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种子原文以及练习题答案解析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 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 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 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 100 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 100 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 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 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 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⑩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13.分别说说文中划线句子表现的父亲的不同心境。有人认为第一处划线句有损于父亲的形象,你是否赞成?并阐述理由。(6分)
句一: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句二: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是否赞成?并阐述理由。
14.那个拿了父亲100元钱的人在把钱返还给父亲之前肯定经历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请联系文章主题及相关内容简要说说他经历的心理活动。(不超过40字)(2分)
15.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父亲(节选)》,说说两文中刻画的父亲形象有什么不同。(3分)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忘不了粗茶淡饭/把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一壶老酒
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由原上草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2. 本文主要写善良的父亲在贫穷的特殊年代,在一个春播时节到城里买种子,在自己钱被偷的情况下还帮助种子被偷的妇女从而感化了那个偷钱的人,自己的钱也因此失而复得的事。主要信息点:父亲买种子;钱被偷;帮助妇女;自己的钱也失而复得。答出三个信息点即给满分。
13. 不设统一答案,能联系当时父亲及周围其他帮助那位种子被偷妇女的行为对偷钱人产生的心理触动即可。如:我还有良知吗?人家的钱被偷了,却还去帮助遭遇同样不幸的人,我的行为太可耻了,我得找机会把钱还给人家。
14. 句一:写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2分。句二: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2分。不赞成,这样写恰好可以刻画一个真实的父亲,一个农村人辛苦得来的100元钱不容易,这是父亲情感的真实流露。判断正确1分,说理1分,判断错误两分都扣。
15.《善良的种子》一文重在表现父亲的善良、乐于助人,1分。《父亲》(节选)则侧重表现父亲是我成长的引路人,父亲的勤劳、节俭。答出两点即可给2分。
这篇善良的种子阅读答案是由原上草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拓展阅读
1、《年羹尧镇西安》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②。比次日,遇塌子沟③,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④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⑤三下,忽闻⑥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⑦,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⑧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故:原因③塌子沟:淤泥深坑。④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⑤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⑥闻:听到 ⑦绝:消失⑧去:距离
【参考译文】
年羹尧镇守西安时,广泛寻求天下有才之士,用厚禄供养为幕僚。蒋衡应聘而来,年羹尧非常爱惜他的才学……年羹尧征伐青海时,一日升帐后,忽然传令说: “明天出兵,每人各带木板一块、草一捆。”军中上下不明白原因。等到第二天,遇到了到淤泥深坑,让军士把草束起来扔进坑里,上面铺上木板,军队行进没有阻碍。这个西南民族的人正是以此坑为天险,不料大队敌军突然压境。于是攻陷了敌人的巢穴。又一次征伐西藏时,一天晚上漏壶漏了三下时,忽然听到强劲的西风刮来,片刻之后就停下来。年羹尧匆忙唤来参将,带300匹快马出营,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搜索贼兵,果真全部抓获。有人问她原因,年羹尧说:“只是一刹那就停下来的,肯定不是风,而是飞鸟受惊振动翅膀的声音。半夜鸟会飞出,肯定有人惊扰它。这里往西南十里的地方,有茂密的树林,栖息的飞鸟肯定很多,我判断肯定是贼兵来埋伏,所以惊起鸟群来。”
【阅读训练】
1.解释
(1)比:等到 (2)方:正是 (3)即:就 (4)故:原因,缘故
(5)绝:断绝 (6)去:距离
2.翻译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番人正是依仗这一险阻,万万没有想到大军很快带来了。
3.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1)善于了解和利用战地环境;
(2)善于正确判断敌情;
(3)善于指挥部队作战。
2、优秀范文多疑症以及习题答案解析
埃德·华莱斯(美)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么?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么?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么?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
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
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
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
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
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年11月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情节设计曲折多变,结局又出人意料,但以多疑症为标题却冲淡了小说的艺术性。
B.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看似轻轻一笔,却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C.非常瘦小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委琐的形象让本森对埃文斯产生了警觉。
D.小说揭示了埃文斯平凡中伟大的朴实而勇敢的性格,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高扬了人性的光辉。
E.对本森的形象塑造意在告诉读者,人性有善的一面,但也会有恶的一面,人性总是充满了两面性。
2.小说中本森的心理变化复杂,请结合全文概括本森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3.从全篇来看,小说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成功小说的魅力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本篇小说主人公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本森,有人认为是埃文斯,你的观点呢?(8分)
1.答D得3分,答B得2分,答A得1分,答CE不得分。(C项的分析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E项理解片面、牵强)
2.①看到一个陌生的人在夜里顶风前行,心生怜悯。②陌生人要烟和还烟盒时本森本能地产生了警觉心理。③发现自己的手表不见后心生愤怒。④发现手表不是自己的惊奇、悔恨与崇敬。(答出4点得6分,答出3点得4分,答出2点得1分)
3.对比。(2分)小说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本森的多疑和埃文斯的朴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埃文斯的形象更加高大。(4分)(答欧·亨利笔法也可)
4.观点一:主人公是埃文斯。因为:①小说主题在于高扬人性的光辉,埃文斯形象中的朴实与勇敢是人性伟大的表现,这是小说创作的出发点。②小说中虽然更多笔墨着眼于本森,但本森的形象是对埃文斯的对比,意在突出埃文斯的伟大。③小说以本森为产妇接生开篇,但以埃文斯的手表上的文字收尾,构思上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更突出了埃文斯的主要性格特征。(明确观点2分,结合文本展开论述,理由充分6分)
观点二:主人公是本森。因为①小说以多疑症为标题,指向了本森性格中的多疑弱点,小说以此为主要内容。②小说的主题可概括为讽刺社会上对他人无意举止甚至善意举止的怀疑的扭曲心理,主题具有合理性。③小说塑造埃文斯的形象目的是衬托本森的多疑心理,增强小说的讽刺性。(明确观点2分,结合文本展开论述,理由充分6分)
3、舜发于畎亩之中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管夷吾举于士( )(2)行拂乱其所为( )
(3)及其稍长( )(4)或因而抄录( )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14.下列选项中与“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中的“作”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化作春泥更护花
C、零落成泥碾作尘 D、马作的卢飞快
15.历经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参***
12.(1)狱官 (2)违背 (3)等到 (4)有时(每一个小题1分,共4分)
13.(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分)
(2)太夫人用荻在地上划,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2分)
14.A.(3分)
15.客观因素是:艰苦的生活环境(2分);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2分)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5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