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想
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
《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从而规范自身行为。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的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
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随手翻开这本书,起初我还觉得它是枯燥、呆板、晦涩难懂的教条,并没有想去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为人之道和大爱无疆所吸引,更为如何做人、
做一个有价值、有伦理的人、做一个干净、根本、纯粹的人的深奥哲理所折服。它诠释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小家和大家的爱;它阐明了做人之本、为人之道,成人之路,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平常而包容的爱心、如何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它诉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和谐主题和人性之爱的主线......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精致、意义之深远。这是一本从古到今都让人受益非浅的书,也是一本洗心净脑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简意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大爱、浓情、和谐、平实……所以,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
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就此打住,仁智有别,请大家自己去体会思考、去身体力行吧!
拓展阅读
1、初一读后感:《弟子规》读后感:学生的镜子1400字作文
《弟子规》是一本讲述了孝礼德的文化瑰宝。“孝”即为孝顺,孝敬。“礼”为礼仪,而“德”即为美德,道德。如能将这本书读透,就能提高人文素养,培育民族精神。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虐待”自己的父母,他们认为父母老了,没有用了,为什么要孝顺呢?这个观点正确吗?不!李密的《陈情表》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鸟鸟私情,愿乞终养。”没有你的长辈,又怎能有今日的你!晋成公绥《乌赋序》夫乌之为瑞久矣,其反哺识养,故为吉鸟。乌鸦尚有反哺之情,何况人呢?只有能孝顺父母的人才叫一个有良心的人!“万事孝为先。”不孝顺,岂能成大事?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天再痛苦万分,追悔莫及。
有些人说了:“我的父母对待我很不好,还要孝敬他们吗?”当然,《弟子规》中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舜在小时候处处受到父亲和后母的迫害,但依旧十分孝顺,最终尧把国家禅让给了舜。《老子》第十八章也说到:“六亲不和,有孝慈”所以,无论父母是否对你好,你都要孝敬他们。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中国向来是一个懂礼仪,爱面子的国家。所以我们要从小学礼,将礼貌这颗种子埋在我们的心灵里,终有一天,礼貌这朵花开放了,你就必将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德,即为美德,德分为“仁义忠恕孝悌礼信。”孝,礼已于上文说了,另外几个我来一一介绍。“仁”,即为对人亲善;仁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另外,孔子的儒教所推即为“仁”。“义”,合乎正义,仁义。“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鸿门宴》。“忠”,忠诚正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恕”,宽恕,原谅。“悌”,敬爱兄长。“信”,讲信用,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在《弟子规》这册书中,主要讲了以上六点的“仁“悌”与“信”。“果仁者,人多畏”,首孝悌用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等等句子都有提及这三点。其余三点也都有提到,只不过较少。此外还有善,善良;谨,谨慎等众多美德供我们去学习。
这本书是儒家经典,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要以《弟子规》为明镜,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并保持或改正。从《弟子规》这短短的几百个汉字,却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仁义忠恕孝悌礼信。还能讲的方方面面俱全,不可不谓一本青少年必读读物。其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道理,能给予人很大的启发,给予人新的生命。
《弟子规》是一本中华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其精湛,简练的语言和其中深刻的道理,使这本是成为神来之笔。此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它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因清代与现在相隔年代很近,所以《弟子规》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深奥,使其更加大众化。
一书难求,一好书更难求。我们要珍惜学校给我们读《弟子规》的机会,感谢读弟子规的机会。当然,光读是没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真正做到才可以。就像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说的:“知行合一”。总而言之,如果我们将《弟子规》读懂了、透了就是我们未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读《弟子规》,让我们品味国学经典,树立正确观念,学会做人道理,迎接美好未来!
像《弟子规》这样的书,难道不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吗?
【点评】
本文用了很多引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由此看出小作者日常的阅读积累很丰富,但是很多引用并不恰当,还需仔细推敲琢磨。就引用来说,一忌枝叶散漫,如“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树欲静而风不止”等都中心无关,引用中应剔除。二忌牵强附会,如讲《弟子规》是经典,所以读《弟子规》就是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有生搬硬套的感觉。三忌引用错误,如“鸟鸟私情,愿乞终养。”等。
点评老师:管玉昆
2、林家铺子读后感800字
《林家铺子》,一本写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故事的书。那是个“*”的社会……
林先生是《林家铺子》中的一位商人,他卖东洋货。日子一天比一天艰难,日本军打入上海,这东洋货更是难卖。女儿不能再穿东洋衣了,不然将被赶出学校。
这货,而且是东洋货,在战乱时,要卖出去就别想了。店里本来吃亏,而欠债的“头儿”又来讨钱。林先生拼了命,去借高利贷,不久,又来摧残了。
林家铺子不得不倒闭了,林先生带女儿逃了。店铺关门,朱三阿太与张*之类人把自己仅有的储蓄存在林家铺子,他们哭也没有泪呀!
在这年代,人民一点儿自主也没有,帝国主义的伤害,官僚资本的迫害与地主的压迫已使人们生无可恋了。
《当铺前》中,王阿太夫妻俩被逼无奈,拿出了自己最宝贵的棉衣与一些记载着可泣的事的衣物,如:从死去女儿身上扒下来的裤了等——拿去当钱了。
王阿大见儿子不满地玩弄着妻子干巴巴的**,万分不舍又无耐地拿去当。
当铺前挤满了人,可就是迟迟不开门。许久,终于开门了。人们一窝蜂地冲了上前,挤倒了位老太太,她正捧着由白变灰的布哭;碰倒了位怀孕的年青女人,她抱着大肚子在地上呻吟,血洒满了一地。王阿大狠下心来不管,好不容易可以当了,铺主又拿起那几件衣物都扔了出去。
王阿大心疼地捡起它们,想起了自己没有奶吃的半岁孩子,想到了老婆的一身瘦骨头和两只干瘪的**,他的心就如一块石头似的发沉了。王阿大夫妻与那个半岁的孩子只能等着饿*……
铺主不让当,这就等于没钱买饭,又只能饿死他们,这难道不是个“*”的社会吗?
3、林家铺子读后感800字
《林家铺子》就是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沉思……
这本书把给我带进了一个*的社会,一个受官僚打压的社会,并让我看到了一个黑的世界,想想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本不该抱怨的,应化为灰烬,消失的无影无踪!
正如朱自清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本书曾剖肃,不漏一点儿,而又委曲入情,真可算得“严密的分析”,私意认为这是它最佳之作。
是呀!茅盾在写《林家铺子》时,何曾不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呢?
《林家铺子》中的人物,事物,都出现在混乱的环境之中,都讲述了人民面临的社会动荡的困难。
《林家铺子》中的朱三阿太、张*、陈老七,不都被林老板所要压着吗?他们何曾不想发财,何曾不想过着安稳的生活?
不同的人有着不一样的结局,《林家铺子》这一本书,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人民受到*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与打击下,除了小心翼翼做些生意外,也很难会有奢望了吧!
《林家铺子》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个片段出自“小巫”这篇文章,其间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菱(凌)姐,她被家中的老爷、老爷夫人、姑爷……等人受到逼迫,没有自由,被人束缚着,像一只被关在鸟笼里的小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了的,不知天地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作文。她命运让人“一想而知”。
被一群*遭到追杀,身前少年只顾抓着菱(凌)跑,不知*的武器将有多么的凶残……
就这样一颗子弹穿过了少爷与菱(凌)姐*脯,也许有人认为,她的命运本该如此,可是菱(凌)姐她只是老实本分的做着她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这本书中的人物则是一群无路可走,失去了仅有的赖以生存的依靠。
茅盾写的《林家铺子》这本小说也便在这些不幸者的惨叫声中结束。
但有些人的命运不一样,
他们只是一心想着:
人民之所以想得到幸福,就要拿起反抗的武器,去顽强拼博,向着心中那把燃烧的火把愈来愈近,温暖自己冰冷而又寒冷的心……
4、林家铺子读后感800字
读完茅盾先生的著作《林家铺子》,我好像揭开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面纱,走进了那个*的时代……
《林家铺子》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林先生一家开的商店,在过年关头连连欠债,被催还钱。林先生和家人心急火燎,想尽了办法,精明的林先生想到了打折,卖一元货,可结果还是不尽人意。再加上卜局长的威逼和各种人的压迫,林家铺子终于破产倒闭。官僚资本主义、*地主、帝国主义这“三座大山”狠狠地把林家铺子推向家破人亡的地步(点评: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如此可怕、惋惜。可是,这样的惨况究意是什么?
我想,这就是中国解放前“*”的严重后果。当时的权贵、有势之人的心中装满了贪婪和邪恶。他们是多么凶残!他们用金钱威逼农民,甚至不顾一切要把穷人压倒。他们像吸血鬼,把林家铺子像血液般的金钱吸空了;他们像压路机,把林家铺子压为平地。无论是卜局长等*司,还是地主、权贵,他们的行为就像在*,是残忍的,是不可理喻的!在那个战争四起的年代,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狂人日记》里“*”的惨剧!
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是动荡的,是软弱无能的,是松松垮垮的……像《林家铺子》里的贿赂和威逼,正是“*”的表现,是旧中国落后的根本源头。农民们再三挣扎,可是黑暗势力有力的手臂给了他们一个响响的耳光。就连最下层的人民都如此可怜,这些罪恶的“狂人”们难道有时间悠哉游哉地贪图享乐吗?
历史是沉痛的,但是,在阳光灿烂的今天,中华民族变得繁荣,那些曾经被“狂人”所欺的穷人站起来了!
高耸入云的大厦,百花齐放的公园,科技发达的城市,金融小康的乡村……在如此昌盛的国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像林家铺子那样。*的社会!我们不能阴险狡诈,不能贪图富贵,只有真正的互相团结、互帮互助,才能真正地告别黑暗,向那些可恶的“狂人”们说再见!
“狂人”们做过的恶事,将永远纪录在历史的年轮里,将永远蕴含在《林家铺子》的字字句句中,让我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让中国的明天更加辉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