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北方诗歌欣赏
仰望一万里云和路,
我的翅膀已飞过长江,
翻越了喜马拉雅山,
像一只雄鹰,盘旋南半球
在绿色和金黄色里寻觅心的向往。
亚拉河风景令人迷恋欣赏,
东水西流这是异域给我的印象,
我第一次尝试着用母语
和它聊天投入深情的目光,
可它不是养育我的长江,
太阳下,河水闪闪好像蓦然停止流淌。
远久地驻足异国他乡,
虽说这里空气带有温馨的柠檬味香,
还有舒适和激情的自然风光,
但我走动一步都想回头相望,
天上那颗启明星最亮,
意念中沿着它指引的方向,
就会出现我的祖国、我的故乡。
那边,我的母亲是长江,
她的血脉绵延千里,
与日月同生共存东流不息,
每一滴都注入我的心房,
古老的摇篮曲依然在床前飘荡。
走在美丽的亚拉河身旁,
耳边仿佛响起的却是黄河大合唱,
黄肤色咆哮着汹涌澎湃,
那是我父亲的精神、民族的脊梁,
冲破梦想之门势不可挡,
豪迈气概使我一生难忘。
遥望那启明星指引的方向,
心早已从这象征年轻的国度
飞过亚拉河,
翻越南半球低矮的科修斯科山,
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故乡。
拓展阅读
1、希望诗歌
文/蓝翎
风没有眼睛
凭感觉在世间四处停留
要是我是风我宁愿抓住你的手
成就一生一世的永恒
要是我不是风而是一只飞鸟
我宁愿起一个叫始祖的名字
深深的深深的
骨骼都嵌进石头里
要是我是一颗开花的树
我愿意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只要你走近
那时 正是我最美的时刻
如果我能重来选择
亲爱的——
我宁愿放弃来生
今生今世把手相望
一杯浓淡相宜的花茶
你轻轻微笑
花香 茶香
生活 原来可以这样安宁和幸福
文/祝耀安
当初总是紧紧跟随着周遭的人群
急着向前走
急着想知道一切
急着要得到我应该可以得到的东西
而到今天才能明白
岁月不断在更替自己的价值观
原来当初执着追求的东西
现在竟然不再那么重要
而一直被自己有意忽略了的一切
象那草叶间的风声
那海洋起伏的呼吸
却开始不断前来呼唤我
多么希望能够把脚步放慢
留住那夜里一地的月光
多么希望能够从容回答
大自然里所有美丽生命的呼唤
文/阿娇
我希望,
在我睡眼惺忪的时候
我能看见久违的太阳
沐浴在阳光下,微笑着起床
我希望,
在我受不了孤独的时候
有一双温柔的手,紧紧牵着我
沉浸在被爱的喜悦里,低眉垂眼
我希望,
在太阳快要下山时,
我的所有不安
能和太阳一起,落到山的另一边
只剩开心和快乐,陪我入眠
我希望,
我最亲的人,都能平安喜乐
也希望,
我的小小心愿,可以随着微风,
吹进你的心房,温暖你我,
共度,岁月长
……
那一刻,我希望我是一只蝴蝶
文/悦美女人
我,在花前飞舞,
你,在花下放声歌唱,
我的舞姿,你的
歌声,紧紧缠绕在一起。
那一刻,我希望
我是一只蝴蝶,美丽的。
在你身边飞来飞去,
把最美的姿态,呈现出来。
那一刻,你希望
你成为蝴蝶的保护使者,
好好保护她,爱她,
永远不离开她,一生一世。
那一刻,我和你,
我们的状态都掉进了爱的
陷阱里。多么希望,
爱的火花,马上被点燃。
文/扛着笔的农夫
不知不觉 突然走到了终点
曾经的秋天
被风吹过的落叶
无处可藏的誓言
都已经变成留言
多希望这一天能够改变
多希望昨天能够重现
多希望还有多一秒的时间
不知不觉 突然走到了终点
昨天还开的花
今天一瓣一瓣散落在面前
回不去的时间
挽不回失去的永远
多希望还能多一秒的时间
只希望明天留下多一点的想念
文/幽山独武
我希望
天空永远碧蓝纯净
白云像鸟儿一样
悠悠地
在天空自由翱翔
我希望
小河澄澈透明
有鱼儿的身影
还有观赏鱼儿的孩童
聆听潺潺的絮语
我希望
山是一片万古长青的林海
白雾与晨光交相辉映
几声久违的鸟唱
重新回到诗人的纸笺上
我希望
看到一群群白羊
点缀在故乡的山坳
嘹亮的牧歌连同花草的芬芳
回荡在我的记忆里
我希望
逢着一个你
在我漂泊的路上萍水相逢
你有诗人一般的情怀
我有诗人一样的烂漫
2、徐志摩抒情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赏析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全诗共6节,每节的前3句相同,辗转反复,余音袅袅。这种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呢?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不过我认为徐氏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现抄录如下:
3、《江陵愁望寄子安》古诗鉴赏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
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⑵掩映:时隐时现。
建安人徐干有著名的《室思》诗五章,第三章末四句是:“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后世爱其情韵之美,多仿此作五言绝句,成为“自君之出矣”一体。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写给情人的诗(题一作《江陵愁望寄子安》),无论从内容、用韵到后联的写法,都与徐干《室思》的四句十分接近。但体裁属七绝,可看作“自君之出矣”的一个变体。惟其有变化,故创获也在其中了。
五绝与七绝,虽同属绝句,二体对不同风格的适应性却有较大差异。近人朱自清说:“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调’。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总之是余味深长。这也配合着七绝的曼长的声调而言,五绝字少节促,便无所谓风调。”(《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读鱼玄机这首诗,觉着它比《自君之出矣》多一点什么的,正是这里所说的“风调”。本来这首诗也很容易缩成一首五绝:“枫叶千万枝,江桥暮帆迟。忆君如江水,日夜无歇时”,字数减少而意思不变,但我们却感到少一点什么的,也是这里所说的“风调”。
试逐句玩味鱼诗,看每句多出两字是否多余。
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
“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
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面,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
鱼玄机此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尾联中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大有助于抒情。每句多二字,却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
4、《子夜吴歌 秋歌》古诗词赏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60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