秀丽的黄山。黄山有许多美丽的山峰,我最喜爱的是天都峰。
天都峰真是又高又险,(www.**)特别是鲫鱼背和天桥这两处,胆小的人可爬不得,胆子大的人也必须要小心。
站在天都峰脚下往上望,山峰笔直地**云端,看得人头晕眼花。台阶很陡,我们紧紧抓住绳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上爬。爬天都峰可真累啊,爬一会儿便需要休息。好在我平时多锻炼,这点山不算什么,我妈妈可就惨了,紧紧地拉着绳索,晃晃悠悠往上爬,被我拉下了好大一段。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好像永远也爬不到头,终于来到了天桥和鲫鱼背前,这是天都峰最险的两个地方。走天桥可一定要抓好绳索,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巨石,稍不留神,就会滑倒。鲫鱼背更是险,两边都是悬崖,只有一条窄窄的小道,像鲫鱼弯着的脊背,真是太险了。过了这两关,我们便向天都峰的顶峰爬去,虽然很险,但我们已不怕了,只一会功夫,我们便来到了顶峰。在顶峰的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四个大字“天都绝顶”。从这块牌子上,我得知我们已站在了黄山第二高峰上,海拔为1810米。
黄山的旅行结束了,天都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山归来不看岳”,难怪很多游客都发出如此感叹。
黄山就是这样的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黄山的美吧!
3、寂寞天柱山读后感
我今天看了余秋雨的《寂寞天柱山》。
里面讲述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柱山的存在,在古代却有很多人知道天柱山,而且古代有些大文豪、大诗人,比如李白、苏东坡、王安石他们都在天柱山读过书。还有着名的文学家王庭坚、三国周瑜等人也跟他们一样上过天柱山读过书。作者也上过天柱山是去看风景,花草树木,山山水水,真是生机勃勃。过后,作者讲述了一些天柱山的历史,最后作者想到了一个字“家”,一个远远超出社会学范畴的哲学命题,“家”。
我觉得之所以李白、苏东坡等人选择天柱山读书的原因:因为天柱山景观桃红柳绿,环境也不错,是一个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
我今天看了余秋雨的《寂寞天柱山》。
里面讲述了: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柱山的存在,在古代却有很多人知道天柱山,而且古代有些大文豪、大诗人,比如李白、苏东坡、王安石他们都在天柱山读过书。还有着名的文学家王庭坚、三国周瑜等人也跟他们一样上过天柱山读过书。作者也上过天柱山是去看风景,花草树木,山山水水,真是生机勃勃。过后,作者讲述了一些天柱山的历史,最后作者想到了一个字“家”,一个远远超出社会学范畴的哲学命题,“家”。
我觉得之所以李白、苏东坡等人选择天柱山读书的原因:因为天柱山景观桃红柳绿,环境也不错,是一个可以安静读书的地方。
《寂寞天柱山》:天柱山背满了历史故事,印下了文人足迹,不管它曾经辉煌还是现在寂寞,它都在作者笔下成为了家,居然还让它化做成家的一座山!虽风尘满身,却依然让人时时体会“万里归来卜筑居”的深味。何时,可亲游?(www.**)
初读散文,只是觉这作者有着好美的文笔,甚觉文笔美的都有些过于雍容与华贵了;在读,才觉得,不管时风对作者有着任何的评价,我只坚守,我对秋雨寓历史、人文、现实、希望等等于文字之中的深深尊敬!
会再读《秋雨散文》,会去天柱山,会珍惜 家的简单幸福 !
4、最新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导游词范文
辛亥**以后,天安门广场对外开放。由于其处于城市中心,便成为了群众集会、演说*的地方。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1947年的“反饥饿、反内战”等,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首都30万群众参加了这一隆重的开国大典。
在天安门广场的最北面是一条贯穿北京东西的大街——长安街;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广场北沿;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广场*;_X纪念堂位于纪念碑南侧,原大明门、大清门、中华门的所在地;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是广场最南端的建筑;人民大会堂坐落在广场西侧;中国国家博物馆坐落在广场东侧。
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长安街。明清时期的长安街分两段,东长安街是从长安左门到东单牌楼;西长安街是从长安右门到西单牌楼,全长约10里,俗称“10里长街”。1966年长安街进行改造,成为了一条横贯北京城东西的交通要道。今日的长安街东起通州区,西至石景山区,平均宽度70米,最宽处100米。全长92华里,号称“百里长街”。
经过长安街,就到了广场北侧。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国旗和旗杆。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先生。1991年,我国颁布了《国旗法》。为适应新的升、降国旗仪式的要求,对原旗杆基座和旗杆进行了改造。改建后的旗杆基座面积为36平方米,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周围有2米宽的台阶通道。基座外环铺2米多宽的赭红色花岗岩,最外层为5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的外的护栏由56个金色铜制隔离墩组成,象征56个民族团结在国旗下。新旗杆由无缝钢管制作,高32.6米,分4节组装,重达7吨,经过了特殊处理,可以20年不生锈。
另外,《国旗法》规定,升旗仪式分为节日升旗和平日升旗两种。逢国家重要庆典或每月1日,举行节日升、降旗仪式。届时由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国旗护卫队官兵36人和军乐队队员60人,组成仪仗队,由军乐队现场演奏国歌。平日升旗仪式只有36名国旗护卫队官兵执行仪仗任务,仪式进行时播放国歌录音。国旗升降时间依据每天日出和日落时间来确定,整个过程为2分零7秒。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广场*.1949年9月30日,中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天安门广场竖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率全体政协委员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一年多后,确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并征求多方意见形成今日之造型。1952年动工兴建,1958年5月1日举行了揭幕仪式。
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两层月台之上,通高38米,碑顶采用盝顶规制,碑芯重达60多吨,碑身由413块花岗岩垒砌而成,整体建筑使用花岗岩和汉白玉1.7万多块。碑身正面是由***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由***撰文,_X总理亲笔书写,碑文内容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下面是小碑座,小碑座南北方向各雕刻3个花圈,东西各一个,四面共有8个花圈,花圈由牡丹、荷花、百合、菊花组成。小碑座下面的大碑座四周镶嵌着10幅汉白玉浮雕,内容按历史顺序依次为:“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胜利渡江。”在“胜利渡江”的两旁另有两块装饰性浮雕,内容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全部浮雕共有180个任务,概括了我过100多年的**史。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的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建筑物。
_X纪念堂位于纪念碑南侧,门额上悬挂有_X题写的“_X纪念堂”金字匾额。_X纪念堂的全部工程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于1977年9月9日***逝世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纪念堂的一楼分为3个部分,北大厅是举行纪念活动的地方。北大厅*是_X的汉白玉坐像,坐像后面是一幅巨型绒绣祖国山河图。瞻仰厅*是_X的水晶棺,水晶棺放在黑色的花岗岩棺床上,水晶棺内安放着_X的遗体,遗体上覆盖着中国***旗。南大厅北面的墙壁上刻有_X的诗词《满江红 和郭沫若**》。纪念堂北门和南门外各有两组人物群雕,四组雕塑*有62个人物,是由来自全国18个省的100多名雕塑家共同完成的。
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它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建的。1958年破土动工,1959年国庆前完工,是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平面呈“山”字形,*最高处46.5米,是天安门广场中最高的建筑,它的建筑面积超过了故宫的建筑面积。大会堂四周共有廊柱134根,其中东侧正门有廊柱12根,每根高度25米,直径2米。均用天然大理石镶砌。门额上国徽直径4米,重达2吨。人民大会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南部为全国人大*会办公区;中部是万人大礼堂,可容纳一万人举行会议;北部是宴会厅,可容纳五千人的宴会和一万人的酒会,是我国最大的宴会厅。
广场东侧是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馆名由***题写,是五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国家博物馆的南半部是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面的基本陈列是“中国通史”,时间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一直到清王朝灭亡;北半部是中国**博物馆,里面收藏的是自1840年_战争以来的近代和现代文物。其中珍品有: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奏折、清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开国大典时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
5、徐霞客:游白岳山日记
徐霞客遍游白岳(今称齐云山)时,正是公元1616年正月,记中记载他“冒雪蹑水”不畏艰难,不仅尽享山色美景,更得以观赏“冰花玉树。”
该记对具体景致的记叙不甚详细,此山有36峰、72崖,文中皆无具述。文章语气急促,可见当时游历的匆匆与作者渴望遍游全山的心情。尽管如此,作者对某些胜景诸如香炉峰、天门、石桥岩、龙涎泉、龙井等都有较细致的描绘,更兼天气恶劣道路艰险,作者仍能如此尽力游览并作记,殊为不易。
丙辰岁(1618年),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出西门。
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
入庵后, 大霰xiàn雪珠作,浔阳与奴子俱后。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
二十七日 起视满山冰花玉树, 迷漫一色。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 崖尽处为天门。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chānghé传说中的天门。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此句描绘树木挺拔苍翠繁茂的样子。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返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约明晨同行。
二十八日 梦中闻人言大雪, 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已刻,同伯化蹑屐jì木头鞋二里,复抵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 奴子报: “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饭。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楼后出一羽士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 雪甚, 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
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二月初一日 东方一缕云开, 已而大朗。浔阳以足裂留庵中。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十里,过双溪街,山势已开。五里,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
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二里,至石桥岩。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
岩下俱因岩为殿。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 颇如雁宕龙鼻水。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飞虹垂蝀dōng仍为虹,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xiù山洞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上有飞泉飘洒,中有僧斋,颇胜。
还饭于外岩。觅导循崖左下。灌莽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行甚艰。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观音岩。余恐不能兼棋盘、龙井之胜,不许。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龙井”也。又三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 转而上跻jì登,行(www.**)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形如擎*,大且数围。登之, 积雪如玉。回望傅岩,屼嵲wùniè高耸之意云际。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石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觌面失傅岩也。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大为渊,小如臼,皆云“龙井”,不能别其孰为“五”,孰为“九”。凡三里,石岩中石脉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白龙,余笑颔之。又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井。忽遇僧自黄山来,云:“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遂返。
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往幽丽。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犹巍然也。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
余向出西天门, 今自芙蓉桥入也。余望三姑之旁,犹殢tì滞留日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归庵,已晚餐矣。相与追述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