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满庭芳》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 2025-07-24 11:56:43

姚燧《满庭芳》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原文】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选自《元曲三百首》)

【注释】

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姚燧[满庭芳]为二首此选其一。据曲中景象及第二首曲词亦有“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可见裁定的是江南见光。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愈花甲的姚燧出为江东廉访使,先后在江南各地*达七、八年之久,此曲词很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此曲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眺望远景时所作,描绘了自己看到的山水相接、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开首三句写景及发思古之幽情,“天风海涛”四字将长江的开阔、浩渺写得淋漓尽致。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陶醉于祖国美丽的山水之中,饮酒作乐,优哉不哉,自得其乐。正为这一点,作者也效法古人,到此欣赏山水风光,“闲”字写出其悠闲自得的神态。“日远天高”是一派开阔景象,后两句用对偶将长江烟波浩渺、两岸山水相接的情景写得很形象,表现了空间的无空无尽,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最后三句,作者从远眺所见之景中顿悟:“所谓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应该‘了’了。”于是他决定,不用和尚规劝,主动入山为僧。此曲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揭示作此曲的目的,画龙点睛。

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4分)

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

1.①起转折、过渡作用。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拓展阅读

1、元稹评传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诗歌】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 粗:大略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听从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 市:*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指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10分)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4分)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3分)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3分)

9、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3分)

参***

6.B(3分。治理)

7.C(3分。应为“近代以来,*从未有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

8.(1)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4分。每句1分)

(2)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的贪赃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查处,所到之处*都很惊慌。(3分。每句1分)

(3)然而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立即改变自己意见的。(3分。每句1分)

9.“心知其不然”是因为元稹了解事情缘由崔公为人,但“惑于众口”是因为负气势者众口一词,借口又貌似有理。(3分。每点1分)

崔公名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委任他为南陵县令,适逢南陵征收赋税钱三万,应交纳赋税的民户相差很远,无法让他们公平分担,因此拖欠的赋税连年累积,百姓被鞭刑追偿。崔公刚到任时,一天召来三四个挑伕,把米盐酱醋等放在担子里挑着,带着十多个随从,径直到乡里的佛寺前,于是召集来十多个年过五十的老人坐在一处。遍告乡里说:“交纳的赋税与应交的数量大略相等的人家,我就不再追问了;贫富悬殊,赋税负担轻重很不相称的,赶快说出来。如果不说,将是死罪;说的不合实情,也是死罪。”说完之后,就把情况记录下来,之后取出带来的那些米盐酱醋等,设宴招待大家吃饱后再离去。又到了一乡也是如此办理。十多天之后,收齐了各乡所记录的情况,编制了各户交纳赋税标准的登记,百姓承担的赋税有的从十万钱减少到千百钱,也有的从千百钱增加到十万钱。编制完成后把公文挂到城门上公示,没有人再敢隐瞒资产人口情况少交纳赋税了,这一年内,把先前所拖欠的赋税全都征收入库了。宣州观察使为此很惊异,崔公任职期应离任,又被留任,共任职七年。歙州刺史缺任,观察使府中的官吏都想去补任,宣州观察使没有委任他们,让崔公代理管辖,这是任用他的才能。

多次升迁担任转运判官。适逢朝廷开始设置两税使,使之管理郡县,所以崔公前往襄州湖鄂等地*税务。崔公就选了一名大官,揭发了他贪赃的罪行,对其余违法的小官立查处,所到之处*都很惊恐。年末时核计上奏,宪宗皇帝非常赞许他。

适逢凤翔节度使缺任,宰相提名的人选都不被认同。皇上说:“有了合适的人选了。”任命崔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此前岐山吴山等地盛产可做椽子栏杆支柱栋梁(建造房屋)的木材、以柴薪木炭粮食草料之类,京城所需用的皆依靠此地供给。有权势的人名义上是*,实际是由(产地)官府供应,崔公对来索要的人一概不给。因此有权势的人全都怨恨他,但又找不到可以指责他的地方,就散布谣言说:“因为崔倰的苛刻褊狭,喜欢说别人的对错,所以士卒们不乐意他久为将帅。”陛下有一天就此事问宰相,我虽然心中知道这不对,然而也被众议所口一辞,最终未能坚持为他分辨以助皇上明察,幸好皇上仁德圣明不听信谗言,就任命崔公为河南府尹。崔公治理河南不一月,百姓家家都说自从有了崔尹之后,兵士官吏们不敢登门**扰。熟知政事的人都说:“五十年来从未有过像这个府尹这么好的。”这年七月崔公上疏直言说:“我已七十岁了,应当退休。”言辞坚定,无法劝阻,朝廷嘉许他的行为。近代以来从未有过像他这样胆略正强,名望气势正稳,却能自己引退的。第二年春天,因突发疾病在家中去世。

我和崔公相知交好多年了。考察崔公所崇尚的,是仁义孝道友情爱心,内外亲戚如有婚丧嫁娶无力自操办的,没有不是由他来承担的。*治理崇尚严格明察,勤于考核*,下属官吏们开始时都感到在崔公治下难以*,但最终都没有犯大的过错。崔公言语神态严厉,好像不可抗拒,然而对比他地位低的人,能以说理来分辨的,他没有不当时改变自己意见的。这就是他的被人称赞之处。

2、江红代王夫人理解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黄一朵,移根仙阙。*欢阑琼宾罢,仙人泪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黄:牡丹的名贵品种。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天家:此处指帝王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首三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大人等后妃被掠掳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衷情。

C.上片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火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D.“昭阳”“铜雀”代指宮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E.词尾“算妾身”与前文“想男儿”相呼应,寄托了王夫人渴望团圆的美好意愿。

15.王夫人原词中“问嫦娥”三句传达了她置身事外、幸免苟活的愿望,请结合这一内容,分文天祥“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三句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BE(选B得3分,选E得2分,共5分)

15.表明自己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凶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饱含对南宋覆亡的悲愤之情。是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和忠言劝告。是对宋室朝廷忍辱苟活的指责。(6分,每条2分,三条即可)

上片描写词人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词人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宁死不屈的气节。

3、王安石《壬辰寒食》参考

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觅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王安石任舒州通判的当年,长兄宜州司户王安仁病逝,时年37岁。这首诗是作者于次年皇佑四年(1052年)回江宁料理长兄王安仁丧事时所作。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爵禄。

1.诗的前两联是怎样写作者的“客思”和悲伤的?请简要分。(6分)

2.“但欲老渔樵”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产生这种愿望的原因是什么?(5分)

1.通过比喻写客思之愁,用春风吹拂的千万条柳枝来写愁绪之多;通过夸张写寒食之哀,用倾泪可涨冶城之潮写出悲情之重。(修辞各1分,分各2分)

2.表达了作者希望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原因一是长兄*有志却英年早逝,二是仕途不顺,*不快。(情感1分,原因分各2分)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不想知道*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 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点击查看更多姚燧《满庭芳》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rab.cn/articles/41337.html

热门阅读

  1. 善待勒身的青藤美文
  2. 《钓鱼的启示》的课堂教学设计
  3. 惊蛰节气问候祝福语
  4. 教师礼赞优秀诗歌朗诵稿
  5. 席慕容散文《槭树下的家》阅读答案
  6. 教师节学生祝福老师短信分享
  7. 2016新年贺年卡祝福语
  8. 先进集体表态发言稿
  9. 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10. 情人节女生表白的说说
  11. 名人的故事100字
  12. 听我说情感美文
  13.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翻译及赏析
  14. 搞笑春节祝贺词
  15. 重阳节菊花的好句子精选
← 返回首页