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双课时教学设计
引导语:下雪是什么样子的?*笔下的雪是这样的:"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是*关于咏雪的名作,学习这首词,我们需要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包抱负,这首词是中考考试重点,教材设计为双课时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应该怎么展开?下面是关于《沁园春 雪》双课时教学设计内容。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
1.结合本地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展开对“雪景”的描绘。学生畅所欲言,想象大地披白、青松傲雪、堆雪人、打雪仗等雪景。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会赋予雪景不同的特点,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雪原壮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词,抒发了无产阶级**英雄的壮志豪情。1945年发表于重庆《新民晚报》,引起极大轰动。
今天我们有幸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的篇章”——《沁园春雪》。
(学生接触古典诗词不多,对此的兴趣爱好尚未形成,对*的了解恐怕也只停留在*家的层面。设计这段导语的目的在于引起同学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了解*作为古典诗词爱好者和伟大诗人的一面。)
二、听范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1.学生出示生字词,教师选有代表性的用实物投影展示,请学生读准每个字音,教师示范,学生纠正自己的读音,重点注意下列字的发音。
沁qìn 莽莽mǎng mǎng 分外妖娆fèn ráo 数风流人物 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稍逊风**xùn sāo 还看今朝zhāo
2.听第二遍时,请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怀。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同时,让学生对全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这样可以一开始就给学生形成感性上的认识,通过范读给全词定下一个磅礴大气的基调,也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朗读树立一个较好的模仿的范例。)
三、读课文,理解词意。
(一)学生自由朗读全词,要求读准确、流畅。
(二)齐读上阕,感知内容。
1.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学生可能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北国风光”,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风光”可指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太宽泛,不准确。
2.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望“字应该好找,但教学不应停留在找出这个领字,教师还是应当适当传授一些有关知识,但应点到即止,不可深究。)
3.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4.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什么成分?
想象。
5.想象仅限于这几句吗?
还有后三句。
6.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展开想象,最好是闭上眼睛想,把诗人所描绘的雪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著名作家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现在看哪位同学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
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说,然后再在全班描述。
(这是一个很好的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学生在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也能得到感悟。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能够在此有机融合。)
(三)齐读下阕,感知内容。
1.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2.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
(相应历史知识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词的内容,也应帮学生建立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充分肯定学生历史知识丰富的同时为学生不完善的介绍作补充。)
3.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管到哪句?
惜。“只识弯弓射大雕”。
4.结合原文与你自己的理解,体会一下这个“惜”字都有那些意味?(讨论)
5.请部分学生代表小组发言。
学生的发言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输文采,稍逊风**”、“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这里不仅指个人的文学才华,还指治理国家方面)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学生的发言还可能不够深人,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因,结合时代背景等方法使思考更深入。如:这些古代帝王的不足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造成的。作者惜前人(对前人表示惋惜),就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自信自己必定胜过前人。
6.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当学生的发言或片面或肤浅时,教师不应一概否定或越俎代庖直接说出答案,而应在部分肯定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同时教给方法,注意引导,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继续主动积极的思维,并在今后的思考中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
7.由这句话,老师不禁想起了*的词《沁园春 长沙》,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的*,在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形式,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感慨万千,在《沁园春 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谁主沉浮呢?
学生可能直接从注释中照搬“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具体。“无产阶级及其**领袖和人民大众”或“当代英雄”。
.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江山……折腰。”
9.这句话在文中其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承接上文的写景,总结上文,“引无”领起下文,正因为有了这句话,才使这首词的上下阕更加浑然地有机的成为了一个整体。
(过渡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避免学生形成只会说空洞的套话的习惯。)
四、全班齐读全词,读出感情。
第一课时结束
一、用朗读表达对词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读作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
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
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
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味、赏析词语。
1.这首词表现了白雪皑皑的一个银色世界、但没有一个“白”,请问作者用了哪些词表达洁白?
讨论明确:冰、雪、银、蜡、素
2.作者在写景和评论历史人物时用了十分贴切和极富形象、饱含深情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试举例说明。
(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简单知识七年级上册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应该不陌生。)
写景时: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态。动静结合,淳朴净美,意境广阔,气魄宏大。“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舞”、“驰”:化静为动,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际、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一片。“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象,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顿失”是“顿时失去”的意思;“滔滔”指波涛滚滚的气势;“顿失滔滔”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评论时:“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的激烈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略输文采”“稍逊风**”“只识弯弓射的雕”的“略输”“稍逊”都是稍微差一些,意思说他们在文治方面略显不足,用词却富有变化。 “只识”二字对“文治”方面的批判要严厉一些。
(这首词值得品析的地方很多,从词语开始,是本着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起步的原则,圈定了词语这个范围,学生思考的方向清晰,可以避免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局面。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多一些指导,为下一环节的多角度赏析作好思维方法的铺垫。要注意的是,学生不可能说得面面俱到,教师不必强求。)
三、多角度赏析
这首词除了词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得贴切、传神以外,精妙绝伦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的。请你以“《沁园春雪》妙就妙在——”为开头,自选一个角度赏评课文。
A.妙就妙在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
虚实结合:上阕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动静结合: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纵横结合: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B.妙就妙在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
比喻兼对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拟人: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C.妙就妙在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都表现出无产阶级**英雄主义精神。下阕评论古代帝王和抒写**抱负相结合。由于“情”由“景”生,“议”由情“发”,产生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D.妙就妙在跨越时空的纵横驰骋
时间:从秦、汉、唐、宋、元到当代。
空间:从千里大地, 到万里长空,从长城黄河到雪山高原。
E.妙就妙在雄壮豪放的崇高美
“千里”、“万里”、“长城”、“大河”、“高山”、“高原”这些高大雄伟的形象衬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豪放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在读者心中唤起一种雄壮的情感,衬托现实的“英雄人物”,产生阳刚之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雄视千古,充分表现了无产阶级**英雄空前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心,形成彪炳千秋的崇高美。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通过相互补充进行全班合作。)
四、背诵
*
上阙:写景——------ 赞祖国山河
下阕:议论、抒情—-- 评古代英雄
抒豪情壮志
拓展阅读
1、《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一、感知大意,诱*感。
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是感人的一件事,老师第一次读到它时,眼眶里情不自禁噙满泪水。今天让我们用心去读它,体会它。
3、现在让我们随萨沙一家到森林里去。
二、读悟交流,抒*感。
1、自读自悟
自由轻读第二节,用划出描写森林美好的语句。
指名读出有关语句,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一齐欣赏。齐读。
它虽然只是一朵野蔷薇,但却让我们欣赏到了花*的艳丽,闻到花的芳香。请允许我读它,把它的美好献给大家。
你们尽情欣赏吧。
2、正因为有了花的美好,母亲和孩子看书学生朗读。
3、你想对花说什么?
4、突然,雷声大作(出示)
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5、这滂沱的大雨使原本美丽的花成了这般模样(出示)
你听到花的呻吟了吗?它仿佛在说什么?把你的同情献给它。
看到花这样,你有没有想到是否能为他做些什么?
文中萨沙为花做了什么?
三、循疑导学,升华情感。
1、看到萨沙的行动,你有什么疑问?
2、四人小组分角*朗读第二节爸爸赶忙第六节解开心中疑团。
你们寻找到*了吗?
文中哪些语句告诉你的?(出示朗读)
你读懂这两句话了吗?
让我们记住这他。
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萨沙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所以,你们瞧(出示朗读)
此时,你仿佛看到花怎样了?仿佛听到花在说什么?
感谢萨沙,你们听萨沙在问(出示朗读)
请一生做萨沙,你现在可以对他说指名回答。
四、总结
是呀,只要我们自觉保护弱小,那时,我们不仅给予了他人快乐、幸福,我们还可以自豪地说(生读题)
你们的话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响,因为当你们说出这句话时,表明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一在你们心中生根。
现在,请你们怀着这份情,把你读文后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好吗?
2、《背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重点字词的音和义。
2.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导语:
亲情是一种血肉之间的感情,尊崇亲子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朱自清的《背影》正表现了这一点。
二、导读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爷爷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2.正音释义:
出示小黑板,师生共同活动。
(1)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
(2)奔丧bèn sāng:在外地赶回家中办理尊亲丧事。
(3)踌躇chóu chú:犹豫。
(4)迂腐yū:(言谈、行事)不适应新时代。
(5)颓唐tuí:(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衰颓,败落。
(6)琐屑xiè:细小而繁杂的事。
(7)晶莹yíng:光亮透明。
(8)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9)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10)蹒跚:pán shān: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1)拭:shì擦
3.范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读课文,按第七练习题的要求概括段意层意。
5.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见板书)
第一部分: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
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
第三部分: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
(1)指名朗读第1节。
(2)第一切中提到的“两年来”具体指哪一段时间?第一节起什么作用?
1923~1925年;开篇点题。
(3)读第二节,思考:
①“那年”是哪一年?
②“祸不单行”“满院狼籍”是什么意思?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故说:“祸不单行”,父亲那时卸职奔丧,需打点行囊,所以说“满院狼藉”。
③“我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是为什么?
“我目睹家境衰改的情景,伤心地流下眼泪。
④父亲的那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是对儿子的宽慰,体现了他的爱子之情。
(4)第3节点明家中光景惨淡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5)这两段写家中因顿的处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作业:
1.练习七。
2.预习:研读第4~7段。
一、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二、车站离别看见背影
1.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
三、接读父信,再现背影。
3、《荷叶圆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通中心小学 郜惠娟
1、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小伙伴的快乐,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巩固生字,记住字形,指导书写。
1、读懂课文,在读中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小伙伴的快乐,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充分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一、谜语导入。
1、出示谜语:一位小姑娘,身穿绿衣裳,划船不用桨,坐在水*。
2、学生猜出谜底:荷叶。教师随机出示课题请学生读一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
1、导语。
2、做“抢读”:游戏。
(1)教师提出要求: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可自由选择站或坐着读。
(2)进行游戏。
3、做“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导语:小朋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荷叶有许多好朋友,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去听一听吧!
2、放。课件。
3、小组讨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 学生讨论。
5、小组汇报。
6、教师同时在相应的位置贴出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
7、导语:我们的书中也讲述了荷叶与四位好朋友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最流利、最通顺。
8、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9、在读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相机贴出: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以及躺、立、蹲、游四个动词。
四、分小节指导朗读,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1、小组讨论:在这四个好朋友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读给小伙伴听。
2、学生讨论并朗读。
3、把描写最喜欢的小伙伴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生评价。
读完后可加入适当动作进行表演。
如:读完小水珠象小水珠一样眨眨眼睛;
读完小蜻蜓象小蜻蜓一样立一立;
读完小青蛙象小青蛙一样唱两声;
读完小鱼儿象小鱼儿一样游一游。
教师重点把握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请学生围绕摇篮展开想象,体会荷叶带给小水珠的舒服与快乐。
(2)请学生把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的样子表演出来,进一步感受荷叶带给小蜻蜓的快乐。
(3)说一说小青蛙的歌台怎样,进一步感受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放声歌唱时自豪的心情。
(4)说一说小鱼儿的凉伞怎样。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充分体会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五、再次整体感知课文。
导语:小水珠把荷叶当成了摇篮,小蜻蜓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小青蛙把荷叶当成了歌台,小鱼儿把荷叶当成了凉伞。现在我们也把荷叶当成我们的展示台,充分展示荷叶带给四位好朋友的快乐。
1、各小组讨论并练习。
2、个别小组汇报。
3、整体汇报。
六、学习书写生字。
导语:荷叶的另一个好朋友荷花姐姐也来了,她还给我们带来了三件礼物,请小朋友读一读。(较难的几个)
1、认读生字。
2、说一说识字方法。
3、做“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
4、教师范写。
5、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七、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创设说话情景: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都带来了快乐,荷叶也一定给小朋友带来了快乐。请小朋友用“是” 说句子,说说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2、学生练习说话。
3、展示上节课后的图画作业。
4、欣赏有关荷叶的美丽画面,朗读感悟优美词句。
八、全课。总结。
荷叶是夏日里一首清凉的小诗,给我们带来无限的凉爽;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谱写了一首优美的夏日乐章。在美丽的夏天,还有更多的美好景物等着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去展现他们的美。小朋友,让我们共同盼望夏日早日到来吧!
小水珠 摇篮 躺
小蜻蜓 停机评 立
小青蛙 歌台 蹲
小鱼儿 凉伞 游
4、五年级作文课《下雪了》教学设计
摘要:我们对自己所执教的内容、选用的手段、思维的深度等诸方面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梳理和剖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便于而后重新整理改进教学,这一思考的过程也是一提升的过程,是教师总结、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关键字:反思重建启发
在学校草根化校本研究的结题活动中,我执教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课《下雪了》。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回忆今年的这场大雪,在回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选材,并有顺序地将所选内容写下来。要求在写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在确定内容后给自己的文章取上一个吸引人的题目。
一、导入
1、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谈谈关于“雪”的话题。板书:下雪了!
2、同学们记得今年的那一场大雪吗?雪,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看到它漫天风舞时,我内心涌动着重逢的激动与喜悦。自古以来,雪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眼中也各有各的风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雪的灿烂;
“北国风光,千里*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是雪的壮观;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雪的绮丽;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犹有花枝俏。”——这是雪的浪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雪的孤寂。
二、指导习作
1、勾起回忆
在这样的雪天里,你的感受和老师,和诗人肯定是不同的。请你用词或短语,写下你对雪的真实感受,写得越多越好,等会比比谁写得多,时间2分钟。
2、寻找联系
a、刚才我们写下了那么多对这场雪的真实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b、你们的感受让老师想到了这样一些句子,想与你们一同分享,我来读,你们把它们记录下来,好吗?
(雪,这位冬之精灵,迈着轻盈的舞步走来,来给我们的世界梳妆打扮。
雪,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不便。
下雪了,终于下雪了,我已在每片雪花上写下了祝福。)
c、指名读,教师评价。
d、偷偷告诉你,这四句话都是老师准备写进自己文章中的句子,我将把它们放在每小节开头。你能猜猜在每句话的后面老师分别会写些什么吗?
e、这些都是老师所想告诉大家的,那么你呢?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你也能像老师一样,写上一句话,作为一小节的开头吗?请你马上写下来。
f、学生写后交流。
3、取个好题目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题目能抓住读者的视线,吸引他一睹文章内容。可见,给自己的文章取个好题目也是非常关键的。好好想想,根据你所要写的内容,准备给自己的文章取个什么题目?
三、学生习作,教师**。
现在,请你接着你刚才所写的话,围绕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把这段内容写完整,写具体,等会和老师一同来分享你对雪的独特感受。友情提醒:写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地运用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词或短语。
四、指名朗读,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五、总结
今天,顾老师与同学们就“雪”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我们谈到了关于雪的方方面面,并且你们还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感受最深的话题写了一段精*的文字。在这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处处留心皆文章”,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不愁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板书:处处留心皆文章)
二、课堂上的不尽如人意
真实的课堂总会或多或少留下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堂课上也不例外。主要问题有这样几个:
1、学生所回忆和记录的雪局限于2007年末的那一场。课堂上,未能激起学生对其他关于雪的经历与体验的回忆,体验内容不够广泛。
2、教师与学生分享的四句话在起到示范引领的同时,也框定了学生的习作思路,情感体验不够深入。
3、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这样一场已经过去三个多月的大雪,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印象却是模糊的,粗线条的。课前,教师没能考虑到这一点,因此课堂上也没能借助更多,更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铺展回忆。
4、没能很好得利用课堂资源。引入时所用的古诗,与学生课堂上的有价值的发言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都没能很好得利用起来。
三、假如让我再上一次
如果让我再次回到刚才的课堂,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让我的学生更具活力。
1、体验内容的广泛*
2007年年末,这场百年罕见的大学虽然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但是,在学生的记忆库中应该还有许多丰富的雪的经历,有的是通过媒体获得的,有的是外出旅游经历的,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去唤醒这些深藏着的记忆,让学生对雪的印象、雪的感受不要仅停留在07年末的这场雪,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丰富写作材料,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场雪”。
另外,在我的课堂上还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我请学生用词或短语写下自己对这场雪的真实感受。这无意中将学生的思维框定在了年前的这场雪。我想,我是否能将这个环节改为:请学生写写雪的属*。就如我们作文课上写电脑、写水等事物的属*一样,使他们能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去感受雪。而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场雪,引导学生由这场雪发散开去。
2、体验情感的深刻*。
课堂上,我与学生分享了四句话:
雪,这位冬之精灵,迈着轻盈的舞步走来,来给我们的世界梳妆打扮。
雪,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也给许多人带来了不便。
下雪了,终于下雪了,我已在每片雪花上写下了祝福。
分享时我先请学生记录下这四句话,而后请他们猜测老师在这四句话后面分别会写些什么内容,这个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学生的发言涉及到:雪的美,雪中玩耍的快乐,雪带给我们的不便,以及雪中情。但可惜的是,我未能及时抓住生成*的资源,加以引导。如果在回到课堂上,我会抓住“雪中情”这一方面,继续追问:“这雪中浓浓的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你能给大家说说吗?”“你同样也感受到了这雪中之情吗?”除此以上学生谈到的四个方面以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雪的无私,以便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雪,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
当然,这样的引导并不是将教师的认识深度强加于学生,而是基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基础上的一种引导。因为,学生能走多远,作为教师,我们就有责任引导他们走多远。
3、体验手段的多样*。
在课堂上,我仅以自己的叙述,以古诗来引发学生回忆雪,体验雪。这样的手段显得过于单一,如果再来上,我会在学生自己写一句话前,增加一个环节,利用一些图片勾起学生多雪的更为丰富的回忆,然后再请学生动笔写句子。
当学生借助媒体手段,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现于脑海时,便是学生习作的最佳时期了,此时,不妨提醒我们的孩子再来读读诗句,体会诗人眼中的雪的独特,并可以将之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四、由此给我的启发
从上课到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二次备课”的过程。这也是课堂结构*的过程,它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虽然我们课前会做充分的准备,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当踏入千变万化的课堂中,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的学生时,在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下,教师会发现一些因备课时考虑得不够深入、周到,而致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或多火少的“瑕疵”时,我们有必要对自己所执教的内容、选用的手段、思维的深度等诸方面进行反思。这有助于我们梳理和剖析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败笔”。以便而后重新整理改进我们的教学div>,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是教师总结、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
换句话说,如果每一堂课,教师都能积极反思,对自己的课堂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便能使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出现,从而学会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
可见,如果要想成为一位“反思型”教师,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