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23 11:32:37

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拓展阅读

1、于孟浩然的诗 于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

【**--随笔】

挂席几千里,名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释】

解题:作者在千里舟行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被后人叹为“天籁”的唐诗精品。

挂席:与“扬帆”同义。

郭:外城(古代城市建筑分内、外城)。

香炉峰:庐最有名的一峰。

远公:东晋高僧慧远,曾在庐隐居修行。

尘外踪:远离尘俗的踪迹。

东林精舍:高僧慧远在庐隐居修行时,当时的刺史桓伊为他修建的一座禅舍,是当时及后代的隐居者们神往的胜地。

空闻钟:徒然听到东林精舍传来的钟声(因为作者崇拜的高僧早已不在那里了)。

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

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傍晚的钟声听到也徒然。

此诗简淡自然、空灵无迹,颇有随笔的味道。而在随意挥写间,不但勾画了江风景,而且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后代诗人和诗评家们对此诗推崇备至,认为是“一片空灵”的“天籁”;或者把它与的“夜泊牛渚怀古”一起作为已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妙境的样本,并将它们比作画中“逸品”。

江行几千里,总不见名,第二句中一个“都”字把作者心中失望的心情凸显出来,并为下联中见到香炉峰时的怡悦心情蓄势;第四句中一个“始”字,一下点出了作者见到香炉峰时心中的欣喜,颇能勾出情绪上的起落;第六句中用“永怀”二字,出语特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高僧慧远的由衷倾慕;第八句中一个“空”字,隐含了“钟声虽仍然可闻,远公已不复可见”的惆怅、失落等复杂心情,可谓情韵盎然。从这些精炼的用字上看,作者于此诗的锤炼下了不少功夫,只不过功夫到了炉火纯青时,便又不留锤炼痕迹,反倒显得简淡自然了。

这首诗色彩淡素,浑成无迹,后人叹为“天籁”之作。上来四句,颇有气势,尺幅千里,一气直下。诗人用淡笔随意一挥,便把这江胜处的风貌勾勒出来了,而且还传递了神情。

试想在那千里烟波江上,扬帆而下,心境何等悠然。一路上也未始无,但总不见名,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果然名不虚传!”四句诗,一气呵成,到“始”字轻轻一点,舟中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就显示出来了。

香炉峰是庐的秀中之秀,在不少诗人的歌咏中常见它美好的身影。“日照香炉生紫烟”(《望庐瀑布》),在笔下,香炉峰青铜般的颜色,被红日映照,从云环雾绕中透射出紫色的烟霞,这色彩何等浓丽。

用的是七彩交辉的浓笔,表现出他热烈奔放的激情和瑰玮绚烂的诗风。而此时的孟浩然只是怡悦而安详地观,领略这色之美。因而他用的纯乎是水墨的淡笔,那么含蓄、空灵。从悠然遥望庐的神情中,隐隐透出一种悠远的情思。

诗人以上半首叙事,略微见景,稍带述情,落笔空灵;下半首以情带景,情是内在的,他又以空灵之笔来写,确如昔人评曰:“一片空灵”。

香炉峰烟云飘逸,远“望”着的诗人,神思也随之悠然飘忽,引起种种遐想。诗人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他爱庐,刺史桓伊为他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禅舍名“东林精舍”。据云那处所是:“洞尽美,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清泉环阶,云满室。”到这儿来的人都感到“神清而气肃”。这地方如此清幽,使人绝弃尘俗,当然也是为那些林隐逸之士所向往的了。孟浩然是一位“红颜弃轩冕,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人物,所以他那“永怀尘外踪”的情怀是不难理解的。

诗人在遐想,深深怀念这位高僧的尘外幽踪,这时,夕阳斜照,忽然隐隐约约听到从远*禅之地的东林寺里传来阵阵钟声,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远公早作古人,高人不见,空闻钟声,心中不禁兴起一种无端的怅惘。“空”字情韵极为丰富。这儿是倒装句法,应该是先闻东林之钟然后得知精舍已“近”。这一结余音袅袅,含有不尽之意。且点出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日暮”二字说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同时,也是点题。

这首诗,诗人写来毫不费力,真有“挥毫落纸如云烟”之妙。诗人写出了“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然而尽管“精舍”很“近”,诗人却不写登临拜谒,笔墨下到“空闻”而止,“望”而不即,悠然神远。难怪主“神韵”说的清人王士禛极为赞此诗,把它与诗“牛渚西江夜”并举,用以说明司空图《诗品》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还说:“诗至此,色相俱空,真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2、览镜书怀的诗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发如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竟何言,终成南皓。

得道便无所谓古今,失道终不免会衰老。

自照自笑镜中之人,满头发就像霜草。

扪心空自叹息,我的形影为何这般枯槁?

何必多言,早晚会赞成商四皓。

注释

⑴“桃”句:语出《史记·将军列传》:“桃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结满果实,自然会有人来采摘,树下也会因此踩出一条路来。

⑵南皓:即商四皓。《金陵歌送别范宣》:“送尔长江万里心,他年来访南皓。”王琦注:“南皓,谓汉之四皓。四皓在秦时始入蓝田,后又入地肺,汉时匿终南。”《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织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甪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暴虐,乃退入蓝田而作歌曰:“莫莫高,深谷透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而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以侍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不能屈己。

创作背景

据诗中“自笑镜中人,发如霜草”句意来看,此诗当为暮年之作。詹锳先生《系年》等书将此诗系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此诗共八句,可分三个部分:发端——览镜——书怀。

开头两句为第一部分。开篇不直接入题,也无惊人之语,甚至有些过于平静,出人意外。似乎诗人是在漫不经心地讲述一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修道成仙的人自然是长生不老,反之,那些凡夫俗子转眼就会走向生命的最后历程。这两句诗看似对道教的肯定,实则是对道教的挖苦。全诗也就由此而引起的。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诗人紧扣开篇的“衰老”二字,以自己为例证,写览镜之所见;深深的自嘲和自责,形成对报国无门、济世无路的现实的尖刻揭露和批判。从来崇尚道教,理应是“得到”之人,可是到头来,依然“发如霜草”。“自笑”一句举重若轻,接法飘逸,可以说是对自己迷信道教的'彻底否定。“空”“何”二字写尽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极端痛苦。“自笑”“扪心”“叹息”“问影”几个连续动作则把诗人览镜时的心理活动、外貌特征和神态举止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俨然是作者晚年的一幅形神兼备的自画像。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诗人活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变“桃不言”为“桃竟何言”,是愤激之辞:我纵有才能,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诗人赞“商四皓”,是希冀自己能像四皓一样,能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余热。两个典故的活用,写出了不合理制度下,杰出人才的悲剧结局,反映了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强信念、对邪恶势力的殊死抗争和矢志不渝的*热情。

全诗通篇并无华丽词句,而仅仅是以议论为主,间以声、色、形、态的逼真刻画,实在而不板滞,悲怆而不消沉,恰如水晶世界,直露、透彻;又似一片冰心,清冷、光明。其感人之处,全在于人格的力量和深刻的内涵。

3、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园中的葵菜青青郁郁,葵叶上的露水被朝阳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温暖布满大地,万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常常担心秋天一到,美丽的花叶就会枯黄、衰败。千万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地悔恨与悲伤了。

注释①长歌行:汉乐府曲牌名。②葵:“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诗经·豳风·七》:“七亨葵及菽。”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茎二种,以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向日葵即其中之一。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③朝露:清晨的露水。④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布施,给予。德泽:恩惠。⑤秋节:秋季。⑥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样子。华:同“花”读音同“花”。衰:读"cuī",古时候没有"shuaī"这个音。(但根据语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所以我们认为,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读shuaī)⑦百川:大河流。少:年轻。老:老年。⑧徒:地。⑨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⑩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老大:年老。(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此句话指到指年老了,中年时,人老了,过了青年时期只能地悔恨与悲伤了。)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人创造的《新乐府诗》[4]《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又被称为乐府双壁。)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4、长歌行

逝矣经天日。

悲哉带地川。

寸阴无停晷。

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

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

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

体泽坐自捐。

兹物苟难停。

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

倐忽几何间。

慷慨亦焉诉。

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

竹帛无所宣。

迨及岁未暮。

长歌乘我闲。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行,时间日益流逝。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真是可悲。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寸的波浪怎能够自动回流?岁的逝去和到来犹如弓箭那样迅速。久远的生命很少人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人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人的体力和精神也无缘无故地自动消耗着。生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人活在人世间,不过是瞬间而逝的事情。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只恨我还没有建立功名,不能留名史册。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一曲长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志。

注释

逝矣经天日: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行,使时间日益流逝。

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所以可悲。

晷(ɡuǐ):日影,此处指时间。

矢:弓箭。

远期:久远的生命。

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

盈数:这里指人生百岁。

体泽:体力和精神。

俛(miǎn)仰:同“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竹帛:均为书写所用,这里代指史册。宣:记载、流传。

《长歌行》属于相和歌辞。这首诗写的是人生短促,应当乘闲长歌,使人生过得逍遥、欢娱。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8340.html

热门阅读

  1. 农民代表在全民创业表彰大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2. 猴年元宵节对联精选
  3. 圣诞节的故事
  4. 成功与挫折的优美句子
  5. 长城教学设计模版
  6. 创建文明城市手抄报资料
  7. 关于感恩的诗歌大全
  8.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
  9. 最新妇女节节日祝福语
  10. 打渔人庆祝新中国周年征文
  11. 鸡年春节给客户的祝福语大全
  12. 寓言故事:鱼 青蛙 渔夫
  13. 老红军讲述过草地的长征故事
  14. 《编写童话》 教案范文
  15.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
  16. 以国旗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稿600字
  17. 语文公开教学周评课会上的发言稿
  18. 下学期高三的工作计划
  19.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
  20. 国庆节祝福句子
  21. 2016年最新的端午祝福语精选
  22. 清明节诗词朗诵
  23. 2018年度煤矿职工演讲稿演讲稿范文
  24. 工作检讨书怎么写
  25. 关于电视新闻采编应聘的演讲稿范文
  26. 红灯和绿灯寓言故事
  27. 家乡的景物作文300字:家乡的田地
  28. 向着太阳歌唱读后感
  29. 女生版自我介绍
  30. 201年给客户的鸡年吉祥祝福语
  31. 银行用爱浇筑新辉煌演讲稿范文
  32. 初三学生入团申请书600
  33. 管道的故事
  34. 2016英文新年祝福语句子
  35. 春天的古诗词手抄报
  36. 向国旗致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演讲稿
  37. 猴年春节创意祝福句子
  38.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范文
  39. 大堂经理助理个人简历模板
  40. 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教案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