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三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白 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①箸:筷子。
②顾:望。
③安:哪里。
④济:渡。
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这首诗是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诗的开始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情厚意,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千金,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面对这样的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番盛情,肯定是会豪饮的。可是,今天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这一串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但是,诗人并没有甘于消沉,而是从吕尚和伊尹的遭遇中得到了信心。虽然现实是那么得艰难,道路是那么得渺茫,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最终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相信终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拓展阅读
1、书愤 陆游其一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阅读答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句:孝宗乾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译注参考:
1、 程千帆.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532-533
2、 何小颜.豪放诗三百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52
3、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06-108
4、 张永鑫.陆游诗词选译:巴蜀书社,1990:150-152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显示全部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 显示全部
艺术特色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显示全部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2、《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三》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意思】我军准备用轻快如飞的骑兵出击,才能迅速追上敌军,就在 轻骑列队的短暂时刻,将士们的弓刀上就落满大雪。整个场面动人心弦, 风雪交加,战士却不畏严寒,训练有素。诗歌设计非常巧妙,单于遁逃,轻 骑追逐,到底结果如何,诗歌全然未提,却只攫取这样一个轻骑列队,雪满 弓刀的场景,有张有弛。至于结果,但凭读者想象。诗歌呈现出盛唐边塞 气势恢宏、乐观向上的气象。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月黑:无光。 雁飞高:无声。单于:匈奴最高首领,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②轻骑:轻装的骑兵。
“月黑雁飞高”,为写后文先铺设环境,渲染气氛,统罩全篇,尤如剧本中的场景说明,借夜色之浓,雁飞之高暗写单于狡猾,单于乘夜遁逃,使唐军追剿更加困难,依然被唐军发现,于是“欲将轻骑逐”诗歌以“大雪满弓刀”结束全篇。轻骑欲出而这既进一步补写了唐军出征的环境,在首句“月黑”之外,加上雪猛,又衬托出唐军将士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善于抓住典型的形象,善于把握富于艺术效果的关键时刻,诗人还善于调动人的想象,而使诗的韵味顿生。尤其是最后两句,经过前两句的渲染,表现出神勇威猛的唐军将士,令敌人不战而逃,按照常规应接着写追杀敌军的一场激战,可作者却只写出激战之前一个场面,诗到此处嘎然而止,留无限的意义在诗外,言尽意无穷,耐人寻味。
这一首写寒冷漆黑的夜晚,敌军悄悄逃跑了,我军迅速准备追击。诗人发挥了抒情短诗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的特长。他既不写我军如何追击,也不点明是否追上敌人,而只描写了一个细节: 正当我军轻骑兵列队欲出时,天上飘降大雪。刹那之间,将士们的弓刀上就落满了雪片。这个细节,尤如一个富于启发性的特写镜头,引诱读者去想象当时风狂雪猛的恶劣气候,紧张的战斗气氛,将士们威武的气概和必歼逃敌的高昂斗志。诗人借助一个凝聚着多重暗示的鲜明形象,为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此诗富有意趣和魅力。
3、秦州杂诗・其三原文及赏析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州都督府领着南面的同谷,驿道伸向西面沙漠。
归附的异族帐篷绵延有数千座,土居的汉人计以万家。
矫健的骏马驰骋时满身赤汗飞溅,异族舞蹈时斜戴着毡笠。
来自西部的.临洮少年,也在自夸身手不凡。
注释
州图:《唐书》:秦州都督府,督领天水、陇西、同谷三郡。
同谷:在秦州南,今甘肃成县。
流沙:沙漠。《唐六典》:“陇右道,东接秦州,西逾流沙。”
降虏:指归附的少数民族。
白蹄斜:以白垩其首,舞则头偏,故云。白蹄,即白题,古代匈奴部族所戴的毡笠。蹄,一作“题”。
临洮:地名,在秦州西。其地民风勇劲。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4、《一往有深情·〔南朝·宋〕刘义庆》原文 译文 注释 赏析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世说新语》
桓子野即右将军桓伊,在晋代也是一位洒脱旷达的奇男子。
因为洒脱,有时也往往给人以淡漠寡情之感。例如王子猷出都,乘船将行,适逢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子猷听说他善吹笛,便派人邀他奏一曲。桓子野本不认识王子猷,但也早慕其名,居然就回车下船,横笛为奏“三调”。人们猜想:两位名士,这回该畅叙一番了罢?谁知桓子野奏毕,“便上车去”,竟不与主人交接一言。其超旷到了如此出俗地步,是否也太淡于友情了呢?
但这感觉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桓子野恰恰是位感情异常丰富的人。本义记他“每闻清歌”,就总要连声叹唤“奈何”,便透露了这一点。
清歌之美妙,可以使许多人忘形动容,这不奇怪;特别是哀婉之歌,令人听了愀然不乐,甚至泪水涔涔,也是常有的事。但要像桓子野这样,一闻清歌,就觉得难以自处,连声叫唤“怎么办哪”的,恐怕就不多了。若非桓子野对听歌倾注了全部情感,又怎会如此动情而唤?
淡于情者,为情之所动也少;深于情者,便往往溺于情中而无以自拔。桓子野正属于后者。难怪谢安石要叹“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了。
那么,又何以解释他为王子猷奏笛后的“冷漠”呢?
原来,魏晋名士之表达情感,往往讲究深藏不露:明明心底里高兴得很,脸上却要不动声色;明明对你倾心得要命,举止却要显得无动于衷。这就叫“喜怒不形于色”,也就是超旷脱俗的名士“风度”。倘要形于颜色,便显得“俗”了。所以嵇康尽管刚性烈肠,王戎与他居山阳20年,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谢安与人弈棋,得到“淝水大捷”的喜报,依然弈棋不辍,神色如常。
桓子野能为不认识的王子猷“回车”,下船即奏“三调”,这举动本身就表明:他对这位王子猷,已怀有怎样一见倾心的浓浓感情了。只是他不肯表露,反而作出了奏毕即去、不接一言的反常行动。这就决不是“淡漠”,而无非是在追求一种嵇康、谢安式的超旷脱俗之风罢了。
用这样的洒脱、旷达,来对抗世俗中的虚情假意,自然是不错的。但有时也不免会走向“率性”的反面,变为另一种“矫情”了。人之有喜怒哀乐,本出于天性。既然追求着“真率”和“自然”,就不如照鲁迅所说“喜则大笑,怒则大叫”为好,又何必将它们压抑在心底,讲究那一套“名士”风度呢!
谢安在下棋结束以后,毕竟真情激荡,高兴得在跨过门槛时,竟折断了屐齿。桓子野听了“清歌”,触动了内心深情,终于再装不成旷达,而发为连唤“奈何”的忘形之叹——可见这些被时人目为超旷、寡情的魏晋名士,其实大多是“一往有深情”的血性儿。
这样的真情流露,较之于表面的脱俗、超旷,无疑更为动人!
5、《早秋·其一》原文译文鉴赏
唐代: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
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银河向南飞腾。
高大的树木拂晓看来尚未凋零,阳光下遥望远山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子有一叶落而知岁暮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情。
注释
金河:秋天的银河。古代五行说以秋为金。
拂:掠过。
泛:弹,犹流荡。
还密:尚未凋零。
淮南两句:用《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暮”和《楚辞·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意。
这是一首写早秋景色的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笔调描绘了遥夜、清瑟、西风、翠萝、残萤、玉露、早雁、远山、落叶等初秋景色。在描绘过程中,诗人从听觉及视觉的高低远近着笔,落笔细致,层次清楚。无论写景还是用典,都贴切自然,紧扣“早秋”这一主题。
诗的前四句写初秋的夜景: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漫漫长夜,荡漾着清冷的.瑟音;凛凛西风,吹拂着青萝轻轻飘荡。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几只残存的萤火虫,栖息在沾满白露的野草上;清秋的拂晓,一行大雁掠过星光淡淡的银河。
诗的后四句写初秋的早晨: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曙光初照,高大的树木依然枝叶繁茂;晴空万里,峰峦迭翠,层次格外分明。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今见到淮南一叶飘零,我自然感觉到:洞庭湖的秋天就要来了。
作者简介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6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