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吃西瓜》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19 10:39:56

《猪八戒吃西瓜》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替别人着想。

教学重点:理解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四次跌倒的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结合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一、复习引入

1、老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猪八戒吃西瓜》这一课,谁能说说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学生回答:有一天,师徒四人走累了,他们又饿又渴,悟空和八戒一起找果子吃,半路,八戒偷懒不去,后来看到一个大西瓜,他本想每个人都分一块吃,可是后来控制不住自己,把西瓜都吃了。这事被悟空看到了,变出几块西瓜皮,让八戒踩上摔倒。后来,他在师父面前认了错。)

二、重点突破

1、老师:(边板书)对,而且我们还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课文分为找果子、吃西瓜和摔跟头三个部分。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2、看来不少同学喜欢吃西瓜和摔跟头这两部分,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边板书学习方法:读-划-想)

3、老师:大家说得都好,接下来我们就用读划想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感兴趣的部分学习,重点抓住猪八戒四次偷吃西瓜和四次跌倒的经过和心理活动,并把有关的句子用笔划出来,再把句子读一读。

学生小组学习,老师**指导,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老师:(示图)我们先来学习猪八戒吃西瓜的部分,谁把找到的句子给大家读读?

生:这一部分写了猪八戒四次吃西瓜。第一次(边示句子)

老师:厉害,找得又快又准。你们四个先别坐下,你们再比一比谁读得好?(生读,其余生评议:要读出猪八戒嘴馋,直流口水时的样子,再读)

老师:八戒真会找借口,全班齐读这四句话,边读边想:从猪八戒的想法和做法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猪八戒?学生回答。(贪吃、自私)

老师:猪八戒偷吃了西瓜,结果怎样了?哪个小组来汇报?

老师:每次摔跤,他都是怎样做,怎样想的呢?

生:他摔了四次跤(边出示句子)

老师:该怎么读这几个句子?(要读出猪八戒生气而又无可奈何的语气)

老师:(出示课文插图)这是猪八戒第四次摔跤的情景?谁来说说猪八戒被摔得怎么样?(生:猪八戒摔得青一块紫一块的)除了猪八戒,图上还有谁?图上的孙悟空在干什么?(正扛着一大包水果在笑呢?)为什么笑?(因为是他惩罚了猪八戒,让猪八戒吃尽了苦头。)

老师:看着被摔得鼻青脸肿的猪八戒,你们想不想对他说点什么呢?(学生练习说话:猪八戒,我想对你说)

老师小结:老师想对猪八戒说,做人不要太自私啊,要多替别人着想。同学们,关爱他人就是关心我们自己!最后猪八戒有没有承认错误?他怎么说?(出示句子,生读)

③学生展示才艺,深入学习课文

老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头饰,大家带来了吗?拿给老师瞧瞧。恩,老师知道你们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的孩子,待会为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才艺怎么样?可以表演课文中某一个部分的情景,还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语言,也可以把猪八戒吃西瓜的情景画下来,还可以编儿歌、顺口溜现在就给你们准备准备。(生表演展示其余生评议)

三、延伸拓展

老师:今天,我们学了童话故事《猪八戒吃西瓜》,你们说这个故事有趣吗?知不知道它是根据什么改编的?(《西游记》)有多少同学读过这个故事的?跟老师说说你对西游记了解有多少。最后让我们唱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结束这堂课。

四、作业设计

1、把故事讲给自己的家长和朋友们听听。

2、课后读一读《西游记》的故事。

拓展阅读

1、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

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

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

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宋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

今天将要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记”的开始,这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二、由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

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课文写法研讨

一、文章题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

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

“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

“梦亦同趣”这“趣”旨趣。

“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

“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

三、内容点拨

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

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

2、结构层次

第一段:

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

b、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

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

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

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

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

附板书:

↑顶峰↓

╱ 俯视

焚茅茷 ↓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 若垤若穴

↑ ↓

╱ 尺寸千里

缘染溪 ↓

↑ 四望如一

╱ ↓

过湘江 心凝形释

↑ ↓

╱ 万化冥合

西

↗游赏的随意性 ╱ ↑

获罪谪居 (铺垫) (特写)

↘漫游的无目的性

(概写)

本文的个性特征:

1、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

2、比照与映衬

文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

主题:

本文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

最后布置作业。

2、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3、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

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

2、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

二、重点:目的1、2

三、准备:录音机、磁带

四、课时:三课时

五、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记》,我们已经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家,思想家。唐宋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三、解题

百零五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

4、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

1、生自行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师释疑,帮助生掌握部分文言习方法,;

2、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因声求气,生能够解读情景交融之处;

3、理解文本丰富情感,体会作者寄寓山水游记中的人生万象。

【预习要求】

1、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做文字简介(200字);

2、正字音,读文本: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 颢气 引觞满酌 颓然就醉 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僇人 梦亦同趣 始更相枕以卧 异之 踞、席地而坐 莫得其涯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缘染溪

4、翻译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5、诵读文本,梳理内容:游诸山和游西山两类游玩,过程结果截然不同,请制表,分不同方面呈现两类游玩的不同之处;

6、质疑:关于字词、文意理解方面,可提出疑问。

一、导入

阅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见识唐宋大家散文中的“游记”。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为主要目的,且文性强的散文作品都可以归属为游记散文。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可谓唐宋大家游记的标志。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所说:“柳州记山水,状人物,论文章,无不形容尽致;其自命为‘牢笼百态’,固宜。”

何以“牢笼百态”?借助《始得西山宴游记》一窥其一二。

二、初读文本,识文断字。

1、请生自读文本,注意字音、断句;

2、反馈预习情况:梳理字词、疑问之处;

师补充: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乎、始)、古今延续(涯崖、缘木求鱼)

重点补充:定语后置句“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引入初中所内容“金十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马之千里者”等。

3、诵读文本,概括文意:各小组上黑板,展示概括情况,并做介绍。或文字,或图形。

生表格:

生绘图:

四、再读文本,因声求气。

西山,带给柳宗元“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全新感受,一扫“恒惴栗”的状态。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状态,我们是否能从文字本身的表达能够一窥其妙呢?

仔细阅读文本,找出语气上对比点。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第二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而”字:第一节中的“而”多表修饰或者是承接,第二节中的“而”多表转折;

(2)吟诵:第一节句式简短,节奏紧凑;第二节句式较长,朗读悠长;(可通过拍手,打出节奏)

(3)结合《文心雕龙》中的这段话,去寻找和发现语言形式和表情达意之间更多的对应和联系,交流讨论:

夫裁文匠笔,篇有小大;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

五、见景知情,知人论情。

从各个方面比较两类游玩的不同,又从文字里感受到作者游西山时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这座西山究竟有怎样的神奇,带给了作者哪些冲击?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探究思考两个问题:

(1)请同梳理文本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探究“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之“得”;

(2)结合文本内容与文本创作理论,探究作者眼中的西山是否真实存在。

l 这种融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手法,在写景诗文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1)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六、解读山水,体味文化

贬谪永州对于颇富*抱负的柳宗元来说,可谓毁灭性的打击。*理想的破灭、僻远之地的贬谪,让柳宗元心情极为沮丧,而忘情山水则让他暂时淡忘了痛苦,也让他找到了情感、精神的归属。与天体融为一体让作家在阔大、空寂中获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同时也获得了信念上的坚定。

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丘”环境为: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与目谋,与耳谋,与神谋,与心谋”,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重境界。

而苏轼被贬黄州,写下诸多名篇,其中《赤壁赋》言:“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先生又给山水游记带来另一种文化精神。

l 课后探究思考:

1、阅读柳宗元《永州记》,探究柳宗元山水游记中贯穿始终的文化精神;

2、阅读柳宗元与苏轼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二位面对仕途坎坷,表现不同的文化精神。

1、柳宗元“永州记”、《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2、郦波、康震解读柳宗元《江雪》

5、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泊船洲》

《泊船洲》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篇目《千锤百炼为一“绿” 》中的一首诗,文中讲述了王安石炼字炼意,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文名句的佳话。同时,《泊船洲》又是我校校本材《古诗文鉴赏》高段收编的篇目。

这首诗是北宋**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洲时所写。全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充满着淡淡的乡愁与浓浓的乡情。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泊船洲》从文章里提选出来,带领孩子进行赏析,根据材要求,针对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我校古诗文鉴赏的一般规律,我确定出如下目标:

1、通过指导生读读、议议、写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生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 3、带领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中,我将本课的为三个板块:

导入诗歌——习诗歌——改写诗歌

导入诗歌:引导孩子背诵思乡古诗,创一种朗朗的诵读氛围,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本课情感基调的把 握与铺垫。

习诗歌:分为两个板快——检查预习 走进诗歌

检查预习

高段的孩子已经具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课前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上课时与老师同交流。先检查多音字,把你们预习的结果跟组内的同交流交流。要求:1、选择感受最深的两行诗,说说诗意;2、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4、全班同交流汇报。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尊重了他们自主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用心感悟诗人情怀赢得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走进诗歌

玩味语言文字——欣赏文形象——感悟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韵味无穷。抓住诗眼,能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品味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欣赏语言文字塑造的文形象,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潜移默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该特别关注的。

案例:绿

①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知道是哪个字吗? “绿”

②对,就是这个“绿”字,“绿”是什么意思?(吹绿)是啊!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当我们漫步其间,一定会听到、闻到、看到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呢?

“鸟语花香”(导读:绿得热闹)

“姹紫嫣红”(导读:绿得鲜艳)

“生机盎然”(导读:绿得生动)

“绿满江南”(导读:绿得丰富)

“桃红柳绿”(导读:绿得缤纷)

“春风和煦”(导读:绿得温柔)……

③师:满眼的绿,满心的绿,绿得令人心动!你们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观看cai江南春景)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绿”字的反复玩味,使原本平面的江南之春有声、有色、有情,多彩起来,缤纷起来,多情起来,江南的春天呈现出立体之美,两个文形象也呈现出来:美丽的江南 深情的诗人

案例2:还

④师:如此美景!王安石为什么不能回江南、回家看一看呢?(板书:不能还)(介绍背景)

⑤师:万般无奈,诗人只好询问天上的月亮,导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何时”什么意思?要等多久?(也许两年、十年,也许遥遥无期……)多么漫长的等待!(读)

⑥ 一个“何时”透出诗人多少的忧愁!(读)他愁什么?多么无奈的忧愁。(读)

⑦静静的夜晚,只有明月陪伴着他,满腔愁绪与谁诉说,唯有明月寄相思。面对当空皓月,诗人会想起谁?(母亲父亲 妻子 儿女)会对他们诉说什么呢?(cai月亮)(开启了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语文回归生活,如此相映成趣,达到了和谐共振的效果。)

“还”字的反复品读,品出诗人多少离愁别绪,诗人报国爱家、慈父、*的文形象在孩子心中塑立,虽然跨越时空900多年,但仍然让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而诗人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改写诗歌:

生在课堂上动笔,是我在这次课上的一个用心的思考。小高年级的孩已经进入青春期,正是诗意萌动的年龄,正是滋生诗人情怀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本子上信笔涂鸦,写他们自己的小诗,那就给他们创一个机会,写写心中的诗吧!

在写法上我没有任何的指导,通过刚才的诗词理解和领悟,生激发的热情和共鸣需要得以抒发,这时我选择了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洲》在体裁、情感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我们把这首具有浓浓乡愁和爱国之情的散文诗推荐给孩子们,意在提高生的文素养,聆听两位诗人跨越时空的心灵歌声,并与之产生共鸣,让两首异曲同工的诗会迸发出生写作的激情。也许孩子们还不会写现代诗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有意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无意的吸收。抓住这份“感觉和气氛”,表达自己的字恋情怀,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今天的课中还留有遗憾,留有不足,就如《泊船洲》里的淡淡的乡愁,这就是我中的辗转的哀愁吧!可我喜欢这样一份诗意的哀愁,正是它带给我思考。愿做师的我们都拥有这样诗意的吧,就如孩子们写的诗,也许有些拙劣,却充满盎然的真情!

今天,我又见到了给予我悉心指导的廖老师、黄老师、许老师、罗老师,此时心中对你们的感念难以成句,我想对你们说:我一直感激你们,一直想念你们!

点击查看更多《猪八戒吃西瓜》的教学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3349.html

热门阅读

  1. 人教版小学《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2. 《爬天都峰》的教案模板
  3. 加强和规范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工作的通知
  4. 201年植树节温馨祝福语
  5. 立冬祝福短信集锦
  6. 关于表达节日的诗句
  7. 201年五四青年节送客户祝福短信
  8. 星之路随笔
  9. 安全百分百演讲稿
  10. 2016新编感恩节祝福语
  11. 春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稿
  12. 名人小故事100字左右
  13. 席慕蓉爱情语录
  14. 最温馨的感恩节短信祝福精选
  15. 沙石中的宝石寓言故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