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读后感
从前看的书,基本与佛教无甚直接联系,仅有的了解就基本来自课本与老师。所以纵将《坛经》看完,也只是有些模糊的感想罢了,称不上是读后感,随笔更适合。
作为一个大多数国民均为无**者的国家,众多西方国家素来视我邦为没有信仰的可怖之人,实则不然。佛教于西汉时期传入我国,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显露其影响。此时,中国的儒学正统地位、宗法制、祖先崇拜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是以国人重伦理,重现实功利,风行多神崇拜。已故的功臣、虚无的灶神、风伯,甚至蛇、龙等均可为人们所供奉;是以统治者用皇权至上,君权神授等天人观念教化民众。佛教纵在外有千般好,要在中土传播也要先合军权,再融儒道。
待到禅宗出现,与之同期的还有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等,但历经时间的磨洗,只有禅宗和净土宗最终长久流传,香火不衰,这与他们顺势而变的修行方式等不无关系。
《坛经》是一代宗师惠能的言行录,也是禅宗的理论基础。其在整体上倡导自怔自悟,自我解脱,并以让人自信、自立为倡导目标。
国人相当看重寿命,而禅宗不否认人人皆可成佛的可能,甚至还不止一次在其教义中表示若一念顿悟,皆可成佛。另外,就如同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一样,《坛经》中不止一次表示人们先天具有成佛的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尤其开篇明言道:“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简单来说就是成佛不过是自我本性的显现。同时,禅宗还摆脱了其他*所强调的参禅打坐的繁琐形式,修身是可于一切行动、言论、思维活动中完成。
那么又该如何保持自身这洁净无瑕,未被世俗间尘埃污染的心呢?首先,要抛却利欲之心,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虚妄之物都不应僵化追求,过分执着。其次,要不断内观自己的本性,不断体悟或说是最终要明心见性。尽管明心见性是成佛的标志,却也不能止步于此,还是要运用其解决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实践问题。
所以若将信佛看作是不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便是错的了,因为禅宗的理论也相当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口头上说不追求、不计较十分容易,若没有相应的行动与之契合,也无法成佛。于是,《坛经》告诉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向善之心,遇事要通过自我调节来保持本性不变。那么,何为自我调节呢?其中一种方法便是忏悔,惠能祖师在宣讲佛法时专把忏悔列作一讲,重要性可见一斑。
什么是忏?什么是悔?最准确的理解自然是原文: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
做到此上,便是将自身所有的“觉”、“正”、“净”与禅宗所传达的“戒”、“定”、“慧”相合,立地即可成佛。
现在,会**求平安的人不少,可信佛的人却不多,大多是有求于佛,为了将自己心中的渴望与不确定找一个寄托,才劳烦自己的双腿双手,给香炉里添加那么几柱香。并不是说只有信徒才能上香,而是觉得,佛经若用平常心读来,视作一本启迪智慧的书也无不可。每天面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会感到浮躁实属正常,这时看几页佛经,将自己暂时从俗世琐事中脱离出来,回想自己的所做,若过于急功切利,是不是也能及早醒悟,尽快以平常心对待生活呢?
拓展阅读
1、黑面之狐经典读后感有感
《黑面之狐》是一本由[日]三津田信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面之狐》读后感(一):历史小说,新系列
七八年前就对首无等系列感兴趣,可惜那时候没入坑,现在都绝版了。
买的时候没注意以为是刀诚言耶系列,原来默默买了个新的物理波失多系列。
这个系列好像18年才开坑很年轻。
前面讲到了伪满洲国还有朝鲜半岛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看得出作者是个反战派,完全可以当做在看历史小说了。而且没有侦探没有帮助的警察,甚至没有连续*的话案件自身都不会成立只会作为意外(或*)结束。也没有用推理把犯人逼入绝境,审判的局面。
由于是新开坑系列第一作,所以前期铺垫要交代下新主人公的经历,节奏展开比较慢,到了第八章,一百二十多页才有牺牲者,然后突然踩了加速键,一天出现一个受害人。
凶手不难猜,但真实身份不好猜,接近尾声,波失多跟朋友讨论的时候,一个个列出嫌疑人再一个个排除的片段很精彩。
久违的三津田,依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民俗怪谈、多重反转、恐怖氛围、书信刨白无不例外,故事舞台从刀城言耶系列的大家族换成了煤矿井,却同样是战后的闭塞乡野。在本作中,作者抛弃了为逆转而逆转的刻意造作,「书中书」很克制的只用在了郑南善手记一处,关于黑狐山神的几段描叙点到即止,既避免了冗余的炫学又恰到好处的烘托了气氛,既保留了神秘主义色彩又不干扰主线故事的现实背景,可以说那些前作中引人诟病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对恐怖心理的把握与塑造倒是一以贯之,美青年更是为这个故事添上了一丝绮丽。与描写手法上的调整相比,本作的核心诡计却不进反退,密室设计既不新颖也不精妙,真相真凶都很容易推测,单从解密角度来说不过是老生重谈,但相较于谜题设置,反而是厚重的故事背景更加引人注意。虽然所叙不多,无论是青年知识分子被侵略战争**价值观后的迷茫空虚,还是旧式煤矿的恶劣苦难与底层矿工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对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朝鲜劳工问题的反思可能才是本作真正的主题,这样的表达具有跨越国别与时间的意义,结尾波矢多在朝鲜战争阴霾下的送别更是充满了时代的悲怆与唏嘘。然而即便如此,提出“最终战争论”、“满洲土地无主论”,“九一八”主要策划者之一的石原莞尔居然被描述成了“自始至终都反对大东亚战争”、“建立亚洲人民和谐共存的理想之国”、“为培育满洲国优秀人才建立建国大学”的形象——尽管是作为背景的背景、仅仅三两句的描述,依然很令人不适,或许可以由此想见日本人究竟接受了什么样的反战教育。
《黑面之狐》读后感(三):《黑面》:别让迷信蒙蔽了双眼,别让愚昧掩盖了真相。
读完《佩特洛夫事件》之后再读《黑面》,两者都描绘了二战前日军统治下的殖民地,不管是伪满洲国还是被强迫征兵的朝鲜人民,都有反抗的心理。 与《佩特洛夫》不同的是,三津田老师依然执着于密室,这次直接来了三个密室。其实略有一些失望,因为我本来期待挺高。且不说螺丝掰断那个诡计,但是掉起屋檐的那个趁窗户打开的刹那逃出密室,这......还真是可以啊... 最后解密凶手的时候一个反转,说实话,作者在一开始描写凶手的外貌时有一个每个人都该发现的地方,那个地方即是黑面之狐的一个特点(我就不透露了)。 我在一开始猜凶手会是叶津子或初代。 但是揭晓时凶手是个男性,但是这就有个不合理的地方,即众人认为的黑面之狐是女性,实则为男扮女,那么黑面之狐在矿井内迷惑青年矿工,矿工与其发生性关系,除非是gay,要不然怎么会发生云雨,你告诉我!还是接连几个人与黑面之狐发生关系!难不成几个人都是gay?所以这里的黑面不是凶手,而是个口口相传的故事。 凶手借黑面之狐的传说来完成*事件,其中借注连绳驱祓完成连环*。 虽然总体的line过于单调,但是能利用好矿井这个环境制造密室还是难得可贵的。 在读的过程中除了对日本军国主义下的“圣战”思想洗脑人民感到愤慨,郑南善作为被强制应征的朝鲜人在矿山工作期盼早日回国的无奈外,作者的反战思想和渴望重新认识日本人也透露在字里行间。 此外还学到了好多矿井知识(掌子面啊什么的)... 最后, 好想尝尝日本的烧酒啊(本当に恥ずかしいですね)...
第一次读三津田信三的小说,很惊艳的社会派推理。
一是历史感厚重,主角的个人求学经历讲述了伪满洲国时期的大学,这个大学很有意思,原来在战争的冲击下,还有一群人有建设天下大同世界的梦想,但是民族仇恨撕裂了这样的理想,随之而来就是日本二战期间煤矿的情况,这里也做了详细的讲解,作为科普读物也是很充实。
二是小说氛围,在民俗中加入恐怖和推理,对于气氛渲染有很大的作用,这本小说在这方面也是堪称一绝,尤其是矿井下的美狐故事。看这部小说其实更大感触是那种黑白的氛围感,尤其是在祭祀祈祷和悬挂注连绳的情节,就仿佛是黑白的漫画镜头,日本怪谈的氛围感满满荡荡。
三是诡计和推理,连环*事件的串联个人认为很精彩,最后的推理部分将所有人结为嫌疑人再解除嫌疑,结局又进行了两次反转,从整体构思来说特别宏大和厚重,密室的设定其实一般,但是矿井那一部分很绝,细节的补充也让整体故事更加丰润。
故事结尾侧重讲述了命运的选择,古今中外其实都一样,不是自己选择了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了自己。
2、小妇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小妇人》是一本由[美]露易莎•梅•奥尔科特著作,读客图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5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妇人》精选点评:
●因为甜茶即将出演劳里一角 立马将《小妇人》给补完了 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马奇家四个女儿的故事 大女儿梅格 美丽温柔 渴望成为优秀的妇人 二女儿乔 开朗豁达 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女儿贝丝 性格腼腆 很为他人着想 小女儿艾美 初期有些爱慕虚荣 可她本身相貌美丽 优雅可人 而小妇人们的妈妈马奇太太 对我来说也是位理想的存在 因为女儿们的幸福与她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乔和贝丝这两位人物形象 其实严格点说 她两的性格完全是天差地别 乔大胆活泼 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 而贝丝安静温柔 虽然比较胆小又有些害羞 可她希望身边人都能感受到快乐 该书可以列为女生成长必备之书 遗憾初高中时并没有耳闻 导致如今觉得比较说教 而且结局处感觉略糙 有烂尾的嫌疑
●重温,是好书,比较轻松接地气的生活故事,温馨中带着鼓励
●小的时候不喜欢艾美,觉得她爱慕虚荣还特别任性,但是十来岁的孩子不都这样吗,再说艾美一直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修养,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这无可厚非啊
●一本值得反复翻看的书,每次读来都会被家庭的温馨所吸引,里面有成长中女孩所遇到的问题,每个女孩的必读之书。
●这书我一定要在我女儿青春期的时候推荐给她。如果我有女儿的话……
●那不勒斯四部曲后遗症
●Meg,Jo,Beth and Amy,永远也读不厌小妇人,喜欢!BTW,这个版本很适合阅读,纸张和排版都不错。
●翻译劝退
●善良的Beth......
●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那是一个多么和谐美好的家庭啊!每一个人都相亲相爱,虽然偶尔有些小摩擦,可都无伤大雅。那个睿智的母亲,是不是很多女儿想要的妈妈,也是很多女人想要成为的妈妈。那是一个灵魂都在发着光的人,你在她身上看的到所有的美好。而她的存在也让这个家越来越美好。
《小妇人》读后感(一):一本值得永生携带的书籍
读完《小妇人》我就决定要把它永远携带在身边,一直陪伴我给我力量。 这本书充满了世间所有[平凡的希望],令人向往。哪怕世界变化万千,但那些只能用[心]去了解的事物是永远不会变的,是世世代代都不会变的。那就是“爱”,我相信。 就像我喜欢巴尔先生的告白:“乔,我没有什么东西能给你,但我有很多的爱。我来这里就是要知道,你是不是在乎我的爱,我等待着有一天能确信我比朋友更进一步。” 还有可怜贝丝的遗拖:“乔,我走了之后,你必须替我做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会依靠你的,不要让他们失望。一个人独自工作艰难的话,就请记住,我不会忘记你的。你不去撰写力作,不去周游世界,一心干活,会更加愉快的,因为,人间的爱是我们离开时唯一能够随身携带而走的东西。有了爱,会走得很轻松。” 就觉得再也没办法去抱怨什么焦虑什么了,心里也多出来许多不可思议的勇气和能量,要去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一直勤劳下去,认认真真的生活。
如果我有女儿,我大概会从上小学开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把这本书带到她的生活中。
这本书里面充满了女性之爱,无论是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样的年纪,什么样的性格。
这本书就用清早的暖阳,小溪里缓缓的水,空气里的青草味,告诉你什么是爱。
有生活中的种种摩擦,但是爱和理解化解了一切,一切关于女孩幸福的道理都能在书里找到。
没有对女孩的贬低,没有对女性的偏见,如果我有女儿,我会把这本书当做她成长过程中的一本不可或缺的书。于是,她们商定,不再怨天尤人,要尽情享受已经拥有的福分,努力做到受之无愧,免得福分增加不了,反而完全收走。爱必消除恐惧,感激能征服傲慢。一切才华的巨大魅力,就在于谦虚。承认了其他欲望的虚幻,体味爱的恒久信念所孕育的至福慰藉。
因为薇诺娜看的94版小妇人 觉得人物塑造确实蛮有意思的 所以找了书来看 小说分成两个部分 少男少女的成长期和成熟期
第一部分成长期实在有意思 虽然March家的姑娘离我们现在过去了很久 可是身边依然有这样可爱女孩的身影 像Meg一样虚荣却 踏实能干的女孩 像Joe一样冲动鲁莽却聪慧勇敢的姑娘 像Beth一样内向胆怯却善良勤劳的姑娘 像Amy一样势利自我却独立坚定的姑娘 我喜欢年少时的每一个人 包括Laurie 他们个性鲜明 在自我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 遇到了不少挫折和诱惑 然而在每个转折点 他们都选择了善良的那个方向
第二部实在是拉低了整本书的水平 陷入爱情或者婚姻的姑娘们一下子都变得俗气且面目模糊了 在照顾小孩和取悦丈夫之间平衡的Meg实在没有了少女时期的可爱 变成了一个世俗平凡的妇人 至于Amy 我实在觉得情感脆弱毫无上进心的成年Laurie配不上聪明好强的她 当然最最不能接受的是以前那个永远充满激情的Joe为了Beth的死而放弃自己热爱的写作 并且嫁给一个又老又穷的教授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自身经历的原因 她笔下的男性实在不太有魅力 除了少年时期的Laurie 无论是March先生还是哲学教授 都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无法支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却依然享受着女人们的膜拜 讲实话 这样的男性现实生活里 实在难以让人喜欢
书中宣扬的真善美的人生观价值观放到今日也毫不过时,也被这里面细腻温情的故事深深打动,也更觉得它所描述的是四个姑娘的成长人生,爱情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包含对友谊,事业,亲情的思考。 “初心”即是四个女孩儿少时的“空中楼阁”,梅格想成为贤妻良母,乔想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贝思希望身边的人快乐幸福团圆,艾美梦想着成为富裕的流芳百世的画家。美好的少女梦想,大千世界,概莫能外。 在任何一个时代,这样的女性都是以勇敢,智慧,爱而让人觉得与众不同。《傲慢与偏见》中塑造的伊丽莎白形象,我最喜欢的玛丽苏鼻祖小说没有之一,也是一位极有思想的女性。我喜欢她被凯瑟琳女士羞辱时的勇敢回击,对自己及家人尊严的维护,与达西先生互讽时的流利与自信,为姐姐打抱不平,为妹妹的无知疯狂而忧虑。有一个见识短浅却爱他们的母亲,和一位理解自己与之灵魂沟通的父亲。 再比如引起众多红学研究者沸腾至今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角,我的理解,这绝不是一味遵守*礼教的传统女子,从与宝玉共读《西厢记》便可知,她对传统四书五经的刻板教条并不感冒,这与宝钗期望宝玉能大丈夫当成家立业交几个正经朋友精于功名利禄是大相径庭的。孩子气的林黛玉,有这些调皮的思想,也真难怪她是阆苑仙葩了。 这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体现了人的闪光而不是黑暗,几个女孩的独立自主就是几种迷人的性格。 不过我也明白,有些人觉得书中的所说所想或许有些幼稚,可是孰不知思想的闪光从来不会被年龄约束。
《小妇人》读后感(五):成年人真的不适合童话了
我没有看过这书的其他版本,但我可以肯定这版翻译是真的烂
非对话内容平白无奇也就算了,在对话内容里面写上成语干什么?还有莫名其妙的形容词,比如形容青年劳里,你猜书上用了什么形容词?
膀大腰粗
……翻译扣一星
背景实在是太淡了,虽然留白确实是个艺术,但是它的留白是什么感觉呢?
就像在清明上河图的尺寸上画了一个小鸡啄米图,在右上角提了一首诗——凤凰涅槃
……背景扣一星
这本书我觉得就是写给儿童看的,反正就是不符合成年人的世界观,虽然在开篇的马奇太太教育她的四个女儿的时候,我确实佩服这位夫人绝佳的教育方式,但是越到后面越是在宣扬善良啊、慷慨啊、朴实啊、勤劳啊、淡薄啊、爱情第一啊,哪怕因为慷慨援助而家道中落,哪怕因为贫穷而劳动而变得手粗糙又受伤,哪怕因为爱情而宁愿嫁给穷人,哪怕那个穷人因为尊严而放弃别人慷慨提供给他的工作……
我天啊!你让简奥斯汀白活了吗?你让博多.舍费尔的书白写了吗?难道书上的人都不是靠面包活下去的吗?靠空气啊!?因为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啊!靠真主给予的精神力量啊?!
……内容扣一星
人物的话,反正背景和内容摆在那了,也好不到哪里去了,只是我在看书的时候,发现有人剧透…结局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乔和劳里…而是艾美和劳里。。
我能说我昨晚气的都没睡着吗?
……这边我个人感情上扣一星
我认为烂书比烂片更让人生气,烂片最多最多烂3小时,烂书能烂3个月
即时止损
即时放弃
一星再见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高尚的品德、钢铁般的意志,深深地感动着。
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刚毅坚强的**战士,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的奇迹。特别感人的是他双目失明后还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伟大着作。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保尔·柯察金以积极乐观的心去看待。风浪在他面前,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是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历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呢?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
是呀,只有充满理想的人才会扬起生活的风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作出贡献。保尔·柯察金在这种理想的支配下,始终用他那钢铁般的心作桨,拼命地划向理想的彼岸。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应该向保尔·柯察金一样,笑对困难,把困难当做纸老虎。面对挫折时,我们要学会面对,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只有经过风雨磨炼的人才会有一番大作为!
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作文450字左右
寒假里,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触很深。马克吐温说:19世纪两个了不起的任人物,一位是拿破仑,一位是海伦·凯勒。她虽是一个患有盲、聋、哑三种病的残疾人,但她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精神震惊世界。
我为这本书所着迷,经常读着读着,就忘记海伦·凯勒是有生理缺陷的人。虽然她生活在无光、无声、无音的世界里,但在文章中时常出现“看到”、“听见”,而且对景物描绘充满了**和声音,让我难以相信这是一个盲聋人写出来的文章。海伦·凯勒曾说过:“假如人们把每一天都看作是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那么世界一定会更加有意义!”我把眼睛蒙上,把耳朵堵住,把嘴巴闭上,感受了一小时黑暗、孤寂的生活,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幸运,一直拥有的眼睛、耳朵、嘴巴是多么的珍贵。
海伦·凯勒的一生是个传奇,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缺放弃自己的生命和对理想的追逐,她是用心在看美景,听鸟语,用心在感受生活的美好。她克服种种困难创造了奇迹,成为世界杰出的人物。
人的幸运与不幸运,并非命中注定的,而是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所决定,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的。有的人残疾,但是却健康地活着;有的人健康,却像残疾人一样地活着。我被海伦·凯勒坚强的意志力所折服,被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鼓舞,今后一定会加倍珍惜拥有的一切,用感恩的心热爱生活。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