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成语故事
成语:别无长物
出处:《晋书·王恭传》,恭曰:“吾平生无长物。”
释义:形容因贫困而空无所有或因俭朴而东西极少。
故事:有一年,王恭随父亲从会稽来到都城建康,他的同族王忱去看望他,两人在一张竹席上促膝谈心。
谈着谈着,王忱忽然觉得身下的席子非常光滑,感到很舒服。
他心想王恭从盛产竹子的会稽来,一定带了不少这样的竹席,就称赞了一番这张竹席,并希望王恭能送他一张竹席。
恭听了,毫不犹豫他将下这张竹席赠送给王忱。王忱千恩万谢地走了。其实,王恭只有这张竹席。送掉后,他就改用了草席。 王忱知道这情况后,十分惊讶,觉得过意不去,就去找王恭表示歉意。王恭笑笑说:“您不太了解我,我王恭平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物品。”
成语:分庭抗礼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释义: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故事:一天,孔子和弟子门在树林里休息。弟子门读书,孔于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送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成语:乌合之众
出处: 《后汉书·耿弇传》:“归发突骑以辚乌合之众,如摧枯折腐耳。“
释义:比喻没有组织,像一群暂时聚合的乌鸦。
故事:西汉末年,王莽(邯郸市大名县人)*败后,刘玄称帝。扶风茂陵(今陕西省)人耿龠随其父耿况投奔了刘玄。没过多久,邯郸人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与,在西汉宗室刘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建都邯郸。这时,耿龠手下的孙仓、卫包便劝耿龠投归刘子与(王郎)。耿龠闻听大怒,按剑说道:"刘子与这个反贼,我和他势不两立!等我到长安请皇上调动渔阳、上谷的兵马,从太原、代郡出击,来回几十天,便能以轻骑兵袭击那些'乌合之众',势如摧枯拉朽,定能获胜。谁不识大局,去投奔那些反贼,定遭灭族杀身之祸!
成语:程门立雪
出处:《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拓展阅读
1、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成语故事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用他模糊的理解去让别人明白;也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明白、清楚的人。小编收集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成语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拼音]:yǐ qí hūn hūn;shǐ rén zhāo zhāo
[释义] 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涂;昭昭:明白。用他模糊的理解去让别人明白;也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明白、清楚的人。
[语出] 《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正音] 昭;不能读作“zhào”。
[辨形] 昭;不能写作“召”。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句、宾语。
[结构] 复句式。
[例句] 其实大家心里早已清清楚楚;可他还是不停地解释;真是~。
原文: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翻译:孟子说:“贤人先使自己明白。”解析:我们今天说:“教育者先受教育。”或者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都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意思。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缘木求鱼吗?而且,孟子说得好:“缘木求鱼虽然得不到鱼,但却没有什么后患。以你的所作所为追求你想得到的,越是努力,越是后患无穷。”(《梁惠王上》)这段批评粱惠王的话,移在这里来批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真是准确极了。是啊,如果是一位教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谬种流专,误人子弟;如果是一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必然诬枉不正,贻害他人。
[造句]:
(3) “正人必先正己”,美英两国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显然是无稽之谈。
(4) 定位上的被动,直接带来宣传思想工作有时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于许多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模棱两可,说不明白,甚至只能是“矮子看戏,跟着叫好”。
(5) 学习要沉下心来,岂能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过日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习要高度自觉,成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就在我们身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总在那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7) 这样,才能在做意识形态工作时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8) 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是要贻误工作、贻误大事的!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庸俗化。
(9) 若学风不浓、玩风太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会贻误工作、贻误大事;另一方面若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
(10) 国学传播现在要防止的,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问题,二是以振兴国学为诱饵,骗人钱财,误人子弟的现象。
(11) 有些领导**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就急着开会部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2)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的**学风不浓、玩风太盛。
2、成语杀鸡儆猴的故事 杀鸡儆猴的主人公是谁历史典故
成语解释: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儆猴”说的是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戒一个以警戒其余。在耍猴人看来杀掉鸡的成本远远低于杀掉猴子的成本,鸡较之于猴子要无用的多。而鸡们一向是“作秀”的高手,什么“鸡飞狗跳”、“蛋打鸡飞”,总之上得了台面,于是被杀的鸡总要把“被杀”演绎成一场大张旗鼓奢侈铺张的大片。满地鸡毛的挣扎,血流四处的惨境,呼天抢地的鸣冤。用这种效果来吓唬猴子是绰绰有余的了,猴子们自然不想身首异处,只得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了。
由来
绳之以法,犯军令韩信斩殷盖。杀鸡儆猴,振军心枪毙韩复榘。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首先当面把鸡杀给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厉害。才可以逐步进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这杀鸡战术,不管它怎样顽强抗拒,只要雄鸡一声惨叫,鲜血一冒,猴子一见,便全身软化,任由捉获了。
姜太公灭了商纣,周朝立基之后,要罗致一批人才为国家效力。在齐国有一位贤人狂橘,很为地方上人士推重。姜太公慕名,想请他出来做事,拜访了三次,都吃闭门羹。姜太公忽然把他杀了,周公但想救也来不及,问姜太公:“狂橘是一位贤人,不求富贵显达,自己拙井而饮,耕田而食,正所谓隐者无累于世,为什么把他杀了?”
姜太公说: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天下大定之时,人人应为国家出力。只有两个立场,不是拥护就是反对,绝不容有犹豫或中立思想存在,以狂橘这种不合作态度,如果人人学他样,那还有什么可用之民。可纳之饷呢?所以把他杀了,目的在于儆效尤!”
果然经此一杀,想杯葛周朝的人都不敢自呜清高,隐居下去了。
3、成语故事:木石人心
木人石心,出自《晋书.夏统传》:“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石人心也。’”
西晋的时候,有个名叫贾充的太尉。
三月初三,古人有到洛阳城外的洛河两岸踏青的习俗。许多达官贵人,皇亲国戚倾城而出,贾充的排场最为豪华,前有卫队,后有女乐,引得旁人羡慕不已。
贾充得意洋洋,四下环顾。突然,他发现洛河边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船上晒着不少药材,旁边端坐一名男子。他双眼微闭,仿佛对周围的繁华景象浑然不知。贾充很奇怪,就下车到河边问他的姓名。过了半晌,那人才慢悠悠地报出了自己的名字。原来,他姓夏,名统,是位厌恶世俗、洁身自好的隐士,因为母亲重病在身,便来京城买药。
贾充问他家乡可有这样的风俗,夏统不屑地回答:“我们那儿的人都正直善良,不贪图虚荣,品德都很高尚,具有圣人大禹的遗风。”
贾充听了,非常惊奇,却又问他:“你居住在海边,肯定很擅长操舟戏水吧!”“是。”夏统回答一声,驾船直奔河心。只见小船在白浪中奔腾跳跃,惊波骇浪,连鱼儿也被激得腾空而起,落进舱中。岸上的达官显贵们看了,不由目瞪口呆。
贾充又问他:“你能作家乡的歌谣吗?”夏统就唱了三首吴越人民赞颂圣人大禹、孝女曹娥、义士伍子胥的歌。歌声时而慷慨激昂,令人精神为之振奋;时而哀怨委婉,令人涕泪交流;时而悲壮高亢,令人惊心动魄。
贾充更加惊异,感到夏统绝非寻常之辈,就亲自上船,要为他保举官职。不料夏统一听当官,便很不高心,再也不愿说话。
贾充见夏统如此,便想用权势、*和女色来征服他。一时间,河岸上贾充的仪仗队威武雄壮,豪华车骑来回奔驰,夏统船上站满了妖艳的女子。但夏统仍然丝毫不为所动,表情严肃而冷漠,贾充和众人议论道:“这个吴越小子真是木头人、石头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5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