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把酒问月》全诗翻译赏析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
①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②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③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隐没。
④白兔捣药,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羿 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
⑤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3]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这两句是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劳苦地捣药,这为的什么?在碧海青天之中夜夜独处的嫦娥,无人邻处,该是多么寂寞啊!对仙女深怀同情,隐喻诗人孤苦的情怀,运笔巧妙,含蓄深沉。
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天有了明月?我今天停下酒杯问一问。人想攀登明月难啊难,月亮却老跟着人走。
月亮如飞天明镜每天都照耀红色宫殿,云雾散尽,月亮皎洁的青辉流满天空与大地。
每天都看到月亮从海中升起,也看到她每天从云间山后消失。
春去秋来,月亮上的白兔总在那里捣药,月宫里的嫦娥与谁作邻居。
现在的人有谁见过古时的月?但是今天的月亮却照耀过古人。
古人和现在的人都像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的逝去,古人看到的月亮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月亮却是没有改变的。
其他的咱们不多想,就希望每天喝酒唱歌的时候,月亮的青辉总映照在金酒杯里。
《把酒问月》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万世,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魅人的宇宙之谜。“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那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这情态从把酒“停杯”的动作见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二句语序倒装,以一问摄起全篇,极富气势感。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明月高高挂在天上,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紧接二句对月色作描绘: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俱好,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试想,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不意下文又以一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出东海而消逝于西天,踪迹实难测知,偏能月月循环不已。“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诗人的惊奇,他从而浮想联翩,究及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月中白兔年复一年不辞辛劳地捣药,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独处的嫦娥,该是多么寂寞?语中对神物、仙女深怀同情,其间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这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础上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最后二句则结穴到及时行乐的主意上来。曹操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虽然意绪多端,随兴挥洒,但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为创调”(王夫之《唐诗评选》)。
拓展阅读
1、李白《峨眉山月歌》唐山水诗 原文 鉴赏 翻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重读编者约我写点感想的《峨眉山月歌》,再次觉得李白对壮丽景色的描绘方式的活泼和自由。
前半首“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分明可见诗人观月没有确定的立足点。后半首“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视点的跳动性自身也很有趣。虽说这首诗也是诗中有画的,但他那诗里的画意与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大不相同。就诗人对自然景色美的主观感受的表现来说,不受视点约束的这种形式特征,使我联想到峨眉山的猴子,联想起它们在树梢上跳跃前进,只见树冠的波动而看不见它们的身影,给人造成来去无踪的幻觉,似乎也有诗人构思般的敏捷、轻快、活泼和自由的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意象,好象李白其它咏月之美的诗句“山衔好月来”或“明月出天山”那样,仿佛也有观月的视点的确定性。但接着那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却象李白其他咏月之美的诗句“明月出海底”或“月色不可扫”那样,不只很难确定观月的诗人的立足点,而且诗人心目中的月形、月色、月影,显得和诗人心境的关系难分彼此。在下半首“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里,那月的意象更显得惝恍迷离,捉摸不定。景色的虚幻性和空灵性令我神往,这是我觉得诗创作多少带点调皮的稚气的原因。
写到这里时老伴催我吃早饭,我说要吃饭先得答应一个条件:猜一猜最后那句诗里的“君”是指谁。也许她猜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有点调皮,想了一想才说,不象是指诗人的朋友而是指峨眉山月吧?我说,你猜对了一大半,还有一小半没有猜对——诗人怀念的月即是他的朋友;他之于月,也象“山月随人归”那样是物我一体的。然而这种关系在李白诗里的表现显得清空而不质实,虚幻而非凝固,所以这么空灵的诗句对读者才具备接受诱发从而体验诗人情感的魅力。如果说读诗和写诗一样需要一点“猴气”,可以说李白这样的诗篇也具备培养读者的“猴气”的积极意义。正如不是一切主体性都值得肯定那样,不是一切“猴气”都值得肯定; 峨眉山上的猴子的调皮,不都具备美的诗意。
2、《李白墓》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古诗简介
《李白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诗。此诗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同时对李白生前的落魄和身后的萧条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不平。全诗包孕丰富,感慨深沉。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注释
⑴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初葬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青山。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采石镇犹存墓址。过往诗人到此多有吟咏。
⑵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⑶田:指墓地。
⑷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泉下,指埋葬人的地下,墓中。
⑸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不寻常,令人震惊。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感动天地。
⑹但是:但凡是,只是。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⑺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李白墓地的简陋和荒凉,通过对李白墓周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可怜”两句说可怜那躺在荒野黄泉下的寒骨,当他活在人世的时候,曾经写出过惊天动地的诗文。这里通过“可怜”、“曾有”这样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语,鲜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一代诗仙死后墓地的凄凉这一矛盾,直接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死后凄凉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惊天地泣**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为人们所喜爱。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此诗的形式采用七律变体,六句包孕丰富,感慨深沉。全诗用李白杰出的成就,与李白坎坷的命运、死后墓地荒凉和后世文坛的暗淡组成了多重对比,从而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力。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李白墓原在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的遗愿把李白墓迁至青山。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圮”(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
3、四愁诗 原文 翻译 赏析 鉴赏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怏!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张衡的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三首,以这首《四愁诗》为最有名。《张衡年谱》的作者认为这诗作于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史载东汉安帝公元107年即位,在位18年中,外戚专权,宦官乱政,皇帝徒有虚名。公元126年,顺帝即位,不能刷新*,种种弊端不但没有革除,反而变本加厉。据《文选》所收此诗小序(后人所加)说: “时天下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这诗共分四章,分别列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一个远处地名,表达诗人四处寻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怅忧伤的心情。
第一章说思念之人在泰山,我想去追寻她,但有泰山下的小山“梁父”阻隔,只能侧身东望,眼泪沾湿衣襟(翰)。那美人赠给我一把“金错刀”的佩刀,我用“英琼瑶”这几种美玉回报她,但路途太远,无法送达,心中烦忧,徘徊不安。
其余三章结构相同,按“所思、欲往、涕泪、相赠、伤情”的次序来写,除了美人所赠及诗人回报物品不同之外,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
这四章不同方位的地名决不是随便写的。第一章地点是泰山,古人认为“王者有德功成则东封泰山,故思之”。汉武帝曾登封泰山,东汉安帝在延光三年(公元124年)亦登泰山祭告岱宗。可见诗人是寄希望于君王,希望他振作有为,诗人愿以道术报君,使天下大治。但外戚宦官这些小人的阻挡,诗人的*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徘徊忧伤。第二章地点是在桂林郡(今广西),据史载,东汉安帝、顺帝时,这一带民族矛盾尖锐,顺帝为此极为忧虑。第三章所思之处在“汉阳”,即今甘肃伏羌县南(当时属天水郡、汉明帝改称汉阳郡), “陇阪”为陕西陇县西北六十里的大高坡。史载安帝、顺帝时这一带羌人时时入侵,大将不能守边。第四章诗人所思之处在雁门,即今山西北部雁门关,为汉之北疆。据史载,汉安帝时,鲜卑人常来攻略,掳掠人马。诗人以此为忧。
《文选》收入此诗附有后人之序说张衡“依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思以道术相报贻于时君,而惧谗邪不得以通。”这种分析是可信的,因为古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是常以美人比理想中的贤人,诗中四处远方地名,正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处所,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怀和忧虑。这四方遥远的地名也体现了诗人为理想而上下四方不倦地探索追寻的精神,但处处都有难以逾越的障碍,追寻思念而不可得,故而忧伤。这从侧面曲折反映了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这些,就是诗人忧伤的社会内容。
除了“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而外,这诗还运用了《诗经》民歌中回环重迭、反复咏叹的艺术手法。这四章意思相同,结构相同,句式相同,形式上非常整齐,但每章又换词押韵,在整齐中显出变化。作者在中原,故对泰山、桂林、汉阳(天水)、雁门分别是东望、南望、西望、北望,不同的障碍阻隔又是同各方的天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如梁父为泰山脚下的小山,赴桂林必渡湘水,至天水必经陇阪,而雁门在朔方,故雪纷纷。这样描写合情合理。美人所赠同诗人回报之物品各各不同。这些都说明诗人才思之丰赡。诗人用不同的词语、不同的经验、不同的形象来加强读者的感受,强化主题,故读来兴味十足。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诗说: “心烦纡郁、低徊情深,风**之变格也。”又说: “五噫四愁,如何拟得?后人拟者,画西施之貌耳。”
《四愁诗》初步具备了七言的形式,出现时间较早,又广为传颂,所以对后代七言诗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