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好的故事》赏读

发布时间: 2025-07-14 23:20:11

鲁迅《好的故事》赏读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的,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踝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了。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在《好的故事》风土画幅中,景物描写占了主要篇幅。这些景物描写在作品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性意义。寄托着鲁迅意蕴深邃的情思。

《好的故事》里的风物景色,分明取自江南水乡,但它要比人们日常所见的更美丽、更动人,“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进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但这是”我“从水中看到的倒影。这样的美景,只有经过精心的构思才可能有,虽然美妙无比,却终究是虚幻的,是理想化了的。

鲁迅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在这达于美好极致的艺术图景中,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热烈追求的深情。可惜的是,这动人的美景毕竟是存在于梦中的,是幻化出来的,当”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中,水波陡然而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原来,它在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实际上存在的,是”昏沉的夜“。作品开头告诉我们,”我“处身于”昏沉的夜“;结尾一句是:”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美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似乎可以说”昏沉的夜“与”错综起来象一天云锦“的美景尖锐对立。“昏沉的夜”与山阴道上的美景在作品中交替展现,是鲁迅不满于现实而追求理想又不可得的内心矛盾的具象化,是他内心的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的具象化。他把自己的社会感受巧妙地“外化”为可感的形象图画了。

拓展阅读

1、乡》优秀后感

在我看来,乡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在先生的笔下,他的乡是一个舞台,演绎三种人生。或许在今天看来,半白半文的风格,是让人很生涩的。但我相信,在那个时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语言在讲一个世俗的,在告诉世人,人是怎么变成鬼的。

首先说到闰土,闰土作为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代表。闰土是个**,他从不觉得世间有多黑暗,他只是觉得是上天要让他去种田、去受难。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许多农民一样,信天胜过信自己。就连*也要有个人来说“此乃天意”。黄巾军、白莲教、天地会,这些起义军无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闰土**的少年多美!抓鸟、看西瓜、拾贝壳,很美的生活。但长大以后的闰土呢?多灾多难,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锅。所幸他没有像祥子一样把破锅给摔了。这又是怎样不幸!从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从一个活人变成一块走肉?这不是因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来顺受代替了勇气,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个闰土的麻木或许不算什么,但千万个闰土的麻木不仁又会是怎样的悲剧?千年*,镇压了中国农民的反抗与信仰。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压在闰土们头上的山正是他们的麻木。倘若人人反抗,闰土又怎会成为一个悲剧?

而杨二嫂则不是悲剧了,她的生活无疑是场喜剧了。她无疑是《乡》中最有喜感的一个人物了。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经历都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不但令人反感还令人可笑。第一次“阿呀阿呀??”的时候,差点笑翻。这货*不是人民艺术家,起码余秋雨、巴金、冰心这些艺术家们绝不会用这样的笔调,用个“哼哼”就已经翻了天,他们绝不让这样的“阿呀阿呀”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甚至要对竖起人民艺术的中指。让我怎么说呢?他们把的东西割掉了,我相信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东西仅仅只有《乡》那么长。而杨二嫂作为“冷酷形象”的一大败笔,她绝不是只是一个笑话,她还是个符号,代表了无数市井小民。或许她唯利是图造谣生,但在文中并没有呵斥她,也没有对她说:“杨二嫂,你不能这样,你要讲八*八耻,你要五讲四美??。”为什么?或许在看来,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放火,不陷害他人。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圣。贪点小便宜,嚼点小舌头,又何妨?这才是真正的世俗。因此杨二嫂会一直存在,对于这种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

而《乡》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乡这个美地方的“我”。其实乡没变,变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观念罢了。

2、乡》优秀后感

看了的《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首先,先生在回忆少年闰土的时候,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活泼可爱能干的形象,闰土知道乡下很多趣,也使先生对乡下产生了向往。在少年时代,和闰土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少爷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称呼。

在这次回乡途中所见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却没有一点儿时的活泼了,甚至从他身上看不到一丝少年闰土的影子。在先生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闰土十分贫穷,贫穷使他不像一个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担压得他抬不起头来。

先生是这样描写中年闰土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从这几句话中,我看出他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贫穷而非常自悲,他从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与的距离,完全没有了儿时与先生的兄弟情谊,成年闰土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的《乡》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提起乡,立即会想起童年诸多的,无论当时乡给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时更多的是笑与泪。对“乡”的情感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着个人色彩的精神感触。《乡》一文中,重回乡的种种感受都是建立在乡在少年时留下的记忆基础上产生的,而那种记忆是美的,难以磨灭的。就如同闰土的形象始终是可爱的少年,但现实却总会打碎原有的美,前后截然不同的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这样的感情不是简单纯粹的,是繁杂的,“剪不断、理还乱”,却又无从逃避,带着不言而喻的惆怅。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慢慢在脑海中将情丝织成一幅画。

乡并没有那般梦幻的风景,却总被描摹成一幅画,只是色彩的浓淡不同,都始终是艺术。用《乡》这篇小说纪念他的乡,但乡实则没有什么可纪念的,终究是过去的梦幻被现实的碎成齑粉,留有悲伤和怀念。的文字并非只是哀伤的叹息,往往对未来也残存着梦想和希望,希望后辈能够摆脱历史的禁锢,在一个美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说中的乡,一个是少时记忆中的,一个是现在的,也是极其现实的。

记忆中的乡以少年闰土的形象为中心,描绘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圆月,月下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各种颜色的鸟类:稻鸡、角鸡、鹁鸪、

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回忆中的“乡”并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同时更是一个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与少年闰土的接触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它更是“我”少年心灵状态的一种折射。这颗心灵是纯真的、自然的、活泼的、敏感的,同时又是充满美丽的幻想和丰富的想像力的。它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而是在与少年闰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给自己展开了一个广阔而又美丽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纯粹的,少年闰土也是纯粹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礼法关系组织起来的,是平等相处的玩伴,是一种友谊,而非主仆。少年闰土的概念里“我”不是一个身份高贵的“少爷”,少年的“我”也不会意识到将闰土当作奴仆。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畅通无阻的,是没有任何顾忌和犹豫的。重他们之间的对话,便可以感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是无拘无束的,并没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闰土来到城里,“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少年“我”通过与少年闰土的谈话,也像看到了过去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

总之,回忆中的“乡”是一个美。

3、的小时候的

看过先生的像,那一本正经的面庞总让我想到“古板学霸”一词,总认为先生的童年定是鼻梁上架着一圈圈的厚镜片在埋头苦与满口“之乎者也”声中度过的,但我完那混杂着香甜气味的回味录也不由得大吃一惊了。

透过几朵满乘着夕时记忆的花儿,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画,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男孩躺在桂树下的小饭桌上,双手枕在脑后正望着星星发呆,祖母讲的声音在耳边萦绕,当长妈妈将几本拙劣木刻但却是哥儿日思夜想的书放在眼前,那种吹呼雀跃的动作让我不觉想到当年哥伦布初发现那片新大陆时溢于言表的欢喜……先生的童年是快乐的,他有自己的天地和与大自然沟通的美妙享受,有被人惦记疼爱的经历,也有能使他迸发诸多灵感的生活。

我想,快乐是一定有的,但苦涩的味道或许有吧!像那篇看得我不禁替作者着急起来的《五猖会》,当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了……我也严肃起来,像后面真的站了位催我背书的高大父亲似的。先生离梦寐以求却总是因为不能出去看而只能守在门前眼巴巴地看着几个零碎的“下班”人员走过的五猖会近在咫尺时,我可以想像得到,那一颗炽热急切期盼着的心突然被冰凉的水扑灭的感受,我真的不解了,为什么父亲要在这时要先生背书呢,那墨守成规,*的思想直到将孩子的天真紧紧地按住喉咙,摁在墙上变得没有气息才肯罢休吗?我似乎听到他心里的呐喊声和委屈的倾诉,这苦涩的*教育的束缚感紧紧缠绕在我心上。

童年一曲虽终了,但却为先生自己和作为者的我留下了丝丝缕缕的快乐和隐约的悲哀。

4、后感范文550字

看了的《乡》这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闰土了。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无非就是他那少年与中年两个年龄阶段的巨大差异和变化了。

童年的,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

乡》中,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点击查看更多鲁迅《好的故事》赏读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3845.html

热门阅读

  1. 新春佳节对联大全
  2. 《小蜜蜂找花儿》教案
  3. 《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设计模板
  4.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范文
  5. 简历自我评价怎么写
  6. 简单的元旦祝福语
  7. 狼王梦的读后感范文550字
  8. 浅谈413课堂教学模式下怎样对学生进行适时监测教育论文
  9. 车位租赁合同范本
  10. 201年三八妇女节贺卡祝福语
  11. 最美的教师节祝福短信分享
  12. 小学语文《九寨沟》教学设计
  1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模范演讲发言稿
  14. 体育部高一拔河比赛总结范文
  15. 小学六年级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演讲稿范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