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堤》白居易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这是一首纪游小诗,约作于元和四年春,此时诗人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魏王堤是指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堤坝,为当时的一大景胜,因曾赐给魏王泰为苑囿,故称魏王堤。
一般说来,花香鸟语的春季,最引人遊兴,牵动诗情。但这首小诗写的却不是这样的节令,而是春寒未退,美景未显的时候。正因为如此,这首小诗显示的意境别具情致。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难道春天仍旧没有一点踪影吗?不,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蹄”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
“ 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她的脚步,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
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却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诗以奇趣为宗”(东坡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引),实际也未必尽然。白居易诗惯以平淡语写日常平淡事,但凭着诗人的情怀和敏感,写得别有意趣,令人喜读,这首小诗正是一例。
拓展阅读
1、白居易《春风》全诗翻译赏析
荡漾无端入画堂,帘栊微动昼初长。暖催花底莺声滑,轻拂檐前燕翅忙。
酒醒香尘凝座榻,梦回芳草满池塘。飘扬不解留春住,又逐秋千度粉墙。
(1)春天的风。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唐元稹《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张天翼《春风》:“春风是平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清钱谦益《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春风化雨”。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春风面”。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春风一度”。
(8)指茶。宋黄庭坚《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宋陆游《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荡漾
(1)水波微动。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元揭傒斯《题王仲山所藏〈潇湘八景图〉·洞庭秋月》诗:“灏气自澄穆,碧波还荡漾。”清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寺四周皆水,碧漪荡漾。”
(2)引申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宋邹登龙《采莲曲》:“兰桡荡漾谁家女,云妥髻鬟黛眉妩。”阿英《盐乡杂信》十一:“我们便雇了四只小舟,并行于西湖之中,荡漾于微波之上。”
(3)思想、情绪等起伏波动。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七:“人情有感慨,荡漾焉能排?”唐刘慎虚《江南曲》:“美人何荡漾,湖上风月长。”《水浒传》第四五回:“这贼秃淫心荡漾。”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十:“一股喜孜孜的味道在心里荡漾。”
(4)飘扬;飘拂。宋梅尧臣《伤白鸡》:“犹看零落毛,荡漾随风吹。”《水浒传》第一回:“罗衣荡漾红尘内,骏马驱驰紫陌中。”清昭梿《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桡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提琴的哀怨的调子在空中荡漾。”
(5)引申为吹拂。萧红《生死场》六:“小风开始荡漾田禾,夏天又来到人间,叶子上树了。”
(6)浮动;浮现。唐郑谷《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诗:“芜湖春荡漾,梅雨昼溟濛。”清余宾硕《莫愁湖》诗序:“山色湖光,荡漾几席。”老舍《四世同堂》二六:“笑的声音断了,笑的意思还在脸上荡漾着。”
酒醒
谓醉后醒过来。宋苏轼《谒金门·秋愁》词:“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元萨都剌《戏王功甫》诗:“王郎酒醒倚修竹,雪后重檐拥毳衣。”《水浒传》第十一回:“看天色晓来,林冲酒醒,打一看时,果然好个大庄院。”清张锡祚《田家》诗:“酒醒春鸠鸣,踏月起浸谷。”
2、白居易《春风》全诗翻译赏析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注释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是无私的: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3、《后宫词》白居易的诗词
【注解】: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明。
【评析】:
??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
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
于是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泡影。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挚而多层次,细腻地
刻划了失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引自"超纯斋诗词"https://www.zuowenku.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赖汉屏)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6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