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古诗赏析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lóu)篙(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渐暖,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尖,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拓展阅读
1、书戴嵩画牛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三年级上册望洞庭古诗全解
【注词释义】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2、书戴嵩画牛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注释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真珠:即珍珠。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时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天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3、书戴嵩画牛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赏析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4、书戴嵩画牛全文诗句翻译意思全解及赏析
书戴嵩画牛文章有何含义,说说你的理解
书戴嵩画牛》作者是北宋的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博学多才。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豪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词慷慨豪迈,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的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这篇文言文叙述了一个牧童,指出戴嵩画作中斗牛的错误,表明了作者文艺创作的主张,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要尊重事实、尊重规律,不能凭空想象。由此讽刺了凭空想象的外行人。告诉我们做事要多请教行家,以免出错的道理。
首先交代了杜处士有所爱戴嵩的画作。《牛》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体现了戴嵩的画技高超,令杜处士佩服之至,也为下牧童指瑕做铺垫。
接着牧童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斗牛应该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而戴嵩所画的斗牛却掉尾而抖,这是错误的。
拊掌大笑的动作、神态,此话斗牛也谬矣的感叹,充分表现了牧童的自信和天真无邪。杜处士笑而然之,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
最后引用古语揭示文章的主旨,实践出真知。凡是应请教行家里手,也增加了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整篇文章简洁、生动、意趣盎然,不仅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人物形象也刻画的细腻、生动。牧童的天真无邪、处士的豁达都跃然纸上。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