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记承天寺夜游》翻译赏析
【原文】[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⑤。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窗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凶为想到没有可以同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未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里像积满了水那样空澈明亮,水中水藻、荇菜交错,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倒影。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第一、二句叙述夜游承天寺的时间与缘由。
第三句描绘夜游承天寺月下庭中清幽的景色。
第四句点出作者旷达而失意的心境。
全文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表现出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这篇短文描述了苏轼谪居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反映出他随缘自适而又感慨深微的特殊心境。前人称道此文“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的确,作者写庭中月色,十几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着实令人神往。他用“积水空明”形容庭中融融月色,又就积水这个比喻,正面落笔写到水上藻荇交横。正当读者想象藻荇形态时,他又轻轻点破:“盖竹柏影也。”把那静态的月色写得如此摇曳多姿,令人心动神移。文章之妙还不止于此,前段文字不多,却情思如水,汩汩而流。本当“解衣欲睡”,由于月色入户便引出作者的“欣然起行”。这“欣然”二字不可小看,如果把短文比做一支月光曲,它就是这曲子的基调。正因为作者“欣然”,他才想到眼下无人与己同乐,才会去寻张怀民。也由于此,作者才有那样浓郁的赏月兴味,描绘出那样生动的月光图。这段文字不但势如流水,而且妙有照应,前言“念无与为乐者”,后面便有“相与步于中庭”,这种照应实际上还对作者的“欣然”之情起了衬托作用。末段言他处“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貌似达观自得,实含惆怅、悲凉之意。使得短文更具含蓄之美。所以此文的好处不仅文字省俭,写景宛然在目,还在于它运笔时意到笔到,境界寂寥而情思遥遥。所谓“字里行间,自然韵流,有在笔墨蹊径之外者”。
二、重点字词句
1常用词理解
(1)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
“念”,想到。
(3)怀民亦未寝
“寝”,这里解释“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这里解释“共同”。
2多义词辨义(1)步相与步于中庭(行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长度单位。《小石潭记》)
(2)盖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两小儿辩日》)
合盖隆起(器物的盖子。《候风地动仪》)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分析:“步于中庭”即“于中庭步”,系介词结构后置。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对过王安石,被贬到黄州。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上属旧*。
拓展阅读
1、旅游日记高中英语作文带翻译英语日记2300字
Last August my parents and I went to Europe for a visit. We had a wonderful time there.
It took us about ten hours to fly from Beijing to Budapest, Hungary. And then we visited France, Germany, Italy and other countries. Europe was really beautiful.
The sky was blue, and the sunshine was bright. There were not so many tall buildings there as we had expected. Most of the people there were polite and friendly.
I was glad that when I spoke a little English, they all understood. After we stayed there for half a month, I began to miss my hometown. I couldn't live there for a whole life, though it was beautiful.
去年八月我和父母去欧洲旅游,在那里玩得很开心。
从北京飞往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用了我们约10个小时,然后我们游览了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欧洲太美了。
天是蓝的,阳光灿烂。那里的高楼大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那里的人大都彬彬有礼,待人友好。
使我高兴的是,当我说一些英语时,他们都能听懂。我们在那里逗留了半个月,我开始想家了。虽然那里很美,我不能在那儿住一辈子。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古诗词翻译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前言】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吧,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态度。
【注释】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 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
《江南逢李龟年》此诗作于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该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着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梦一样的回忆,毕竟改变不了眼前的现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清代沈德潜评此诗:“含意未申,有案未断。”诗人这种“未申”之意对于有着类似经历的当事者李龟年,是不难领会的;对于后世善于知人论世的读者,也不难把握。
像《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的“当时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凄凉满眼对江山”等等,尽管反复唱叹,意思并不比杜诗更多,倒很像是剧作家从杜甫的诗中抽绎出来的一样。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3、小升初语文古诗赏析必知
小升初语文考试中,诗歌赏析分值最然不高,但是掌握了这一项,很容易得分。下面讲一下古典诗歌的语言特色、诗词的风格、抒情方式。
(一)语言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
1.清新
其表现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四句诗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
2.平淡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无题》:“想见时难别亦难”。
4.明快
如白居易的许多的诗作都显示出这样特色,即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人不说对妻子的思念,却写道“何时共剪西窗烛”,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是多么丰富、含蓄。
6.简洁
简洁的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二)诗词的不同风格:
1.雄浑
雄浑指力的是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如王昌龄的《出塞》。
2.豪放
豪放就是豪迈奔放。如李白的《行路难》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3.沉郁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悲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5.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6.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如《水调歌头》。
7.洗练
这种风格的作品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8.清新
清新就是清秀奇丽。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三)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这是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场景和环境表明爱憎息怒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借景抒情
诗人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当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
3.叙事抒情
有些诗词选取生活中一些细节、场景、片断和事件来抒情达意,品读此类诗词要洞幽发微,体情察意。
4.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届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5.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6.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了解了这些古典诗歌的语言特色、诗词的风格、抒情方式,相信大家对小升初考试中古典诗歌有了更大的把。握。
4、古诗词赏析《行军雪后月夜宴王卿家》
《行军雪后月夜宴王卿家》的作者是岑参,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00卷。
作者:唐·岑参
酒香薰枕席,炉气暖轩除。
晚岁宦情薄,行军欢宴疏。
相逢剩取醉,身外尽空虚。
①至德二载(757)初冬作于凤翔。行军:犹行营。卿:唐太常、光禄等九寺的正长官皆曰卿。
②子夜:夜半子时(十一时至一时)。
③轩除:指居室。
④剩:尽,尽量。
岑参(cén shēn) (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题材广泛,长于七言歌行。
岑参的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岑参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岑嘉州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2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