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龟蒙唐诗《白莲》原诗、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8-16 12:28:17

陆龟蒙唐诗《白莲》原诗、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白莲》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的被埋没掉。表现了*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人们都喜爱艳丽的红荷,而很少有人欣赏素雅的白莲。其实这冰清玉洁的白莲花,真应该生长在西*的仙境瑶池之中。

即使很少人赏识它,任她自开自落,然而白莲其实是很美的,她那纯洁之色,她那婷婷之态,只要有晓月清风作伴,又何损于她的美丽呢?

这是一首咏白莲的诗,内容似有寄托。它描写白莲花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凋谢,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这也表现了*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心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一首短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1.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的诗句是:

2.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 ”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

3.《白莲》这首诗把白莲人格化、个性化了,体现了莲的美主要表现在精神的美的诗句是:

4.一、二两句诗写出了莲花的什么特点。(2分)

5.“托物言志”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3分)

【参***】:

1.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2.素花多蒙别艳欺

3.无情有恨何人觉, 月晓风清欲堕时。

4.素雅、冰清玉洁。

5.这首诗通过描写白莲花的冰清玉洁及含着怨恨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在黑暗的社会里总是受到冷落、被埋没。表现了诗人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拓展阅读

1、袁枚《马嵬》真题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

①作者在《随园话》中说此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借古人往事”表达了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

②这首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

①“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②这首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意对即可)

5.对这首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长恨歌》是朝著名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写的是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

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

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

:C项中“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6.对这首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

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

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

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C项中三、四两句采用对比和用典,说一般民众的苦难比帝王妃嫔的爱情悲剧更惨。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文思。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却能不落俗套,另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全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话》)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起来觉得很通俗,但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题目是“马嵬”,就是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当时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玄宗处*杨国忠和杨贵妃。袁枚的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居易着名的长《长恨歌》,其中把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第四句的“长生殿”,是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

2、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的全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涛北黄冈)谪所所作。

① 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其思想因。

:抱负不得伸展,身不由己,不能摆脱人世间的名缰利索。或为“理想不能实现,心为物役”等,意思对即可。

②“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一语双关,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或为“情景交融(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既写自然景象,又写作者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在作本题时,考生可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考生熟知的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必要的注解,但在回作者心境时,考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

4、本题考查鉴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考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在题时考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句具体内容作

3、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词人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

4、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意思相近即可)

晚上在东坡雪堂喝得微醉,酒醒后又接着喝,直到大醉,醉后归来恍惚已将近三更。家童全睡鼾声如雷鸣,任你敲门总也叫不应,我倚着竹杖倾听江涛声。

我时常为身不由己而深深遗憾,何时能忘却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夜将尽风静水波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3、《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依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倚仗:即倚杖。 ②云沙:云海。 ③山家:山那边。

(1)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参***

(1)曲中所写,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草、山猿、野花,这些景物在几十字的篇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的云山野趣图。

(2)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人怎样的心境?(4分)

【参***】

(1)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好在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变化,更表现了云山的浑然一体。(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山中行乐图中可以看到人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4分)

三: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3.前四句描绘子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4.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3.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3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2分)

4.“眠”写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神态;“戏”写出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后生活情趣。(2分)

四: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1.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2.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参***

1.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2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3分)

2.“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2分)

云飘来,山势迷,景物更佳。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这四句由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

4、严羽江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的颔联。

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我坐船在江上行驶,极目远眺,夜色笼罩在岸边的芦苇上,一片苍茫。雪已残,雁声断了,新月初升,潮水汹涌,蓝天照到水面,好象天已到尽头。船行驶在映着树梢的江面上,好像船跟着树梢在前行。我离开家已经几个夜晚了。这时,船工在划桨时尽情地唱着渔歌,我却因离家多时听起来感到厌烦。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蒹葭苍茫,这让我们想起了《经·蒹葭》篇中的句子“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中对水中伊人的思慕和追寻成了后世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情节。因为“道阻且长”,伊人可望不可即,所以才成为永恒。这伊人并不专指情人,也可以是家人、朋友,有时还指皇帝,而更多的时候指的则是人心中的理想。只有理想才真正具备这种因可望不可即而成为人们永恒追求的特性。严羽对于江边丛生的蒹葭所造成的苍茫境界颇为敏感,蒹葭是他中的常客,在他的《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中有这样的句子:“明发又为千里别,相思应尽一生期。洞庭波浪帆开晚,云梦蒹葭鸟去迟”。都是“旅情”,一思家乡亲人,一思旅中好友。然而无论思念的对象如何变化,思念的媒介却是一如既往,这就是“蒹葭”。而傍晚的“暝色”更未丛丛蒹葭增添了苍茫之感,也更加突出了人心中的茫然和疑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作者并非不知道自己的乡关何处,只是因避乱才来到江楚,有家而不能归比无家可归更痛苦。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古人喜欢有残断的意象来传达心中的无奈和绝望,如“残月”、“笛声残”、“梦断”、“肠断”等等。残雪本是天气转暖春将至的信息,应该是喜讯,可春节又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人却有家不能归,不仅不能归,就连传书的大雁都断绝了。人的希望和绝望尽在其中了。“新月带潮生”一句,使我们很容易想起张若虚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的痕迹很明显。但与“残雪和梦断”对仗的却极为工整,于此我们可见人的功力。明月与蒹葭一样,都是蕴含相思的意象,而用明月寄相思在古中更为常见和频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时为何时?“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乘月而归,古今几人?大概没有吧!如果能够乘月而归,那份喜悦也早已把月亮给淹没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既然雁声已断,不能传书,所以只能许愿与月,托它打探故乡的消息了。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离家的日子,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严羽《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虽然棹歌已听厌,但回家的路却“迢迢”;纵然厌听,但还是得遥遥无期的听下去。

5、有关《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3)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4)简“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5)这首的语言特色。(6分)

(6)、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5分)

7这首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3分)

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4分)

9.这首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简要作。(6分)

(1)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2)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中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意对即可)

(3)这句表现了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4)“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5)(1)朴素自然 (2)凝练生动

(6)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青山”生机勃勃,与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7)相逢的惊喜、对人事消磨的感慨、明日又将离别的伤感。

(8)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2分)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2分)

9.①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后会难期的惆怅。

②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③全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出“难舍”之意,给2分,出“惆怅”之意,给2分。结合文分2分)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这首艺术地再现了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秋天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情。

点击查看更多陆龟蒙唐诗《白莲》原诗、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5343.html

热门阅读

  1. 席慕蓉散文《贝壳》理解
  2. 语文教研组举行教研例会活动总结
  3. 弟子规学习心得范文
  4. 三国演义读后感2500字
  5. 儿童睡前故事文字版阅读大全
  6. 《亲政》翻译及赏析
  7. 201年情人节祝福语送老公
  8. 社会实践报告的评语
  9. 游子的思乡杯乡的诗句
  10. 描写太阳的诗句
  11. 重庆方言小品剧本:《表哥问路》
  12.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牧猪人The Swineherd
  13. 201七夕告白短信
  14. 不和回忆较劲美文
  15. 年味作文550字
  16. 塑城市精神扬文明新风的演讲稿
  17. 赞美老师的10首现代诗
  18. 《看菊花》第二课时教案模板
  19.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月活动总结
  20. 腊八节最新的祝福语大全
  21. 《爸妈不是我的佣人》读后感400字
  22. 这儿真好教学设计
  23. 清明节诗歌朗诵目
  24. 2015年3植树节新闻稿
  25. 西餐厅服务员寒假个人社会实践报告
  26.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27. 《奇奇城》睡前故事
  28. 勤工助学征文
  29. 关于描写蜡烛的诗句
  30. 关于昨天工作不努力今天努力找工作的美文摘抄
  31. 2019年春节贺词
  32. 小学社区年终总结范文
  33. 人与动物的作文3000字
  34. 水乡的乌篷船生活随笔
  35. 关于教师节的小学生优秀作文
  36. 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反思范文
  37. 寓言故事《吴裕与公孙穆》
  38. 2015圣诞节祝福语句子精选
  39. 希腊神话故事《阿喀琉斯的愤怒》
  40. 因为舍弃所以收获三年级作文500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