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9-13 12:19:55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1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 赏析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两句的妙处。(5分)

参***:

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

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

(意思对即可,共5分。)

2.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

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赏析: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是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干道八年(1172)滁州(今属安徽)任上,是为送他的同事范昂赴京城临安而作。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 怯 开始,到 况 一进,再 只管 一恨;到下片 便好 到 问我 到 醉来 ,层层相催,逼人欷献叹惋。抒发离情中透露着豪放。

本篇为送别词。

上片写送别情景,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和祝愿,也抒写了老大无成迟暮之悲。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三句直抒胸臆,奠定了全词深沉悲慨的基调。面对眼前离别的酒宴,词人思绪万千,觉得兴致趣味消减,开始担心害怕匆匆飞逝的流年。词中并未点破词人所忧闷的事情,但从 老来 二字,可见端倪。辛弃疾写本词时,正值壮年,却以老迈自居,为何?联系当时的局势,就可理解。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本是大材小用,而当时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眼看北伐遥遥无期,词人担心自己老了,再也没有报国的机会,于是直言 老来 ,而又 怯流年 。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此时已到了中秋之日,而友人又要离去,再加上自己身处*逆境中,怎能不觉悲凉愁闷?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流水也无情全不顾人感受,和西风一道只管送你的归船。 都不管 和 只管 二词,一语双关,既是责怪流水与西风的无情,又暗示范倅离任是因朝中恶势力当道。末二句笔锋陡转,转为温馨平和的场面,好在你回去便可吃莼菜鲈鱼,中秋夜和儿女一同欢聚灯前。此句为词人对范倅离任**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的想象。

下片写别后情景,以浪漫的想象,设想友人将有美好前程,也抒写了词人愁肠病酒、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篇章法起伏跌宕,风格沉郁顿挫。

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 2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 浔阳月色 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参***

21.(2分)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5分)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拓展阅读

1、《与朱元思书》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鸢飞戾天( ) 窥谷忘反( ) 负势竞上( ) 经纶世务(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题3】本文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4】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小题5】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2分)

【小题6】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1】至;通“返”,返回;凭借;互相

【小题1】略

【小题1】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小题1】虽乘奔御风,不以也。

【小题1】由总到分(由远近、由高到低也可)

【小题1】鄙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解析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 ②但:_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的人,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①想到,考虑 ②只,只是

2.B

3.院中月光 积水 空明(澄澈清明)

4.①淡泊名利、流连自然。 忙于投机钻营的“不闲”

②不得不做“闲人”的无奈和不甘心做“闲人”的积极进取之间的矛盾心情 (意近即可)

3、关于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的

[唐]薛稷

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

西登咸阳②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③

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

注:①京指长安。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 诗人从陕县西回京时作。②咸阳:即都城长安。③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 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 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一句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分)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分)

参***

8、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写出了诗人奔波的苦和飘忽无定。(3分)顾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留念之情。(2分)

9、开头四句,写自己奔波在外,眺望家乡,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倩;(2分)借家乡名山的典故,写已无傅岩、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表达了对古人的追念与仰慕,也流露出对当今*的隐优;(2分)最后,诗人想到自己已多年客游在外,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还能有多长的时间呢?表达了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赏析

伟大诗人杜甫在《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中称赞说: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陕郊篇》就是这首《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京指长安,诗中以咸阳代指。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古代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这首诗,就是薛稷从陕县西回京城长安时,途中所作。清代沈德潜也给以很高评价,说这首诗:高浑超逸,火色俱融。少陵云: 少保有古风,得之《陕郊篇》。见重于哲匠,不偶然也。

诗作表现的是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首句驱车越陕郊,驱、越两个动词的连用,开篇就给人一种马不停蹄、车轮滚滚、行色匆匆之感,为王命奔波的苦和自己的飘忽无定,全都隐含在字句之中,为引出下文,不露声色地作了巧妙的伏笔。陕县在黄河南岸,诗人回长安正是沿河而行,他在车中望见了一河之隔的北岸的故乡 山西蒲州。

一个望字,活画出诗人引颈翘首,深情注目故土的情景,触发出无穷的乡思。那宽阔无垠的大河上,秋风凄紧,正卷起浩渺无际的滚滚波涛,一片苍茫迷蒙,只听见浩荡的水声。此时此刻,自己既不能回归故里,连眼中的故乡也只有一些依稀的影子,一种强烈的思乡之念使胸中不禁涌起难解的忧愁。开始四句起得极为自然,语言朴实,但境界却十分阔大,诗人的思乡之情在这种阔大的境界中,被表现得格外广远无际和沉郁苍凉。

由于望家乡而不见,一片乡思萦绕不去,日暮之时,诗人想到了家乡蒲州的两座名山,并因山人。

两座山一是傅岩,又叫傅险,在蒲州平陆东,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从事版筑(即筑土墙)之处,后来傅说被商王武丁任为大臣,国政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然而,现在那曲折幽深的傅岩山上,已经再也没有傅说这样的人了。二是首阳山,又叫雷首山,在蒲州永济南。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后终于饿死在首阳山。然而,现在那巍峨险峻的首阳山上,也已经再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了,只剩下了这首《采薇歌》。这些,当然是从对家乡的怀恋中产生出的对古人的追念,表现出作者仰慕贤士、高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当今*的隐忧。和盼望有高尚的、具有非凡才干的人出来治理国家,使天下得到安定的心理。这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诗人又从思乡之念中,想到自己已经多年客游在外了,时间像轮回般地不断前进,一生不知还有多长的时间。于是诗人把思乡之情,扩展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叹,表现了更为深长、悲凉的意味,使得全诗至此充满了一种令人回肠荡气的思想感情。

在结构上,诗人也作了不落窠臼的安排。全诗之眼在日暮忧思多一句。按说,诗人完全可以把在全诗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二句放在开头,以统领全篇,从多字逐一展开,以抒发乡思、隐忧和人生感喟。但是,若此,就显得较为平直,难以表现那种起伏跌宕的情绪。因此,诗人先从思乡写起,到西登二句时,突然作一顿挫,这样,即使乡情显得强烈,又为下文表现从乡情生发开去的复杂思想,作了铺垫。这一收一放,使得诗情分外遒劲有力,那种骏爽刚健的风格也凸现在者眼前。同时,在西登二句前后,句法上也是有意造成对比。驱车四句,纯是散行,在气势流转中,极为自然地抒发思乡情怀。而傅岩四句,却是工丽的对偶,使语言显得十分精美,在深沉婉曲中,传达了不易言喻的隐衷。这样,在变化中,感情得到了丰富的体现。最后两句,又以散句结束,客游一句照应篇首,人生一句拓展诗意,在回环谨严中又有宕逸,形式上十分完美。沈德潜说火色俱融,就是指它的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确非虚誉,难怪它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称赞,使它成为薛稷的代表作。

4、唐诗的建筑美唐诗的建筑美参考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1. 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弄错范围,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最充分表现的不包括律诗)

2. 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按照第一段对唐诗的建筑美的定义,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是对唐诗的建筑美打动我们的原因的分析)

3. B(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我们一,却好像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说明并列在一起的意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并不是随便把意象罗列在一起,就能产生某种深永的感情)

点击查看更多辛弃疾《木兰花慢》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62847.html

热门阅读

  1. 浅谈打击乐和奏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2. 大学四年的自我鉴定范文
  3.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范文
  4. 祖国我为你骄傲国庆节作文
  5. 幼儿园园长工作的总结
  6. 端午节的一天四年级作文
  7. 新来的班主任优秀作文
  8. 过年情结的情感散文
  9. 资金借款企业合同模板
  10. 惊蛰节气祝福语:关心短信
  11. 膨胀管理寓言故事
  12. 小学学校办公室的工作总结
  13. 村民委员会工作总结发言稿
  14. 体育用品的购销合同模板
  15. 市人民检察院下乡工作总结
  16. 《瓶子变变变》一课的教学反思范文
  17. 励志古诗词名句
  18. 维护核心见诸行动动员讲话心得体会
  19. 2019鼓励人的句子
  20. 李白的古诗词大全
  21. 幼儿国学经典学习计划
  22. 鼓励朋友的话语录
  23. 郭沫若诗歌作品《凤凰涅槃》赏析
  24. 关于大学生工厂实践报告推荐
  25. 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以及赏析
  26. 2015羊年新年祝福语
  27. 个人年度计划范文
  28. 《乖摸摸头》的读后感
  29. 对增值税超税负即征即退计算方法的回顾、评价与建议论文
  30. 戴复古《满江红·赤壁矶头》赏析
  31. 辛弃疾豪放派诗词
  32. 诗在绽放花在盛开情感美文
  33. 植树环保标语大全
  34. 描写民风淳朴的作文
  35. 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经典工作总结
  36. 最新第二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37. 老师的两句评语优秀作文
  38. 如何过一个有意思的生日作文
  39. 程颢《游月陂》全诗赏析
  40. 有关《路旁的橡树》优秀的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