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6 09:38:42

关山月翻译赏析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①,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②。

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④。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戌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古时候通往西域的边关要塞。

③白登:指白登山,在今山西境内。

④青海湾:指青海湖。

一轮明月从巍巍的天山东面升起,在苍茫的云海间沉浮。长风吹拂过万顷土地,伴着明月一直吹到了将士们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匈奴,却在白登山上狼狈被困七天。匈奴无时无刻不在觊觎着青海湾的大片江山。这片土地从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多少鲜活的生命将热血倾洒在这里,“十万忠骨埋城下,妻子犹问何时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能够衣锦还乡的又有几人呢?戍边的战士们望着这凄凉的边塞,思念家乡的心情让他们多半都是愁眉苦脸的。想象着自己的妻子在这样明月高悬的夜晚,坐在高楼上面和自己仰望着同样的月亮,也和自己一样因为思念亲人而不断地唉声叹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这两句诗点名了地点,刻画了环境。巍峨的天山之上,云气蒸腾:夜晚来临的时候,一轮明月缓缓地从山的东面升了起来,在广博的云海之间起伏着,时隐时现:清朗的夜风掠过这广阔的土地,一直吹到了玉门关。夜晚的气氛是这样的静谧安然,可是,一切都不是平静的,这在下面的诗文中有了具体的体现。

白登山、青海湾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充满了战争,无数戍边的战士来到此地,残酷的战争让他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很少有人能够再回到家乡。明月高悬的时候,戍边的战士们对着明月想着自己的亲人,思乡的感觉如此强烈,但战争却导致他们背井离乡,无法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只能在这荒凉的边塞孤苦地对着月亮,也许,明天他们就会在战场上失去自己的生命。想到这些,战士们的脸上布满了哀愁与苦楚。

李白的这首《关山月》写出了戍边战士强烈的思念家乡的感情,同时,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历史,多姿多彩,各不相同。而边关战事无疑已经在唐代的历史中画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代的很多**人墨客都写过描写边塞的诗篇,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等。他们的诗歌意境或雄浑壮美,或悲凉苍劲。

拓展阅读

1、夏日中李白的诗原文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裸着身子呆在青翠的树林中。

**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注释

裸袒(tǎn):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青林:指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摘下帽子。

露顶:露出头顶。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是中,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因为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2、《六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

诗词作者

苏轼(北宋)

其一

黑云墨未遮,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俯仰,风船解与裴回。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

《六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色。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其一

黑云滚如同打的墨砚与远纠缠。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西湖的鱼鳖,胆子真不小,竟跟着游人跑。西湖的荷花,没有人照料,倒也开得飘飘摇摇。喝点小酒,我在船上醉卧。水是我的枕头,在向我作揖求饶。亮在船前边转圈边唠叨。

其三

黑黑的菱角,白色的芡实,这里十分常见;青色的茭白,叶子凌乱,那雕胡米就像裹进绿盘。突然想起来上次在京城一个道观里尝鲜。看来我现在滞留在乡野之中,应该保重身体加个餐。

其四

拿着花的女孩斜靠在船沿,斜斜的风带着细细的小雨打湿了绿色的三寸金莲。她们在观前面小洲上那些美丽的香草,肯定不会想起同样喜欢香草的屈原。

其五

我本是乡野狂人,想把自己放逐在林之间。现在却当上了地方官,不过离开京城也算是得了一点清闲。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

第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第二首诗是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北宋时,杭州西湖由*规定作为放生池。王注引张栻的话说:“天禧四年(1020),太子太保判杭州王钦若奏: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鸟,为人主祈福。’”这是相当于现代的禁捕禁猎区;所不同的,只是从前有人卖鱼放生,还要弄个“祈福”的名堂罢了。西湖既是禁捕区,所以也是禁植区,私人不得占用湖地种植。诗的开头,就写出这个事实。那些被人放生、自由成长的鱼鳖之类,不但没有受到人的威胁,反而受到人的施与,游湖的人常常会把食饵投放水里,引那些小家伙围拢来吃。便是不去管它们,它们凭着条件反射,也会向人追赶过来。至于满湖的荷花,也没有谁去种植,自己凭着自然力量生长,东边一丛,西边一簇,自开自落,反而显示出一派野趣。

然而此诗的趣味却在后面两句。本来是不能俯仰的,杜甫有“风雨不动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句子,杜牧也有“古训屹如”(《池州送孟迟先辈》)的说法,苏轼却偏要说“俯仰”。诗人认为,是能俯仰的,理由就在“水枕”。所谓“水枕”,就是枕席放在水面上。准确地说,是放在船上。船一颠摆,躺在船上的人就看到的一俯一仰。这本来并不出奇,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问题在于诗人把“神通”交给了“水枕”,如同这个“水枕”能有绝大的神力,足以把整座颠来倒去。这样的构思,就显出了一种妙趣来。

末句同样是写出一种在船上泛游的情趣。湖上刮起了风,小船随风飘荡。这也是常见的,不足为奇。人们坐在院子里抬头看亮,亮在云朵里慢慢移动,就像在天空里徘徊。因此李白说:“我歌徘徊,我舞影零乱。”(《下独酌》)这也不算新奇。不同的地方是,苏轼把船的游荡和的徘徊轻轻牵拢,拉到一块来,那就生出了新意。船在徘徊,也在徘徊,但诗人不知是亮引起船的徘徊,还是船儿逗得亮也欣然徘徊起来;也不知这两种徘徊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他把“船”和“”两种“徘徊”联系起来,就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包含了一些哲理,他要定下神来,好好想一想。所以说,诗句写得饶有情趣。

第三首诗开头两句“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中写到的“乌菱”、“白芡”和“青菰”都是西湖里生长的野生植物。这是诗人以野生植物自况,表明自己外放杭州。末句说“滞留江海”,说明自己外放地方,远离朝廷;“得加餐”,隐隐含有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再次召见重用之意。

第四首诗首句中的“游女”当是采莲女。因为从这一组五首诗看,苏轼应该始终都在望湖楼上,所以木兰桡上的该是“游女”。旁人不可能跳到水里给她们献花。倒是她们近水楼台,可以采了荷花献给别人。所以这第一句是写“游女”们献花给游客。水里采花的“游女”,应该就是采莲女了。天上下雨了,采莲女在湖中,首饰未免*湿了。“无限芳洲生杜若”,屈原在《九歌·湘夫人》里有写过“搴汀洲兮杜若”,杜若代指各种香草。而“香草美人”是《楚辞》中最重要的意象,倒推可知,“楚辞招”在这里就是代指“香草”。“吴儿不识楚辞招”,是感慨采莲女不认识《楚辞》中的各种香草。杜甫《归梦》诗中有“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之句,“不用楚辞招”切合“有家难回”之意,与这里的“楚辞招”的意思完全不同。这里是以无忧的越女对比多愁失意的自己。

第五首诗表现出作者的淡然与豁达。苏轼心中希望经世济民,不料被排挤出京,心中郁闷难解。故乡纵使千般萦怀万般好,毕竟是回不去了,无论理性使然抑或乐不思蜀,眼前的西子湖畔终归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不如享受当下,与杭州美景相勾连。苏轼是一个乐在当下,也能心系庙堂的人。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这组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楼?”全诗

文: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照耀的楼上相思?

[出自] 张若虚 《春江花夜》

春江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人初见?江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几人归,落摇情满江树。

注释

(1)滟(yàn)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光皎洁,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的平地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轮:指亮,因为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轮。

(8)穷已:穷尽。

(9)江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年年望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13)扁舟:孤舟,小船。

(14)明楼: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15)徘徊:指光移动。

(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19)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20)相闻:互通音信。

(21)逐:追随。

(22)华:光。

(23)文:同“纹”。

(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

(26)潇湘:湘江与潇水。

(27)碣石、潇湘, 泛指天南地北。

(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29)乘:趁着光。

(3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亮,江上的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光;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亮又要西落。

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以写作起,以写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又由江流明 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江一带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夜”的题面。诗人对光的观察极其精微: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江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年年如此。一轮孤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色,可是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为主体。“”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夜清幽的意境美。

4、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前言】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注释】

⑵元夕:夏历正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5、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 三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点击查看更多关山月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9350.html

热门阅读

  1. 暑期服务员社会实践报告
  2. 老公不争气的说说集锦
  3. 猴年迎春节创意祝福语
  4. 最经典的六一儿童节诗歌大全
  5. 网络推广技术服务合同
  6. 豪夫童话故事·商队
  7. 关于荔枝的诗句
  8. 学习激励人心的经典签名
  9. 《爱的教育》读后感
  10. 最新边氏宗祠对联
  11. 鸟的天堂教案
  12. 公主童话故事《豌豆上的公主》
  13. 一个能让你抓住财富的读后感
  14. 忆端午随笔
  15. 老师给幼儿评语怎么写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