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集

发布时间: 2025-07-18 18:13:33

苏东坡诗词集

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东坡诗词:《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苏东坡诗词:《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拭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东坡诗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苏东坡诗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东坡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诗词:《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诗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拓展阅读

1、赞扬杨桃的句72句

关于古《题西林壁》的教学案例

(生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此)

师:现在大家出出点子,该怎么学习这首?

生:可以通过看注释理解意。

生:可以用的方法理解义。

生: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

师:请同学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意,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

(生自学,师随机指导)

师:现在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第一二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

生:我知道第三四行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生:这是我根据意画的画。

师:自己理解了意,轻声把句读一次,想想:有什么疑问吗?

生: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师:请刚才画画的同学把你的画展示出来,这是六个角度看庐山,老师请教大家:轼只在这六个角度看了庐山吗?

生:他只选了六个有代表性的角度。

生:六在这里是虚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试着用一句话说说图意。

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

生: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师:那么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从多角度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从各个方位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生:全面的看,就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师:看山如此,看事如此,看问题也一样。该怎么看问题?

生:只有全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生:只有多方位看,才能看清事物真面目。

【案例分析】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2、句定瓷142句

1、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

4、雪里餐毡例姓。使君载酒为回车。

5、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6、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

7、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8、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

9、一自绿窗偷见後,便憔悴、到如今。

10、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1、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12、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13、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14、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

15、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16、莫怪鸳鸯绣带长。腰轻不胜舞衣裳。

17、笑语如莺燕。深惜今年正月暖。

18、叠叠青山,环绕溪注。

19、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

20、卖剑买牛吾欲老,乞浆得酒更何求。

21、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22、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

23、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

饮湖上初晴后雨

需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各位,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写于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3、评论句78句

称赞轼的句有哪些呢?各位同学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哦!

一门父子三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父子三)

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唐代论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轼:“三代以下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轼,“以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先生此赋,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说:“轼之,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轼这种豪放。”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世概》

宋神宗皇帝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

宋孝宗皇帝称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人陈毅元帅吟道:“吾读长短句,最爱是辛。胸次广,稼轩力万钧。”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委员长高度评价三父子:“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曲洧旧闻》)。祭文一出,传遍大江南,世间“人无贤愚皆诵之”。

点击查看更多苏东坡诗词集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32850.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只为你的散文诗
  2. 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教案大纲
  3. 体育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4. 小学五年级学生竞选小组长的发言稿范文
  5. 朋友乔迁新居的祝福语
  6. 光脚为你开门的人的美文摘抄
  7. 妄月爱情诗歌
  8. 古诗《除夜》文天祥
  9. 三字经教案20课时
  10. 政协云岩区会议发言稿
  11. 圣诞节的温馨祝福语大全
  12. 100句改变人生的励志语录
  13. 201年五一节日祝福语
  14. 课文《蜜蜂引路》优秀教学设计
  15. 办公室后勤人员工作计划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